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小男孩猝死在書桌前,除卻悲痛,我們應該明白什麼?

“爸爸,我好睏,能讓我睡一分鐘嗎?就一分鐘,真的。”深夜,這個9歲的小男孩坐在書桌前對爸爸說。結果一分鐘變成了永遠。因為長期睡眠不足,精神壓力過大,導致多器官衰竭,這個小生命永遠離開的人世。


此時此刻,我們既可以想象這位父親的萬分悔恨,也可以想象親人們遲來的悲痛。


可是為什麼直到孩子的生命走到盡頭,我們才開始思考我們的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呢?難道這個孩子之前沒有給出任何的預警嗎?還是父母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忽視了這些因素,覺得它們並不重要呢?直到這最後的最後,孩子付出了生命,家長承受了痛苦時才悔之晚矣。


這個悲劇應該給每一個家長的心裡敲響警鐘。許多人在為人父母之後,並沒有思考過關於孩子承受痛苦的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沒有痛苦,孩子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然而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們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正在一點點地傷害他們的孩子。


9歲小男孩猝死在書桌前,除卻悲痛,我們應該明白什麼?

任何人的痛苦都是真實存在的,與年齡無關,與閱歷無關。

很多人沒有辦法透徹地理解這一點。因為我們作為人,只能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痛苦。但是他人身上的痛苦呢?抱歉,因為並沒有對我的身體產生任何影響,所以經常會被我們忽略。也許有時候,我們會通過他人的表情,動作,眼神中推斷出一點信息,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忽略他們。因為光關注我們自己就已經很累了。


電影《X戰警》中的X教授,能夠聽到所有人內心的想法,感受到所有人的內心。也許有人很羨慕這種超能力,但是我一點也不。因為你不但要接受別人的想法,而且還要接收別人的痛苦。一個將成千上萬人的痛苦集於一身的人,我想除了佛陀和聖人之外,沒有任何人能承受,最後只能走向奔潰。


因此,我們首先要明白,任何人都有他自己的痛苦。並不是因為我們感受不到,這種痛苦就不存在。孩子們也是一樣。


9歲小男孩猝死在書桌前,除卻悲痛,我們應該明白什麼?

你感覺不到的痛苦,不能斷定他人也不應該感覺到。

有一個女大學生,就因為有一年沒有拿到心儀的獎學金,就選擇自殺。我相信,她當時的內心一定承受了極大的痛苦。


也許有人會說:只是獎學金而已,至於嘛。下這樣診斷的人,一定是在自己的心中做了模擬,覺得自己如果也遇到這件事情,也許會一笑而過。那麼他說這句話的意圖,很可能只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堅強,並未對這個女孩有任何的惡意。


然而,任何一個人的真實內心感受如果無法受到承認,他就會感到無比的痛苦。想象我們小時候不小心被刀割傷,哭著找媽媽時,媽媽說:“沒事,只是被刀割一下而已,不痛。你看,媽媽這裡也被割了,一點都不痛。“你覺得作為小朋友,此時的內心是不是受到了無比的衝擊。


因此,既然這個世界人人平等,那麼每個人感受痛苦的權利也是平等的。別人的痛苦,你感受不到只是因為你不是他,你沒有體驗過他的完整人生,那麼就沒有資格,也不能夠藉此判斷別人的痛苦不真實。


9歲小男孩猝死在書桌前,除卻悲痛,我們應該明白什麼?

