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一曲“送瘟神”——績溪縣阻斷血吸蟲病傳播的歷史回顧

程福如

第773期

血吸蟲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流行病,在我國傳播流行的歷史非常悠久。1971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女屍中查出血吸蟲卵,說明至少在西漢時期,湖南長沙已有血吸蟲病傳播流行。1905年從湖南省常德縣一農民糞便中檢出血吸蟲蟲卵,這是我國被確診的第一例血吸蟲病病例。

血吸蟲病在我國的流行範圍非常廣泛,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省區,比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上海和福建等都有大面積流行,此外,四川和雲南等地形複雜的山區也有流行。傳統醫學中,把血吸蟲病歸屬在“蠱症”的範疇,稱之為“蠱”“蠱毒”“蠱脹”“水腫”“溪毒”“水毒症”等等。新中國成立前,一般以中草藥土方治療,療效欠佳,故毛主席詩祠中有“華佗無奈小蟲何”的慨嘆。

高歌一曲“送瘟神”——績溪縣阻斷血吸蟲病傳播的歷史回顧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1956年,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口號,全國上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 “送瘟神”運動。由於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響應,有疫區、非疫區幹部群眾的大力支持,有各行政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傾力配合,更有血防專業人員數十年如一日的風雨奔波,經過全社會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

這是一段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人類與疾病鬥爭的光輝歷史,有力地保障了疫區群眾的身體健康,確保了疫區各項社會事業的正常發展,期間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同時,廣大醫務工作者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血吸蟲病的流行特徵、傳播途徑,血吸蟲中間宿主釘螺的分佈範圍、生存習性、查螺滅螺手段、環境改造的方法等等,為人類阻斷血吸蟲病的傳播流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使這個蔓延了兩千多年、嚴重影響國人健康的病魔被降服。新中國成立後的“送瘟神”運動,無疑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

績溪縣血吸蟲病概況

安徽省績溪縣也曾是血吸蟲病的嚴重流行區,其境內的華陽、臨溪、瀛洲、高村、揚溪、金沙、大源、旺川、上莊、磡頭等多個鄉鎮(公社)都曾遭到無情肆虐,那時到處可見殘垣斷壁的村莊、荒蕪的田地和大腹便便的病人。“金沙黃土坎,有田無人種”“霞間洪上塘,沒個好姑娘”“爹死無人抬,兒死無人埋,狐免滿村走,遍地長蒿草”等民謠,既是績溪廣大疫區慘遭血吸蟲病危害、導致村毀家亡之慘烈程度的真實寫照,也真實表達了人們面對蟲害時的無奈心情。

績溪縣的血吸蟲病始流行於何時,尚未找到資料記載。1936年,醫學專家李賦京在歙縣、績溪一帶首次發現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浙江衢州縣血吸蟲病防治站醫生任永言等人於同年在績溪縣發現釘螺和血吸蟲病人。1943年,美籍醫生羅克在績溪縣解剖一具死於“大腹病”的屍體,發現體內有血吸蟲卵,這是績溪縣確診為血吸蟲病的第一例病人。但流行歷史應該遠比這個年代久遠得多。據《績溪縣誌 人口》記載,清道光三十年(1850),全縣人口約22萬人,至宣統二年(1910)減至9.3萬人,民國8年(1919)全縣11.1萬人,至建國初減至8萬多人。導致鹹(豐)同(治)以來人口銳減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太平軍與清軍在徽州地區長達12年的拉鋸戰,當地無辜群眾傷亡慘重,二是鹹同年間績溪縣血吸蟲病的暴發流行。

高歌一曲“送瘟神”——績溪縣阻斷血吸蟲病傳播的歷史回顧

在徽州參與拉鋸戰的清軍,基本上是曾國藩的湘軍,湖南是血吸蟲病的重疫區。而血吸蟲病是一種流行病,其傳播途徑為:受到人(動物)帶有蟲卵的糞便汙染的水源——蟲卵在水中蜉化為毛蚴——毛蚴進入水邊的中間宿主釘螺體內,進一步蜉化為尾蚴——尾蚴再次入水,人(動物)接觸被尾蚴汙染的水源——尾蚴進入人(動物)體皮膚、血管發展成為成蟲,並大量產卵。卵隨著血液達到全身,產生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發熱、嘔吐、腹瀉、渾身無力等全身症狀,就是急、慢性血吸蟲病。部分蟲卵從糞便中排出體外,再一次成為血吸蟲病傳播的病原,如此循環往復。部分蟲卵在肝臟中聚集,破壞肝組織,導致肝纖維化,形成晚期血吸蟲病。鹹同年間,績溪有一次“蠱脹病”暴發,導致人口銳減。而在咸豐之前,並不見有此病的記載。因此有人分析,績溪縣血吸蟲病的傳播流行,很可能是湘軍中的血吸蟲病原攜帶者將傳染源帶到績溪所致。

