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裡的二座廊橋(二)

接上篇

廊橋被叫做廊橋,是因為橋上有廊。我們有時也把廊橋稱之為橋廊,它是建在橋上的一種廊的形式。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什麼叫廊橋或者是橋廊了。

波形貼水長廊是拙政園西部的主要建築之一,蘇州園林的三大名廊之一。波形貼水長廊,因整個長廊隨著地勢高低,時起時伏凌駕於水面之上,又稱凌波廊。陳從周先生的《說園》稱它為少見的極品。

凌波廊,北出拜文揖沈之齋,南到別有洞天圓洞門,中間有釣魚臺一座。

拙政園西部花園又稱補園,是最後一任園主張履謙於1877年39歲的時候,花了6500兩白銀所購汪碩甫舊園,重新修建而成。

就在這條凌波廊從釣魚臺,到拜文揖沈之齋之間,有一和中部水系相通的水面,補園後人回憶,此處原可通小舟,平時有柵門隔斷。

前幾年,這裡曾經築壩,使中西部水面形成落差,讓水形成流動。後又因中西部水的流動,使得水邊駁岸泥土流失,出現塌陷而中止。

雖然我們現在走在凌波長廊裡不太會注意這個下面的水面,只要從西部往中部爬山廊方向走上幾步就能看到,中部和西部水面相通之處。

橋是架在水面上便於通行的建築物,波形長廊上這段架在中部和西部水面溝通之處的,應該是稱之為橋,而這座橋的上面,又是廊的形式。

這樣理解的話,這處應該也是拙政園裡的一處廊橋,或者稱之為橋廊。

回到文章開始,是不是就沒有了疑問,拙政園裡有二座廊橋的說法,就沒有問題了。

另外,藕香榭通向見山樓樓梯的拐角通道處,如果也要算入廊橋的話,那還不止二處廊橋。不過我沒有把它算入廊橋,因為它只有廊的特點。而沒有橋的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