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進大觀園,該不該去?不去生活還能繼續嗎?

用戶6770110375


現在把沒有見過世面、對的花花世界感到稀奇的人的人,比喻成“劉姥姥進大觀園”,既可用來揶揄那些見識短淺、孤陋寡聞的人,也可用作自謙或者自嘲。

劉姥姥是《紅樓夢》裡很有意思的人物,王板兒的姥姥。她曾三進榮國府,給沉悶沒生氣的朱門帶來些許的歡聲笑語。她善良正直,聰明能幹,明事理,重情義,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這個老太太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題問劉姥姥該不該去榮國府,不去能夠活下去嗎?劉姥姥因家境艱難,帶外孫去賈府攀親戚,鳳姐先是述說賈府表面轟轟烈烈其實大有難處,而後答應施捨二十兩。

說實在只要能夠支撐下生活,誰也不會自濺攀親,自嘲討賞,那是很丟人的,不到過不去的地步,誰也不走這一步,該不該去,不去生活能繼續嗎?大家判斷。


紙點沉香


劉姥姥是紅樓夢書中最會營銷自己底層人物,是紅樓夢濃墨重彩不可缺少的一筆主要人物塑造!


cnog程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塑造劉姥姥這一角色時,尤其是在描寫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的情節時,可謂是苦心佈局,妙筆生花,匠心獨運。現在,說起《紅樓夢》中的劉姥姥,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劉姥姥三進大觀園更是家喻戶曉的笑談。這個看似沒有見過世面的鄉下人,斗大字不識一個的村婦,身上有諸多的閃光點。可以說曹公對這個小人物形象的刻畫真真入木三分,描述的可謂是集“搞笑而幽默、憨厚而精明”於一身。細細品讀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可以從中感悟到清醒達觀的處世哲學。

那麼,回到開始的問題,劉姥姥到底該不該進大觀園?不去如何?

回答是:當然該去,而且是必須去!原因大體有二:

一是《紅樓夢》作者曹公佈局的需要。如果沒有劉姥姥這一人物出場,沒有劉姥姥三進大觀園,這部鴻篇鉅製將會失色不少。

作者創作劉姥姥這一角色的意義就在於此:作者用她引出故事,推進情節,前後一以貫之。劉姥姥從內裡,從近出處對賈府進行透視和詳察,小說情節因此得以開展,便能更深入與細膩地展開賈府內部的生活細節。劉姥姥家境貧寒,因為日子過不下去,才“舍著我這副老臉”,到賈府去求援,所以劉姥姥是以一個下層社會貧困婦女的身份走進這“詩禮簪纓”的公侯世家,從一個終身務農的窮寡婦的角度觀察這“鐘鳴鼎食”的豪門巨宅,這一視角的選擇,讓我們更好地看清了以賈府為首的四大家族的腐朽、寄生、反動的罪惡本質。

所以劉姥姥既是榮府興衰的見證人,又是榮府興衰的“對照物”,同時又目睹了賈府的徹底敗落。

總之,劉姥姥三進榮國府讓劉姥姥親眼目睹了賈府如何從發展到極盛,再到最後的敗落。她不僅是賈府興衰的見證人,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歷史見證人,她在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時耳聞目睹榮府表面上是一派榮華繁盛的景象,由此“一進”便正式揭開了《紅樓夢》故事的正傳,便開始了對現實生活深刻的描寫與對封建末期社會的解剖。

如果說劉姥姥一進榮國府只是作為整部《紅樓夢》故事的開端的話,那麼她二進榮國府,則深入到賈府的許多角落,引出了賈府衣,食,住,行玩等各個方面。這次劉姥姥所接觸的人物之多,所見的場面之廣,感受驚歎之深,都勝過了第一次。角色也由王家的親戚成為了賈母的座上賓,出席了賈府豐盛的家宴,遊覽了大觀園。作者透過劉姥姥的觀察、體驗、評論,進一步地表現了賈府主子們的享樂與奢侈,既寫出了賈府鮮花著錦之盛,又為日後賈府敗落巧被救埋下了伏筆。

劉姥姥三進榮國府時,賈府已面臨家破人亡,一片蕭索淒涼。賈府的老祖宗賈母已死,昔日潑辣的鳳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獨生女兒託付給這位昔日來打抽風的窮老婆子。

