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丸里掺猪肉 这样的“擦边球”不可取

□ 邱 峰

市民王先生在超市买了一些牛肉丸,事后却发现,包装袋配料表显示,牛肉丸中猪肉的占比竟大于等于35%,牛肥膘、牛筋、牛肉的占比也才大于等于35%。对此,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混合肉类暂无国标,厂家在打“擦边球”。(详见本报4月14日A09版)

由于缺乏硬性规定,牛肉丸、虾丸、鱼丸等丸子类产品缺乏真材实料,似乎已是公开的秘密,如此打“擦边球”更是行业普遍现象。更有甚者,早些年,央视《是真的吗》栏目调查发现,家乐福超市里出售的无名牛肉丸里竟“没有任何牛肉成分”。难怪有网友调侃,近些年牛肉丸的地位随着其所掺猪肉数量的增多而下降。

牛肉丸里牛肉“缩水”,折射出商家的诚信“缩水”。笔者也略懂食材烹饪之道,牛肉丸里掺一些其他肉类是可以提升脆度从而丰富口感的。但牛肉猪肉含量均为三分之一,这还叫牛肉丸吗?更何况,配料表里猪肉还堂而皇之列在第一位。潜台词不言而喻:可别怪我没事先告知喔。可又有几个消费者买丸子会去看配料表呢?这商家的算盘可谓打得啪啪响,降成本的同时还悄悄把责任和风险给推卸了。殊不知,牛肉丸倒是膨胀了,诚信度却大大地缩水了,商家若真把消费者当丸子“涮”,到头来只会“越吃越饿”。

牛肉丸里牛肉“缩水”,也反映出行业标准的缺位。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缺乏普遍性的行业硬性规定和监管处罚措施,才导致“牛肉丸缺牛肉”成为公开的秘密。笔者查询了解到,如今“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某种成分”的技术手段已成熟,但要想“检测食品中各成分比例”则相当繁琐,耗时也长。而商家正是钻了这些监管、检测的空子,从起初的“含糊而过”进而转变为“明目张胆”。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就这项监管订立法规。比如,“牛肉丸大户”广东省就出台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汕头牛肉丸》,其中规定,以牛源性肉类为主原料,添加适量水、盐、淀粉及其他辅料,成品中牛源性肉类含量不低于90%。

总之,食品问题事无巨细,一个小小的丸子,检视着商家的良知,也考验着行业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