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諸葛亮真如《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神機妙算嗎?

中國歷史趣聞


我是羊排,我來聊聊這個問題。

說說三國曆史史實、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關係。

三國曆史史實。

三國時期離我們很遠了,那個時候沒有計算機硬盤,沒有錄音錄像,所以沒辦法把當時的歷史史實記錄下來,就是現在也辦不到,因為沒人會一天24小時扛個攝像機記錄,所以真實的歷史事件是現在看不到的。

史書三國志。

為了把歷史史實記載流傳下去,後來的人想個方法,那就是根據當時人留下的書籍、碑刻以及人口傳頌獲得資料,再進行橫向的對比考證得出一個還原歷史原型的記錄,這就是三國志。

但是三國志就是歷史真相嗎?不一定,受寫書人主觀思維的侷限和收集到資料考證的多寡真假,還有當時朝堂的禁忌,三國志的記載還原史實的真實性又降了下來。

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小說,再說一遍,是小說,那是根據三國志為框架藍本,再加上流傳出來的故事,在經過作者的臆想加工,最後呈現出來的文學作品,到這個階段,諸葛亮的歷史真相早就偏離很遠了。

總結,真實的諸葛亮和三國演義的諸葛亮是無法重合的,也談不上神機妙算和出神入化,你覺得呢?


羊排


三國演義神話了諸葛亮,但真實的諸葛亮也對得起歷史對他的評價。

首先說一下真實和演義有出入的地方:

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是魯肅,不是諸葛亮;草船借箭是孫權做的;火燒赤壁和黃蓋詐降基本和諸葛亮沒關係;空城計也不是諸葛亮用的,是曹操和趙雲,諸葛亮生平謹慎,不會用空城計這種計謀;火燒新野也是不存在的,三國志上只有劉備火燒博望坡。

那麼多偉大事蹟都被我否定了,那是否說明諸葛亮名不符實呢?這也不對。諸葛亮在孫劉聯盟,進軍巴蜀中功不可沒。劉備死後,內政外戰皆是名不虛傳,七擒孟獲,五次北伐。與當世名將張郃,司馬懿,曹真,郝昭等人對壘也是有來有往。軍事方面相比周瑜,孫策稍有不如,內政方面卻是當世頂尖。

諸葛亮是一座山,擋住了北方魏國的壓力,保住了阿斗的富貴生活;諸葛亮是天,蜀國軍民在他的庇佑下絲毫不會感到不安,可以說諸葛亮死之前,蜀地沒人相信魏軍能打到成都。諸葛亮,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演義確實神話了,但他本身也是名不虛傳。





隔壁老劉講歷史


被神化的諸葛亮

其實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完美的造就了諸葛亮的假神話。天時:蜀這方面就不用多說了,當時的劉備必須創造出一個神話才能收攏人心東山再起,所以把諸葛亮捧上神壇。吳作為盟國也希望看到蜀有能力對抗魏,這樣自己就不用獨自對魏。至於魏,正好司馬懿要利用諸葛亮達到手握兵權的目的,所以故意製造出諸葛亮無人可擋,唯有他司馬懿可抗衡的假象,令到魏的兵權盡在他掌握之中,又久守不戰慢慢穩固兵權,而且魏帝還不敢辦他,辦了他就沒人擋諸葛亮,真是一箭多雕啊。地利:蜀所在之地人才有限,才使諸葛亮一枝獨秀,如果在東吳人才眾多,也輪不到諸葛亮顯才,諸葛亮曾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其實就跟你在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差別。人和:後人為什麼都追捧諸葛亮呢?因為仁義,雖然諸葛亮內心怎麼想不知道,但他有生之年忠於劉備,劉備死後盡心盡力扶阿斗,這樣的榜樣去哪裡找?統治者當然要把他打造成“雷鋒”,讓臣子們敬仰而學之。而歷史歷來都是由文臣所寫,文臣當然想把同樣是文臣的諸葛亮神化,讓統治者重用文臣。

人無完人

諸葛亮六次伐魏,勞財傷民,損兵折將,導致後期蜀衰弱,沒可用之人,以至於最後,姜維一人獨守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成都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武將出戰。要是諸葛亮量力而行,將精力投在國力和培養新一代將士身上,蜀會不會滅還很難說,誰知道曹睿死後魏會不會亂呢?誰又知道司馬懿死後魏會不會亂呢?孫子兵法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明知自己兵力想差甚遠,還主動出擊,別人就守著都拖死你。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後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魯迅觀點

魯迅曰: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於片言,魏晉以來,乃彌以標格語言相尚,惟吐屬則流於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與漢之惟俊偉堅卓為重者,甚不侔矣。蓋其時釋教廣被,頗揚脫俗之風,而老莊之說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為反動,而厭離於世間則一致,相拒而實相扇,終乃汗漫而為清談。渡江以後,此風彌甚,有違言者,惟一二梟雄而已。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 記人間事者已甚古,列禦寇韓非皆有錄載,惟其所以錄載者,列在用以喻道,韓在儲以論政。若為賞心而作,則實萌芽於魏而盛大於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