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思想內容

#初秋創作正當時 圖文並茂贏補貼#

巜儒林外史》以反對科舉制度和功名富貴為中心並且旁及當時官僚制度、人倫關係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為內容,揭露出當時士子們熱中於科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會風氣。

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詩人王冕"敷陳大義",“隱括全文”,並且作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標準。

王冕出生於農村,天文地理紀史上的大學問全都精通,而又安於貧賤,以賣畫為生,不與權貴交往。作者通過他的嘴,抨擊了科舉制度。在作者看來,文人學士只有像王冕那樣講求"文行出處",才能免於"功名富貴"的牢籠",具有一定的批判意義。

巜儒林外史》開篇通過周進、范進中舉的前後悲歡,揭示出科舉制度是怎樣腐蝕著文人的心靈,以及文人們熱中科舉的原因。

六十歲的周進未中舉之前,不得不卑躬屈膝,忍受著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科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雞骨頭、魚刺、瓜子殼"。後連教館之職也失去了,只好給商人記帳。當他一見貢院號板,便禁不住萬感俱發,一頭撞去,哭得死去活來。當商人們答應替他捐個監生時,竟爬在地上磕頭說:"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

范進也是一個連考二十多次的老童生,發榜那天,家裡沒有早飯米,只得抱了正在下蛋的母雞到街上去賣。聽到中舉的消息,起初不敢相信,接著"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歡喜得發了瘋。直到捱了老丈人的一紀耳光後才清醒過來。從此他就"平步青雲",有許多人來奉承他,不到三個月,田產房屋、奴僕丫鬟都有了。

由此可見文人們熱中科舉,目的是爬上統治階級地位,升官發財,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科舉制度成了讀書人獵取功名富貴的唯一手段,八股文也就成了文章的正統。

小說中熱中科舉的人遠不止周進、范進等人物,如馮二先生、魯編修、匡超人等等。作者以辛辣的筆觸,深刻地刻劃出這些不同經歷,不同情況的文人學士熱中科舉的典型事例。通過一連串人物的活動,揭示出八股文、科舉制度怎樣使一些樸實的年青人,逐漸墮落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變成了忘恩負義的壞人。

小說中還寫了一批考取了科舉的文人學士,他們當官則為貪官,在鄉間為土豪劣紳,從而進一步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腐敗。王惠當了南昌太守,一到任就問:“地方人情,可有什麼出產?詞訟裡也略有些什麼逼融?"他不會忘記的則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衙門裡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合城的人,無不知道太守的利害,睡夢裡也是怕的”。湯知縣為了表示“清廉”,竟然枷死了向他行賄五十斤牛肉的回族老師父,引起回民鳴鑼罷市。彭澤縣兩隻鹽船被搶,告到縣裡,反而捱了知縣二十大板。這些官吏憑著科舉升官發財,作威作福,貪腐狠毒,蠻橫成了這些人的共性。那怕是不作官,他們也能以貢生,舉人的特權,通過同學或師生關係,勾結官府,魚肉人民。

小說用了大量篇幅刻劃"假託無意功名,自以為清高"的人物。他們大都是以風流名士自居的讀書人,過著無聊的寄生生活。婁三公子、婁四公子因功名失意,滿腹牢騷,回到家鄉自命為少年名士,把那些假名士、假高人、假俠客尊為上賓,結果落了一場沒趣。很多斗方名士靠胡謅幾句詩,沽名釣譽。醫生趙雪齋,開頭巾店的景蘭江、鹽務巡商支劍峰也假託名士,趨炎附勢。作品通過這些所謂的詩酒風流的生活招搖撞騙的行徑,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封建文人們的生活真實面,描述了科舉制度給社會造成的後果,揭示了儒林群醜的醜惡面目。

小說還揭示了當時太平

《儒林外史》的思想內容


《儒林外史》的思想內容


《儒林外史》的思想內容

免費正版圖片和熱點圖庫中,找不到與內容相符合的圖片,以此圖代替此圖代替

表面的黑暗現實。官府衙門從上到下貪腐成性。"錢到公事辦,火到豬頭爛”,萬青山由假中書變成了真中書。連潘三這樣的差役也處處為非作歹,把持官府,包攬訴訟。而真正清廉的官吏,往往沒有好結果。肖雲仙罰款,湯鎮臺被貶。廣大淳樸善良的人民生活就更加痛苦了。小說中出現了投水自殺的農民,無錢安葬母親的楊裁縫,賣了兒子的倪老爹,山中剪徑的木耐夫婦,作者都以深切的同情,描寫出他們活不下去的悲慘情境。

巜儒林外史》不僅揭露、諷刺了儒林群醜和科舉制度,而且寄託了作者理想的正面形象。杜少卿是個貴公子,在他身上表現了一定的叛逆精神。他慷慨好施,有人向他求助,就捧出銀子來幫助,錢花完了,就變賣產業。他輕視功名富貴和科舉制度,在辭去徵騁以後,”鄉試也不應,科歲也不考逍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他罵那些學裡的秀才是奴才,罵那些熱中功名的為匪類。他反對多妻,,崇敬具有反抗性格的沈瓊枝,稱讚她說:"鹽商富貴奢華,多少士大夫見了就銷魂奪魄;你一個弱女子,視如土芥,這就可敬極了。”他不顧他人的訕笑,與妻子攜手同遊清涼山,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個性解放。小說中的沈瓊枝,敢於反抗封建社會的壓迫,以刺繡賣文為生,自食其力,則是新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小說中置身功名富貴圈外的小商人和手工勞動者也是儒林群醜的明顯對照。牛老爹、卜老爹和鮑文卿等都是忠厚誠實的下層人物。作者借向鼎的口贊鮑文卿說:"而今的人,可謂江河日下。這些中進士的、做翰林的,和他說到傳道窮經,他便說迂而無當;和他說到通今博古,他便說雜而不精;究竟事君交友的所在,全然看不得,不如我鮑朋友,他雖生意是賤業,倒頗多君子之行"。鮑文卿愛惜人才,憑自己本領吃飯,認為"須是骨頭裡掙出來的錢才做得肉”,而拒絕行賄,鮮明地反襯出那些讀書人的喪盡廉恥。

小說結尾,儒林寂寞,市井中出現奇人。貧苦的季遐年,字寫得好,卻不貪錢,不慕勢。賣紙筒的王太以下棋為樂事。開茶舘的蓋寬,無事就在櫃檯裡看書、畫畫。裁縫荊元則敢於把他的"賤行”提到和讀書、識字平等的地位。作者面對這些自食其力,不圖富貴,不伺候人顏色,自由自在的人物,流露出無限傾慕的心情。

總之《儒林外史》這部作品,有力地嘲笑和諷刺了熱衷於科舉的文人學士,同情和傾慕低下層自食其力的勞動人民,痛訴了科舉制度和八股文給社會造成的災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文人學士也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歸根結底作者是站在反對科舉的立場反對科舉制度。寄希望於不得意的文士和自食其力的勞動人民。

這才是巜儒林外史》的主要思想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