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物流遲緩 外貿型企業艱難“回血”

全球疫情之下,以海外訂單為生的外貿型企業受到重創,他們迫切希望在國內找到新市場。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多路採訪了跨境電商、外貿型商家,還原全球疫情下出口商家的生存現狀,海外訂單歸零、庫存積壓千萬元、物流幾近停擺……為求生路,外貿型企業重拾國內市場,再度與國內電商企業握手。國內電商一直歡迎外貿型企業“迴歸”,但後者對國內市場生疏、產品定價不明以及缺少品牌效應等問題一直制約合作,如今的大環境逼迫雙方從頭開始、快速磨合。

訂單趨零 原料價格上漲

“來訂貨的客戶少了,銷量直線下滑,訂單量是同期的一半左右,導致庫存積壓,資金壓力大增。”浙江寧波的運動戶外品牌菲萊仕在近幾個月感受到了海外訂單為零的焦慮。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服飾生產企業雪達,近兩個月的訂單生產停工,如今只想著把失掉的客戶交期全部趕回來。

“與往年相比,現在的訂單量下滑了90%以上,損失預計已超過百萬元。”義烏市端搜電子商務有限公司CEO周海波面對全球的疫情衝擊,計算著公司的損失,“1月最初幾天海外訂單還算正常,基本能與往年持平,後期開始驟減,現在幾乎為零,日銷售額只有幾百、幾千。”如果沒有受到疫情影響,海外訂單一切照舊,周海波的公司在開年後,其訂單日銷售額應該在20萬-40萬元。

全球疫情導致周海波的海外客戶定的貨全部中途叫停,配件全部積壓在倉庫,大部分都已經是成品且無法銷售。周海波的企業有自己的生產供應鏈,會提前生產熱賣品備貨,30天為一個週期,也就意味著工廠會一次性生產出30天庫存的訂單。“當海外訂單受阻後,成品只能放到庫房裡,這就造成了庫房與工廠的庫存壓力上升。”周海波解釋稱。

周海波的公司做著鐘錶生意,為跨境電商客戶供貨。這家典型的外貿企業在疫情前的年營收可達1000萬元,90%的銷量來源於外銷出口,主要銷往東南亞、東北亞、歐洲、中東、非洲、北美、南美等地區。全球疫情暴發之後,出口訂單急劇下降,短時間內,公司失去了99%的外貿訂單,倉庫內積壓了價值高達800萬元的庫存。

像周海波的企業這樣以外貿為主的企業,海外訂單歸零、庫存積壓成了普遍問題。浙江寧波的運動戶外品牌菲萊仕從2月開始的訂單生產與運轉都不在“正軌”。負責人劉君細數過去幾個月的狀態時對北京商報記者坦言,訂單相比往年下降了四成,雖然受損失的戶外裝備是小類目,但損失起碼幾十萬到上百萬元。

讓劉君擔心的遠不止訂單歸零,而是復產。“復工容易復產難,受疫情影響,需要戶外裝備的消費者減少,需求的產能、生產的產量也會隨之降低。”手電、頭燈等戶外裝備是劉君公司自主生產,對於這一類產品他直言“產量明顯下降”。“產能完全恢復肯定不可能,目前只恢復到六成水平。”同時,劉君還要為材料上漲而頭疼,“同一款產品,去年產品成本核算是2.5元,今年則要3元。大的商家和廠家大批量囤貨,導致市場上產品價格包括材料和成品價格全部往上漲。”

劉君的公司——菲萊仕是一家偏傳統的線下外貿型商家,有穩定的海外簽單客戶,主要向中東地區出口登山杖、燈具等戶外裝備。外貿業務佔公司總營收的六成以上。疫情發生後,菲萊仕壓了大約10萬單的出口訂單,貨值大概500萬元。

跨境停滯 境外物流堵塞

當外貿型企業面對積壓難消化的庫存愁眉不展時,原本合作順利的外貿公司、跨境電商企業也開始“搖擺不定”,這讓外貿型企業面臨著眾多不可控的因素。受全球疫情的影響,海外電商渠道物流幾乎停滯,下游跨境電商平臺漫長的回款週期讓中國的外貿型企業變得異常脆弱。

跨境物流運輸受阻,是周海波體會到的首個難題。周海波用一個實際的訂單流轉情況舉例稱,手錶從國內發到美國時間是25天,國內疫情發生時剛好是手錶發出的第20天,國內海關小包開始不允許再發件,造成了大量積壓。“本來消費者可以在25天就能收到包裹,實際情況則是這個包裹連續兩個月還在國內,最後只能退款,由公司承擔相應的損失。”

