別再拿“獨生子女”當藉口,這不是你“禍害”孩子的理由

前不久帶兜寶去親子園,邂逅了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獨生子女”。

兜寶因為兜爸車子昨天借出去、今天沒及時回來的原因,到得有點晚,原定要上的親子課已經下課了,負責接待的女士幫我預約下週的課,同時請我們到小遊樂場玩會再走。

脫掉鞋子,不等我帶領,兜寶已經迫不及待地先進到裡邊。玩了一會滑梯之後,兜寶折回大廳的長桌旁,饒有興致地擺弄起了上面林林總總的套盒(跟套娃一樣的原理,一共是由大到小的5個正方體小盒子,以大套小逐一套進去,最後全套進最大的那個盒子裡)、積木推車、拼圖等玩具。我也樂得在一邊陪他,還搬了兩把小椅子,孃兒倆各自坐下。

別再拿“獨生子女”當藉口,這不是你“禍害”孩子的理由

兜寶在擺弄著帶門閂的積木推車,過來一個小女孩,3歲左右的樣子,很熱心地要教兜寶玩,兜寶也很受用地乖乖在那裡繼續研究,該女孩想搶過去,但兜寶抓得緊,玩得專注,她沒能成功。過了一會兒,兜寶放下推車,抓起了一個方形套盒,只見那個女孩又上來,一把搶過兜寶手裡的盒子。兜寶倒也沒有表現出畏怯和挫敗,所以我也沒放在心上,繼續安靜地陪著兜寶。

兜寶自己玩著跑著,突然看到牆邊摞著兩把小椅子,於是他想過去搬過來,這時候那個女孩又上來阻止兜寶,說:“這是我的!”以兜寶的體力和個頭,同時搬動那兩把椅子有點困難,於是兜寶自己放棄了。這時他又看到那幾個套盒,上前去想拿。那個女孩還是不讓,把5個盒子放在一塊拼圖板上牢牢地霸住。

別再拿“獨生子女”當藉口,這不是你“禍害”孩子的理由

女孩的奶奶在一旁看著,絲毫沒有要勸說女孩的意思。兜寶這次貌似是有些不高興了,他在女孩面前使勁甩了甩手,還咕噥了幾句。我在對面看得很清楚,兜寶手裡沒有什麼東西,只是空手甩了甩,而且離小女孩有小孩的至少兩步遠,根本不可能傷到小女孩,但小女孩卻突然“哇”地大哭起來,把個兜寶哭得直髮愣。我一看這種情況,立刻從桌子對面來到兜寶的身邊。

我蹲在兜寶的旁邊,對小女孩半開玩笑地說:“你不是都贏了嗎?哭什麼呢?”然後輕拍兜寶的肩膀安撫他:“兜兜啊!姐姐哭了,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姐姐的錯。”(後半句話有些違心,但細想一下,當時的情形,也只能這麼說了。都是小孩,哪兒有什麼絕對的是非對錯呢?)

別再拿“獨生子女”當藉口,這不是你“禍害”孩子的理由

女孩的奶奶不失時機地接過話茬:“對,就是因為你們都喜歡這個玩具嘛。所以我們要想想怎麼玩這個玩具好呢?要不你先玩一會,然後就給弟弟玩吧。”我接著說:“或者也可以你們分著玩,你把其中幾個給弟弟玩呀!”但我的這個建議顯然沒有得到對方奶奶的贊同。

女孩接著哭,我帶著兜寶暫時走開,一邊走我一邊說:“兜兜,我們是男子漢,要大氣!我們先不玩那個了,玩別的吧。”兜寶又找到幾個泡沫拼圖塊在桌子對面玩起來。女孩的媽媽這時來了,她似乎明白髮生了什麼事,跟我一半苦笑、一半放任地說:“獨生子女啊,都這樣。”我笑而不語。

這時候旁邊來了個小女孩,小女孩也想要玩那個套盒,女孩的媽媽跟小女孩說:“這個小朋友想玩,你給他一個吧?你要給哪個呢?”女孩琢磨了一下,拿了個紅色的盒子出來。女孩的媽媽又說:“那個小姐姐也想要,你給她哪個呢?”女孩又抽出一個藍色的。她媽媽接著說:“媽媽想要一個。”女孩找了一個最小的給她。她媽媽又說:“你給奶奶一個呀。”女孩給她奶奶拿了個稍稍大點的。她媽媽這時指著剩下最大的一個說:“啊,這個最大的是留給自己的啊!”然後不無寵溺地笑著說:“你怎麼那麼會留呢?!”