成立專門防治機構

績溪縣於1952年8月成立了血吸蟲病防治站(簡稱“血防站”,下文同),先後在華陽、臨溪、仁裡、高村、金沙、揚溪、石門、磡頭、大源、旺川等重流行鄉鎮(公社)建血防組,專業人員常年駐組,開展防治工作。績溪縣委還成立了與四大機構平級的血防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管血防工作。疫區各鄉鎮(公社)也相應建立了黨的血防工作領導小組。

績溪縣血防站成立伊始,首先對全縣開展血吸蟲病的調查摸底工作。1953年對境內霞間、洪上塘、梧川等67個村莊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縣居民感染率為23.33%,其中華陽、臨溪、瀛洲、揚溪四鄉鎮居民感染率為30%以上。因血吸蟲病的危害,毀滅村莊34處,瀕臨毀滅3處,倒塌房屋1327幢,空屋480幢,荒蕪田地3041畝,死於血吸蟲病者779人,一次查病就發現完全喪夫勞動能力的晚期腹水型病人470人,佔當時疫區人口總數的5.34%。高村公社的霞間村,人口從1903年的500多人,銳減至1953年的166人,其中110人還患有血吸蟲病,完全喪夫勞動能力的腹水病人有16人,寡婦48人,11人已嫁兩次以上。從1950年到1953年的四年間,全村只出生7人。為了傳宗接代,該村於1932年從郎溪縣梅渚一帶買來48個小孩,到1953年只剩9人,其餘皆死於血吸蟲病。

同年,績溪縣血防站還對全縣釘螺分佈狀況作了全面調查,摸清了全縣釘螺的分佈範圍、生存習性、分佈密度、陽性率等。發現釘螺的分佈範圍、密度和陽性率與人群發病率呈正相關關係。

高歌一曲“送瘟神”——績溪縣阻斷血吸蟲病傳播的歷史回顧

當時的群眾對於血吸蟲病缺乏瞭解,以為是“水土不好”“鰻魚精作怪”,對科學防治知識一無所知。縣血防部門通過幻燈、黑板報、標語、圖片及實物等,廣泛宣傳黨的有關血防政策,破除迷信,宣傳防治知識,倡導群眾科學防治;還編排了《枯木逢春》《送瘟神》等節目在疫區巡迴演出,印發毛主席《送瘟神》詩篇到群眾手中,提升疫區群眾戰勝疾病的信心。

從血吸蟲病的傳播途徑,可以看出病人帶有蟲卵的糞便是傳播該病的病源,釘螺是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這是造成傳播流行的兩個重要環節,故防治的重點就是要阻斷這兩個環節。遵照上級部署,調查工作結束後,縣血防站的專業技術人員就著手治療病人,從源頭上扼制病源的存在。

治療前,先要對疫區98%以上的群眾進行普查,查出感染人群。普查的方法是糞便進行蟲卵蜉化檢測。那時查病的任務十分繁重,血防人員要將疫區人口建卡,抄寫卡片發到群眾手中,挨家挨戶上門囑他們留下大便標本,再由血防員收集起來送往血防組進行化驗。那時每個血防組一天要完成四五百份大便標本的鏡檢工作,常常深夜還在燈光下查看蜉化瓶中毛蚴狀況。

多方援助克病魔

解放後的幾十年裡,績溪血防站先後多次得到省血防所、安徽醫學院、蕪湖地區醫院、蕪湖弋磯山醫院、徽州地區血防所、屯溪衛校、宿縣衛校以及吉林省醫療隊等醫療機構的階段性援助,創造了多省市、多地區團結協作攻克病魔的佳話。

1968年上海寄生蟲病研究所的專家、上海有關衛校畢業生十多人下放到績溪血防站,大大充實了績溪血防的技術力量,他們和本地人一道,奔走在疫區的各個角落,解除患者的痛苦,挽救了無數勞動力和家庭。這些專家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政策性返城,共在績溪生活了十幾年,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獻給了績溪人民,與績溪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把績溪視為第二故鄉,常常帶著親人重遊故地,留下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高歌一曲“送瘟神”——績溪縣阻斷血吸蟲病傳播的歷史回顧