可以說劉姥姥既是《紅樓夢》中總領全文的一個引子,又是貫穿全文的一個線索。劉姥姥這三次進榮國府的時刻,正是賈家由興盛到鼎盛及至衰敗的變化轉折時刻,也就是說每逢《紅樓夢》情節發生重大轉折時,劉姥姥便會在榮國府出現。

雖然劉姥姥只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小人物,但作者卻能運用他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手筆,賦予了這個小人物重要的作用。她的三進三出,作為一個線索貫穿了整部小說,她這一普通的農村窮老婆子形象襯托了一些像寶玉、鳳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對於昇華小說主題,拓展其思想內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劉姥姥這樣一個小人物身上還體現了一種文化意義——俗文化。所以,作者曹雪芹創作劉姥姥這樣一個小人物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二是劉姥姥一家生活、生存的需要。如果不去大觀園,一家人就有可能窮困潦倒,飢寒交迫,甚至生存都成為問題。

劉姥姥早年喪偶,又膝下無兒,只靠兩畝薄田度日,依傍在女兒家生活,處境已然夠艱難的,想不到的是女婿家的日子也是日漸窘迫、困苦不堪,進了年還沒置辦年貨。劉姥姥見女婿愁得亂髮脾氣,便想著沾親帶故的賈府,顧及到孩子們的自尊和臉面,劉姥姥打算扯下臉皮去賈府乞討賙濟。“倒還是舍著我這副老臉去碰一碰。”便帶著板兒來到賈府。這是她初進大觀園。

劉姥姥一入榮國府,一個七十多歲飽經磨難的老人,赤裸裸地把卑微擺在別人面前,撣撣衣襟,低聲下氣、戰戰兢兢地叩開榮國府的大門,蹭著步、紅著臉說出此行目的時。我內心滿是心酸唏噓。若不是萬般無奈,窮得揭不開鍋,誰又會為了嗟來之食寧可自己受盡白眼,遭遇冷眼呢?!如果稍有點辦法,誰又會腆著臉,放下自尊呢?!

曾經看到有人寫評劉姥姥三進大觀園是“窮而志短,極盡奉承巴結之醜態”,真的不能苟同。當然我不是全盤否定他的觀點。但猜想他一定是沒有經歷過貧困、匱乏和自然災害,沒見過也沒經歷過貧窮的生活。而經歷過三年的自然災害、也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也曾有過野菜摻著雜糧面、喝玉米糊艱難度日的人感覺就不同了。城裡人總歸有糧食供應,農村就不一樣了,到了青黃不接的日子,真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那是靠天吃飯過活的年代,不比現在。所以沒經歷過的人對劉姥姥的乞討嗤之以鼻,不理解是自然的。

品析劉姥姥這個小人物,在她俗氣的話語裡透著垂垂老者的睿智、莊稼人的樸實、山野村婦的善良。在賈府左右逢源中的遊刃有餘是劉姥姥非同尋常的處世之道。當女婿狗兒因家境敗落無錢過冬煩悶不已只會瞎生氣時,這個老太太有膽有識,批評了一番女婿的無作為,又三言兩語給狗兒一家指明瞭一條活路。足見這個老太太的格局開闊,思路靈活,非尋常鄉下老太可比,其生活智慧實在了得。

劉姥姥帶著一縷清新的鄉野之風麻利登場,一掃大觀園的沉鬱陰森,她如同《秋興》中的那叢絢爛秋菊,瞬間點亮了森嚴壁壘的榮國府。

細細品味這個可親可愛的老太太,發現她的逗笑湊趣本領也實在很高明,與大觀園裡最能用詼諧機巧取悅於賈母的鳳辣子,有得一拼。劉姥姥插滿菊花的形象、她在大觀園裡湊趣的各種醜態,不但不覺其醜,反倒覺得其可親可敬。她的各種湊趣,只覺得她機智可愛。她是一個何等清明的老太太?賈府給她的滴水之恩,她銘記於心,於是她甘作大家的“女清客”,以取悅眾人,回報“20兩銀子”的大恩。如此而已,同時,她也確實滿載而歸,給一家子謀得了更好生存的資本。這個為了生計,為了報恩,不計姿態不端架子的姥姥,在我們心裡,她不是大觀園的丑角,相反,她是生活的智者,勇者。劉姥姥心裡可是什麼都懂的。

有人評價,劉姥姥是“為了打秋風”而自我作賤。我是很反對的,第一,劉姥姥這二進大觀園,是帶了各色鄉下蔬果來回報恩情的,這大觀園發生的一切原不是她本意。第二,從她聽聞榮國府衰敗後,三進大觀園義救巧姐兒。可知道這姥姥才真是大觀園裡最知恩圖報的仁者。