過了一會兒,我們在另一邊玩,突然聽到女孩發出一聲尖利的喊叫,回頭一看,女孩周圍的人都被他吼得退避三舍。

別再拿“獨生子女”當藉口,這不是你“禍害”孩子的理由

女孩媽媽的那句話,以及她後來與女孩的交流,讓我陷入了思索:獨生子女這個存在,真的是孩子形成某些品行的決定因素嗎?因為眾多教育專家和社會人士都在說“獨生子女怎樣怎樣”,所以很多人似乎形成了這樣的認識:獨生子女就是這樣的,沒有辦法。很少有人去深究“獨生子女為什麼會這樣”。更少的人會懂得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最終都要走向社會,社會上不止你的孩子是獨生子女,而是還有很多很多,對於你的家庭來說,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但走出去,他便是千千萬萬個獨一無二中的一個,也便不再是獨一無二了。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你還會嬌慣、放縱你家裡的這個獨一無二嗎?

另一方面,獨生子女的種種劣根,不是因為他以獨生子女的身份出生而天生具有的,而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逐漸造就的,換句話說,是大人給他構建了種種不良品行滋生的溫床。上面說到的女孩,在短短的接觸中,她已經暴露出了驕橫、自我、任性、脆弱等獨生子女身上常見的毛病。但她的這些毛病,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大人的教育和引導起了很大的作用。

別再拿“獨生子女”當藉口,這不是你“禍害”孩子的理由

奶奶對她寵溺、放任,無論對錯,絕不說“不”;媽媽對她的霸道和自我看似無奈,實則也是放任,甚至,在分配盒子的時候,媽媽對女孩自我的做法完全無意矯正(聰明的媽媽,會在上述分盒子的場合這樣引導孩子:最大的給奶奶,奶奶是長輩;接下來是朋友,媽媽;最後是自己。這樣引導下,孩子才會在心裡意識到他人的存在,才能學會凡事為他人考慮,並培養出謙讓、友愛等良好品德),可能媽媽本身也是這麼帶大的,覺得孩子這樣理所應當,將來不會“吃虧”,也可能媽媽本身就是自私自利的人,或者對這個問題完全沒意識到。祖輩和父母輩的態度如此,便構成了一個有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育方面的典型特徵,總結起來,也就是兩個字——嬌慣。這種情況下,孩子能不得所謂的“獨生子女病”嗎?

但獨生子女們本身何罪之有?他們沒有兄弟姐妹,缺少同伴情誼,這樣已經夠可憐了,還要因為父輩、祖輩一廂情願的所謂“寵愛”而沾染上頑固的“獨生子女病”,甚至可能終身為此所困。想到這些,我們做父母的,不覺得愧對他們嗎?過去人們大多生二胎、三胎,但不管生多少胎,對第一個孩子,大都是當作獨生子女在養的——一方面,誰也不知道能不能懷上第二胎;另一方面,第一個孩子伴隨著父母“初為父母”的期待和憧憬而出世,是極其珍貴的存在。

別再拿“獨生子女”當藉口,這不是你“禍害”孩子的理由

但是,過去那些曾經同樣被當成“獨生子女”養育過的第一個孩子,可沒有現在流行的所謂“獨生子女病”,為什麼?因為大人們雖然珍視他,但至少還能控制在一個範圍之內。但現在的好多父母,為了寵愛孩子,基本上忘記了原則,失去了標準,一切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這不可不謂一種病態矣!

獨生子女者,一個家庭只生這一個孩子。一旦教育失當,孩子誤入歧途,則無異於一個家庭的顛覆;一旦父母有個閃失,孩子便無所倚靠。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對獨生子女更加沒有嬌慣的理由。可以說,在養育方面,獨生子女的家庭壓力重大,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此,我們必須為孩子負責,為他的成長、為他以良好的狀態走進社會、為他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從現在開始,不嬌慣、不放縱,“苛刻”一點,嚴格一點,讓他遠離獨生子女病,讓他有愛,讓他強大。

別再拿“獨生子女”當藉口,這不是你“禍害”孩子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