不可以質疑,甚至否定別人的痛苦,這隻會將對方推入更深的深淵。

怎樣算是質疑或者否定別人的痛苦?只要沒有認同,那麼就是否定和質疑。當他人向你訴說痛苦,但卻得不到認同感,反而遭到質疑甚至否定的話,他的痛苦只會更加強烈。如果遭到否定和質疑的次數增多,他就會一步步邁向深淵。


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我們在不知不覺間一直在對孩子做這件事。


當我們說 “這道題不是很簡單嗎?“表示我們對於孩子遇到的困難表示懷疑。

當我們說“這有什麼好難過的?“表示我們對孩子糟糕的心情表示否定。

當我們說“沒事,不要緊。“表示我們對孩子表達的痛苦無動於衷。


細細地思考,我們會發現,我們會經常有意無意地忽略孩子表露出的關於他們痛苦的信息。也許當他表示痛苦時,你也正在遭受自己的痛苦;也許當他表示困難時,你正在忙於自己的工作。這時我們非常容易用否決或者質疑的方式來回應孩子,因為這樣孩子就會沉默,我們也就獲得了暫時的“解脫“。


但實際上,每一次我們這樣做,都在將孩子推離我們,推向更加痛苦的位置。


9歲小男孩猝死在書桌前,除卻悲痛,我們應該明白什麼?

只有當你開始接受,承認別人的痛苦,你才有可能與他產生真摯的交流。

所幸的是,任何被破壞的關係,任何被受到的傷害都是可以復原的。前提是,我們能夠真正開始接受,承認別人的痛苦。


就孩子而言,他無法進行自我的療愈。換句話說,任何人給他帶來的傷害,他都會記在記裡。這種記並不是他“故意”記仇,而是我們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會對所有的感受進行記錄,並會在我們遭遇相似場景時,“命令”身體自動“回憶”起過去的痛苦。也就是說,孩子所遭受的任何痛苦,他都會用“身體”記住。


所以,作為父母,也只有父母能夠幫助自己的孩子,消除這份隱患,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專注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當他們遇到痛苦時,首先給予理解而不是反駁。當孩子感受到了你的心念,你對他正在遭受的感受的理解,他就會感到安心,才會真正將父母和家當成自己心靈的港灣。親子關係才會真正和諧。


9歲小男孩猝死在書桌前,除卻悲痛,我們應該明白什麼?

如果你還能更進一步,用莫大的善意,來包容別人的痛苦,甚至提供撫慰和支持。那麼你就能獲得別人的信賴和友誼。

假如,父母能夠用善意和胸懷,在孩子感受到痛苦和孤獨時,除了能及時給予理解,還能包容孩子,給予適當的撫慰。那麼他就會感覺到莫大的安慰,他的痛苦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消失。而且你的胸懷會給予他承受痛苦的力量和勇氣,讓他在下一次遭遇不好的感受時能夠進行自我的調節。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自我完成的,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支持,才是孩子完成自我認識,並讓自己變得堅強和勇敢的唯一動力。


下面是父母與孩子完成“理解”與“關懷”溝通的常用句式,供大家參考。

錯誤溝通:“一點小傷,要堅強一點,不要哭!”

正確溝通:“寶貝,剛剛是不是嚇到你了呀?受傷了嗎?有哪裡不舒服要告訴我哦!”


錯誤溝通:“你怎麼可以發脾氣!爸爸生病了還怎麼去樂園啊?不要無理取鬧!。”

正確溝通:“我知道今天你很期待去樂園玩,我也希望能去,但是今天爸爸身體不好,所以計劃不得不改變。我理解你會感到遺憾,我也會感到失落。但是爸爸的身體健康比去樂園玩更重要不是嗎?我們可以下次再作安排。”


錯誤溝通:“現在怎麼能吃這個?你晚飯還吃不吃了?上次就是因為吃了零售晚飯都吃不下了,怎麼還不長記性!”

正確溝通:“我知道你現在很想吃這個,媽媽有時候也會覺得特別想吃一樣東西。但是我們馬上就要吃晚飯了,這是正餐,比零食更重要。我們先吃晚飯,再吃這個可以嗎?我理解你可能會有些失望,不過按時吃飯對健康也很重要,聽話,我們吃完飯我陪你一起吃吧。”


謹此,希望這樣的家庭悲劇不會再次發生。也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用愛和寬和對待孩子。在此與各位家長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