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丨城步儒林鎮金水村:發展林域經濟 昔日窮山溝如今“幸福窩”

00:00

00:00

視頻丨城步儒林鎮金水村:發展林域經濟 昔日窮山溝如今“幸福窩”

紅網時刻4月17日訊(記者 戴瑾昕 通訊員 溫世苗)走進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金水村,青山環抱之中,綠水縈繞之間,一條條平整的水泥路直通村內,一盞盞明亮的路燈映入眼簾,新修的文化廣場寬敞漂亮,農家院落掩映在山水之間,構成了如畫般的風景。昔日的偏僻山村,正上演著美麗蝶變。

視頻丨城步儒林鎮金水村:發展林域經濟 昔日窮山溝如今“幸福窩”

金水村綜合服務平臺。

金水村隸屬儒林鎮,由原白石園、金水、慄坪三村合併而成,距城步縣城15公里,平均海拔約1000米,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便,造成貧困人口多,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民主要收入為務工、務農和庭院經濟,人均收入相對較低。

2015年,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扶貧工作隊入駐金水村開展幫扶以來,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80餘萬元,爭取項目資金900餘萬元,用於完善該村的基礎設施等。截至2018年底,全村原建檔立卡175戶貧困戶761名貧困人口已有173戶756人順利脫貧,且實現整村退出貧困序列。

視頻丨城步儒林鎮金水村:發展林域經濟 昔日窮山溝如今“幸福窩”

農閒時,村民在文化廣場跳廣場舞。

轉變觀念,脫貧有動力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的幸福指數和獲得感得到顯著提升。

“以前,很多村民連像樣的房子都沒有,更別提愛護環境,垃圾遍地都是。”說起村裡人居環境的改變,村民吳祥和有感而發,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思想也在發生變化,曾經亂堆亂倒現象不見了,群眾愛護環境衛生意識提高了,村莊也越來越美了。

百姓舞臺、綜合服務平臺等文明主陣地相繼建成,“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典型不斷湧現,文明之風正在逐漸落地生根,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不斷增強。

“農閒時就去活動室下象棋、看看書,晚上在文化廣場跳跳舞,日子可美了。”村民謝大爺說起現在的幸福生活,臉上笑開了花。

村容村貌變了,群眾觀念變了,與此同時,幹部作風也在改變。

為了增強村裡的“造血”能力,近年來,金水村形成了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治理體系,要求黨員充分發揮先鋒帶頭作用,到群眾家中反覆動員,把群眾引向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進軍的新境界。

如今,很多村民從扶貧工作開始時的“站在邊上看”到後來“跟著黨員幹”,等靠要思想的人變少了,主動想辦法、找門路、抓機遇的人多了;閒著的人少了,忙碌的人多了。

視頻丨城步儒林鎮金水村:發展林域經濟 昔日窮山溝如今“幸福窩”

修建的林道。

完善基礎設施,築牢發展根基

金水村山大溝深,山多地少。為此,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扶貧工作隊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改善基礎設施,著力解決制約貧困農戶生活不便、生產難、發展難的瓶頸問題。

抓質量,搶進度,修建了綜合服務平臺、村民活動廣場,大興水利建設工程,建設了11個蓄水池及其配套管網,有效解決了全村安全飲水問題。2017年對全村約4500米水渠進行了疏通硬化,提高防洪排澇能力。

金水村群山環繞,山多地少,林木經濟佔村民收入的比重較大。新修28公里的林道路,預計受益面積1萬餘畝,大大增加村民及村集體收入,新修白石園至黃遠2.7公里道路窄改寬工程,金竹界等4段共4.5公里道路硬化工程,從而解決了老百姓行路難的問題。

大力開展環衛整治工作,杜絕垃圾隨意傾倒的陋習;建立垃圾清運制度,定時將垃圾收集運送至指定地點填埋;建立衛生評比制度,大興文明衛生之風;實施村莊亮化工程,在村民聚居地及村主幹道等場所安裝了86盞太陽能路燈。

交通條件的改變,基礎設施的完善,讓村民蓄積已久的創業致富夢發芽生長,不少村民返回故鄉,充分利用綠水青山,將大山裡的沉睡資源喚醒。

視頻丨城步儒林鎮金水村:發展林域經濟 昔日窮山溝如今“幸福窩”

發展土雞養殖業。

因地興業,致富有“靠山”

南竹是金水村貧困戶獲得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貧困戶可以通過砍運南竹、挖冬筍增收。

“工作組駐村前,年出竹不到100車,大約60萬元。到現在,年出車已經將近600車,收入達到了600多萬元,全村平均每人收入增加了2000元。”儒林鎮金水村總支書王晉利高興的介紹說,自從工作隊來了後,引進了資金修建了林道,為村裡的集體經濟打開了致富路,村裡的老百姓都受益。

“過去我們這個地方偏遠,交通也不方便,自駐村工作隊來了後,積極為我出謀劃策,聯繫銷路,我的這些土雞和蛋,再也不怕賣不出去了。”今年44歲的王晉龍2015年以前是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金水村有名的貧困戶,當年他從養殖1000只雞苗起步,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從之前的貧困戶變為全縣脫貧致富的示範戶。在率先脫貧的同時,他依託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發展土雞養殖,創辦了城步金湘城烏骨雞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為貧困戶免費發放雞苗並回購成雞的方式,帶動了金水村98戶381人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基礎設施的改變給村民帶來了實惠,鄉村產業的發展規劃和實施,讓大家堅定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以前,村幹部發展信心不足,總覺得落後,現在不一樣了,個個都是鉚足了勁兒,準備大幹一番。”駐村第一書記禹泳說。幫扶單位的傾情幫扶,自身的努力發展,讓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幹部群眾鉚足幹勁兒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奔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