有人說劉姥姥是一個高明的偽裝 者,她為了生計,用自己的聰明世故、裝瘋賣傻。對有錢有勢的親戚的巴結,也是人在萬般無奈時的不得不低頭。但她的萬般無奈,也是讓人心酸的地方。

那麼劉姥姥進大觀園,該不該去?從結果上來說,該去。很多人不理解,一個鄉野村婦,即便家裡窮的揭不開鍋,也不該到有錢人那裡巴結逢迎。其實這句話真的錯了,都說知識改變命運,但僅憑知識,沒有機會也很難改變命運,何況劉姥姥只是一個村婦,她值得學習的地方不是遇到難事只是唉聲嘆氣,而是急於找到解決的出路。她沒有像女兒女婿那樣,僅僅哀嘆現實的現狀,而不去改變,而是積極的想辦法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劉姥姥說辦法總比問題多,可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讓生活繼續下去的出路。劉姥姥給女兒女婿出主意,去找那些已經疏遠的有錢人親戚,被女兒女婿拒絕了。劉姥姥也沒有為難女兒女婿,而是自己帶著外孫板兒去尋找進賈府的門路。這個門路就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因為劉姥姥心裡清楚,之前周瑞與女婿家有利益往來的交集,自然願意幫這個忙,於是她選擇找周瑞幫忙,可見劉姥姥絕非一個村婦的智慧這麼簡單。

後來,她不但見到了真佛,還取到了真經,即便是這個真經離她的目標有些距離,但她還是很感恩的知足了。再後來,因為經常往來,劉姥姥得到了賈母的喜歡,自然受到了不一樣的待遇,也為自己成功打下了鋪墊。劉姥姥就是靠著賈府的接濟和機會,改變了自己與家人的命運,可見從結果上來說,這個大觀園劉姥姥就值得進。

從把握機會上來說,劉姥姥也值得學習。劉姥姥在解決問題上,走的是一條不屈服的路。她不像一些人,遇到困難只是抱怨,不去尋找新的機會,自怨自艾。劉姥姥指望 不上女兒女婿,只能自己出頭找機會再就業。她沒有死要面子,她很靈活的把握住機會,這就是劉姥姥值得學習的地方。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積極的去面對,去想辦法改變,去把握住每一個機會,這就是智者的選擇,而不是說簡單的偽裝者。

同時,劉姥姥懂得感恩,有一顆感恩的心。劉姥姥是因為賈府的接濟才解決了生計問題,後來賈府出事,很多親戚都躲開,而劉姥姥沒有,她在危難之際接受王熙鳳的委託尋找被拐賣的巧姐,這也是村婦劉姥姥值得讚揚的地方。

劉姥姥一個貧窮但不甘淪陷,在絕境中求生存的老者,憨厚朴實,怯懦又俠肝義膽,滴水之恩 湧泉相報。平庸之輩在那些非凡時刻顯現出來的人性之美讓人起敬。不由的想起那句“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當然,未必讀書人都似賈雨村,屠狗輩也不完全似劉姥姥。關鍵是人的秉性。

劉姥姥,在那個蒼茫絕望的結局、那個 “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中,給了我們最後的唯一的溫暖。

“總是有一種可以用來面對無奈的幽默,生活的種種不幸中總會瀰漫人性的暖意”。把這段話放在劉姥姥身上是再恰當不過。同時也讓我在品讀劉姥姥經歷的這些世事後,懂得人人都有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誰又沒遭遇過四處求人的時候呢?而我們,對於他人無奈之下的際遇,總是要在自己經歷過人生的風雨後,才會感同身受。那麼還會對劉姥姥起鄙薄之心嗎?!

此刻我可以毫不掩飾的說,對自己曾經的看法感到羞愧。

而今再回頭看劉姥姥三進大觀園,讓我看到的是一進賈府,是劉姥姥一家三代陷於苦難之中的無奈,二進賈府,是劉姥姥禮尚往來的答謝恩人。三進賈府,劉姥姥以一個拯救者成為紅樓夢結局的重要收場者。貧富貴賤,悲歡離合,不過是命運的輪迴罷了。

縱覽全書,靜心思考。劉姥姥三進大觀園,一次是一次的鋪墊,一次是一次的前因後果。讀來令人捧書讚歎,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