李詠梅就是上海下放的醫務人員,1969年隨同家屬來到績溪血防站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政策性返滬後,愛人在滬病故,以後數年裡時時夢在績溪,難以釋懷,為此專程來績溪當年工作和生活過的血防站大院,抓了一把土帶回上海,以作紀念。

團結一心送瘟神

血吸蟲病在早期以重酒石酸銻劑為主要治療藥物,該藥可引起阿斯綜合症,導致心臟猝死,所以治療期間必須分外小心。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磡頭血防組在治療時就發生了一例阿斯綜合症,幾十裡外的金沙血防組的專家頂著漫天大雪,步行趕往磡頭進行搶救。雪夜送醫的場景,至今想來都讓人無比感動。

血吸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疾病,故對病牛等的查病治病工作也很重要。數十年裡,績溪縣血防站一直對疫區的耕牛進行跟蹤調查。

外來生物的進入,也會給血吸蟲病的傳播帶來一定風險。比如石門公社的血吸蟲病流行,就是由於當地有一年春天缺乏稻秧,去疫區磡頭討要了一些稻秧而將釘螺帶到了石門引起的。這些細節,都被血防幹人員作為經驗教訓記錄下來,為後來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手段。

滅螺,也是阻斷傳播的必要手段。當然滅螺之前肯定要先查明釘螺的分佈狀況,俗稱“查螺”。根據釘螺的活動規律,一般查螺工作選在春、秋兩季進行,血防專業幹部和疫區群眾走向田間地頭,對每一塊田、地、溝、渠、灘、凼等進行調查。數十年裡,春、秋兩季,在疫區田間地頭的溝渠邊,總能看到血防專業幹部和疫區群眾查螺的身影,投入的勞力無以計數。一旦發現釘螺,立即測量有螺面積,查看釘螺分佈密度,帶回樣品檢測陽性率等等,然後適時滅螺。

滅螺最常用的方法是五氯酚鈉藥物滅螺和環境改造法滅螺。五氯酚鈉有劇毒。因初期人們對該藥的毒性缺乏瞭解,血防人員和非專業血防員在滅螺時輕微中毒的現象時有發生。孔靈村有位血防員姑娘在滅螺時沒有科學防護,結果當天晚上就身感不適,下半夜就因五氯酚鈉中毒不治身亡,為績溪的血防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令人聽來不禁唏噓不已。

1970年10月至1971年春,績溪縣委發動了規模浩大的滅螺大會戰,成立了由19人組成的滅螺會戰指揮部,縣委副書記任總指揮,組織全縣16個輕疫區或非疫區的幹部群眾共16000人支援臨溪、高村、華陽、金沙4個重點疫區的滅螺工程。大會戰前,農、水部門會同血防部門,進行實地勘探規劃,從思想、組織、物質上做好充分準備。參戰人員填土埋溝,開鑿新渠,改變釘螺的孳生環境,反覆藥物滅螺。一時間,田野裡到處銀鋤揮舞,一派生機勃勃的戰鬥場面。這次戰役規模大,戰線廣,時間短,收效快,全縣共投入44萬個工作日,動土石方31萬方,開新渠360多條,填舊渠560條,長達100多公里,反覆滅螺1991154平方米,消滅釘螺面積6349823平方米,大幅度地壓縮了有螺面積,為之後的阻斷傳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高歌一曲“送瘟神”——績溪縣阻斷血吸蟲病傳播的歷史回顧

績溪縣在財政經費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每年都將血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以保障血防工作的順利開展。績溪縣委政府還通過不懈努力,向上級爭取到了世界銀行貸款中國血吸蟲病控制項目的支持。該項目於1992年正式啟動,1999年結束,累計投入98萬多元。

1979年,績溪縣血吸蟲病達到國頒傳播控制標準,之後,再沒有發生過急性感染現象。

1993年,績溪縣血吸蟲病達到了國頒傳播阻斷標準,受到國家衛生部、農業部的聯合表彰。

血吸蟲病在績溪縣的傳播早已阻斷,但血防工作並不能就此畫上句號。釘螺作為血吸蟲病傳播的中間宿主,又是野外的一個生物種,很難使其滅絕。如今人口的流動又相當頻繁,所以只要還有病人踏上績溪的土地,重新感染的可能性就仍然存在,故阻斷傳播後,績溪的血防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對血吸蟲病進行科學監測工作永遠在路上。

(作者系績溪縣血防站退休職工,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製作:童達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