與此同時,前期已經發出的貨同樣無法準時送達,順利到達目的地的包裹“卡”在了當地配送的環節。周海波稱:“我們的包裹發到當地以後,當地開始出現疫情,派送件業務多數處於停工狀態,這就造成了貨物到國外後,當地物流不派送,收貨時間被無限度拉長。”

劉君則強調,排除通過跨境電商平臺發貨,從與公司合作的外貿公司和線下客戶發貨情況來看,原本只需要四五天的時間延長到八九天。“現在看起來,八九天能到還算是正常情況,有些需要12天才能送到。”劉君有一批發往中東的口罩,“這一單子有五六千的口罩,過去發到中東4天時間就夠了,疫情關係導致客戶8天才收到貨,時間上延長了很多。”

海外市場出現的問題遠不止物流停滯這一項,跨境電商作為外貿型企業賴以生存的下游客戶平臺,能夠為其提供的抗風險措施並不給力。周海波稱,公司跨境電商用的是亞馬遜,回款週期是一個月,國內電商平臺只需15天,這是跨境平臺與國內平臺最為明顯的區別。此外,在售後、產品的問題上,國內電商平臺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客戶溝通解決,但海外只能以郵件溝通為主,回覆不及時會引發不必要的糾紛出現。

全球疫情影響之下,亞馬遜封倉導致國內商家的產品無法進倉,中國的普通小包很難發出。基於上述情況,周海波和劉君這樣的企業做了發貨調整,不著急發的訂單在第一時間做了處理,這也就造成訂單大面積取消和退款,貨已在路上卻要攔截退貨的情況頻繁出現。

轉戰國內 借電商尋生門

面對全球疫情,國內外貿型企業迫切需要釋放庫存壓力,讓資金流動起來。於是,外貿型企業瞄準了內銷,眾多企業開始盤算著在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上開拓新市場,部分雖已在國內電商平臺上開店數年但傾斜程度較弱的外貿型企業,如今也傾盡全力押注。當然,為了能在這一輪出口轉內銷中勝出,外貿型企業不再固守此前的經驗,而是針對國內市場的需求上線新產品,規劃品牌定位。

無論是周海波還是劉君,在接受採訪時均反覆強調,出口轉內銷是必然的趨勢,國內的電商平臺也必然是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時標配的渠道。“現階段,可能更傾向藉助京喜消化掉批發過剩的產品,也可以把這些產品全部利用起來,還能讓資金流動。等渡過眼前的危機,就要針對國內市場生產價格有優勢、質量更好的產品。”劉君已經有了新規劃。

實際上,電商企業同步為出口轉內銷的外貿型企業敞開了市場,不斷落地多項措施為外貿型企業“輸血”。近日,拼多多圍繞穩外貿、擴內需、促消費與青島、寧波達成了戰略合作,針對部分市場渠道體系完善、商品流通能力較強的外貿公司,拼多多提供“向供應鏈型企業”轉型的選擇。

同時,京喜正式推出專項“出口轉內銷商家扶持政策”,全力扶持外貿企業開展出口轉內銷。從金融保障、入駐服務、流量扶持等多個方面進行幫扶,以支持外貿型企業開展出口轉內銷。

值得注意的是,眾多外貿型企業對國內市場缺乏瞭解,對消費需求的把握做不到精準及時,也沒有形成品牌效應。此時想要快速開拓國內市場,外貿型企業與電商在眾多環節上反覆磨合,前者不惜對產品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青島雪達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畢駟海稱,雪達入駐拼多多平臺後,拿出了集團主推的功能性針織產品和童裝產品,上架後銷售量和訂單接踵而至,直線攀升的營業額讓企業看到了希望。

“後續我們也將繼續通過測試和平臺銷售大數據,推出一系列拼多多平臺的獨家產品,重點在功能性內衣和童裝上做深入。服飾生產企業雪達近兩個月的訂單生產停工,如今正思考著如何安全有序地恢復生產,“歇人不歇機”,把失掉的客戶交期全部趕回來。

隨著疫情的好轉,劉君帶著菲萊仕積極調整貨品結構,增加了符合當下國內市場消費者需求的室內健身商品,比如瑜伽類商品等。劉君表示,“國內客群的客單價較低,一些在海外市場銷售比較好的產品,由於定價較高難以打開國內市場,因此未來會在價格定位、產品設計生產上找到平衡。”在劉君計算出的近7萬元的積壓庫存裡,有1萬元為登山杖這樣客單價高的商品,這部分商品短時間內難以在國內市場消化。

本文源自北京商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