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小男孩猝死在书桌前,除却悲痛,我们应该明白什么?

“爸爸,我好困,能让我睡一分钟吗?就一分钟,真的。”深夜,这个9岁的小男孩坐在书桌前对爸爸说。结果一分钟变成了永远。因为长期睡眠不足,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多器官衰竭,这个小生命永远离开的人世。


此时此刻,我们既可以想象这位父亲的万分悔恨,也可以想象亲人们迟来的悲痛。


可是为什么直到孩子的生命走到尽头,我们才开始思考我们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呢?难道这个孩子之前没有给出任何的预警吗?还是父母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视了这些因素,觉得它们并不重要呢?直到这最后的最后,孩子付出了生命,家长承受了痛苦时才悔之晚矣。


这个悲剧应该给每一个家长的心里敲响警钟。许多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并没有思考过关于孩子承受痛苦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没有痛苦,孩子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正在一点点地伤害他们的孩子。


9岁小男孩猝死在书桌前,除却悲痛,我们应该明白什么?

任何人的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与年龄无关,与阅历无关。

很多人没有办法透彻地理解这一点。因为我们作为人,只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痛苦。但是他人身上的痛苦呢?抱歉,因为并没有对我的身体产生任何影响,所以经常会被我们忽略。也许有时候,我们会通过他人的表情,动作,眼神中推断出一点信息,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忽略他们。因为光关注我们自己就已经很累了。


电影《X战警》中的X教授,能够听到所有人内心的想法,感受到所有人的内心。也许有人很羡慕这种超能力,但是我一点也不。因为你不但要接受别人的想法,而且还要接收别人的痛苦。一个将成千上万人的痛苦集于一身的人,我想除了佛陀和圣人之外,没有任何人能承受,最后只能走向奔溃。


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白,任何人都有他自己的痛苦。并不是因为我们感受不到,这种痛苦就不存在。孩子们也是一样。


9岁小男孩猝死在书桌前,除却悲痛,我们应该明白什么?

你感觉不到的痛苦,不能断定他人也不应该感觉到。

有一个女大学生,就因为有一年没有拿到心仪的奖学金,就选择自杀。我相信,她当时的内心一定承受了极大的痛苦。


也许有人会说:只是奖学金而已,至于嘛。下这样诊断的人,一定是在自己的心中做了模拟,觉得自己如果也遇到这件事情,也许会一笑而过。那么他说这句话的意图,很可能只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坚强,并未对这个女孩有任何的恶意。


然而,任何一个人的真实内心感受如果无法受到承认,他就会感到无比的痛苦。想象我们小时候不小心被刀割伤,哭着找妈妈时,妈妈说:“没事,只是被刀割一下而已,不痛。你看,妈妈这里也被割了,一点都不痛。“你觉得作为小朋友,此时的内心是不是受到了无比的冲击。


因此,既然这个世界人人平等,那么每个人感受痛苦的权利也是平等的。别人的痛苦,你感受不到只是因为你不是他,你没有体验过他的完整人生,那么就没有资格,也不能够借此判断别人的痛苦不真实。


9岁小男孩猝死在书桌前,除却悲痛,我们应该明白什么?

不可以质疑,甚至否定别人的痛苦,这只会将对方推入更深的深渊。

怎样算是质疑或者否定别人的痛苦?只要没有认同,那么就是否定和质疑。当他人向你诉说痛苦,但却得不到认同感,反而遭到质疑甚至否定的话,他的痛苦只会更加强烈。如果遭到否定和质疑的次数增多,他就会一步步迈向深渊。


但是大家知道吗?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间一直在对孩子做这件事。


当我们说 “这道题不是很简单吗?“表示我们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表示怀疑。

当我们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表示我们对孩子糟糕的心情表示否定。

当我们说“没事,不要紧。“表示我们对孩子表达的痛苦无动于衷。


细细地思考,我们会发现,我们会经常有意无意地忽略孩子表露出的关于他们痛苦的信息。也许当他表示痛苦时,你也正在遭受自己的痛苦;也许当他表示困难时,你正在忙于自己的工作。这时我们非常容易用否决或者质疑的方式来回应孩子,因为这样孩子就会沉默,我们也就获得了暂时的“解脱“。


但实际上,每一次我们这样做,都在将孩子推离我们,推向更加痛苦的位置。


9岁小男孩猝死在书桌前,除却悲痛,我们应该明白什么?

只有当你开始接受,承认别人的痛苦,你才有可能与他产生真挚的交流。

所幸的是,任何被破坏的关系,任何被受到的伤害都是可以复原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真正开始接受,承认别人的痛苦。


就孩子而言,他无法进行自我的疗愈。换句话说,任何人给他带来的伤害,他都会记在记里。这种记并不是他“故意”记仇,而是我们人类的大脑天生就会对所有的感受进行记录,并会在我们遭遇相似场景时,“命令”身体自动“回忆”起过去的痛苦。也就是说,孩子所遭受的任何痛苦,他都会用“身体”记住。


所以,作为父母,也只有父母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消除这份隐患,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我们要做的,只是专注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当他们遇到痛苦时,首先给予理解而不是反驳。当孩子感受到了你的心念,你对他正在遭受的感受的理解,他就会感到安心,才会真正将父母和家当成自己心灵的港湾。亲子关系才会真正和谐。


9岁小男孩猝死在书桌前,除却悲痛,我们应该明白什么?

如果你还能更进一步,用莫大的善意,来包容别人的痛苦,甚至提供抚慰和支持。那么你就能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友谊。

假如,父母能够用善意和胸怀,在孩子感受到痛苦和孤独时,除了能及时给予理解,还能包容孩子,给予适当的抚慰。那么他就会感觉到莫大的安慰,他的痛苦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而且你的胸怀会给予他承受痛苦的力量和勇气,让他在下一次遭遇不好的感受时能够进行自我的调节。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不是自我完成的,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支持,才是孩子完成自我认识,并让自己变得坚强和勇敢的唯一动力。


下面是父母与孩子完成“理解”与“关怀”沟通的常用句式,供大家参考。

错误沟通:“一点小伤,要坚强一点,不要哭!”

正确沟通:“宝贝,刚刚是不是吓到你了呀?受伤了吗?有哪里不舒服要告诉我哦!”


错误沟通:“你怎么可以发脾气!爸爸生病了还怎么去乐园啊?不要无理取闹!。”

正确沟通:“我知道今天你很期待去乐园玩,我也希望能去,但是今天爸爸身体不好,所以计划不得不改变。我理解你会感到遗憾,我也会感到失落。但是爸爸的身体健康比去乐园玩更重要不是吗?我们可以下次再作安排。”


错误沟通:“现在怎么能吃这个?你晚饭还吃不吃了?上次就是因为吃了零售晚饭都吃不下了,怎么还不长记性!”

正确沟通:“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吃这个,妈妈有时候也会觉得特别想吃一样东西。但是我们马上就要吃晚饭了,这是正餐,比零食更重要。我们先吃晚饭,再吃这个可以吗?我理解你可能会有些失望,不过按时吃饭对健康也很重要,听话,我们吃完饭我陪你一起吃吧。”


谨此,希望这样的家庭悲剧不会再次发生。也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用爱和宽和对待孩子。在此与各位家长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