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逼孩子學英語,倘若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就得不償失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在為選擇要不要把孩子送英語機構學習的這個問題上有很多困惑。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已經學了好幾年英語,而自己的孩子還在瘋玩,擔心到時候英語跟不上怎麼辦?

而且家裡人也沒有人會說英語!糾結煩惱還有些無助。

如何解決這樣的煩惱,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說:


首先我們先來統一認識,孩子究竟幾歲學英語比較好呢?


19世紀60年代,法國醫生布洛卡就發現了人類大腦的布洛卡區(Broca’s area),該區為語言的運動中樞,主要功能是編制發音程序。

在1959年,彭菲爾德和羅伯茨提出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假說”:左腦布洛卡區在2~4歲時開始快速發育,12歲後,絕大部分人的布洛卡區會關閉。此時再學外語,大腦已經無法把外語直接儲存在布洛卡區,而是儲存在記憶區,運用時就不再那麼自如靈活了。

硬逼孩子學英語,倘若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就得不償失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是不是孩子的語言學習越早越好呢?


這個其實是沒有明確答案的,只能說因人而異。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 經過研究發現,兒童在習得母語時,要經歷為期一年的“聽”的過程(被稱為語言學習的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

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第二語言的習得,當然沉默期的長短也是因人而異的。

而當孩子準備好後,自然會開口,這也可能會導致孩子說話比較遲,但也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開口說話也會比較晚的例子,這個急不得。

硬逼孩子學英語,倘若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就得不償失了


其次我們要從孩子學語言的本源來追溯。

說一下為何孩子學母語如此輕鬆不費力氣?


因為,他們是一邊玩著,一邊家長在旁邊描述著孩子所看到的所經歷的。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能更加輕鬆的習得某個詞和某樣東西對應的詞彙。而這樣的一切也是孩子為了適應人類世界生存的本能。

我們把這個思路也轉換到學習英語上,英語如果也能像學習母語那樣的學習,是不是學習英語也會變得輕鬆呢?

當孩子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如果能夠把物體和語言相對應,每天不停重複運用學到的知識,這樣把學習到的知識再轉換成運用,這樣才能真正說得上學習了英語。

硬逼孩子學英語,倘若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現在我們回頭來看,如果家長還是一味的把孩子送進教育機構,並認為一星期上1~2次的課,就這樣以為就能學好英語,肯定是不可能的。


在學習英語的整個過程中,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語言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家長也因尊重語言學習以及兒童成長的客觀規律,兩者缺一不可!

用母語的方式和中文學習的模式來思考英語啟蒙的方法,再通過日常生活中原汁原味素材的輸入,從聽力辨音能力和情境對應能力兩個基本點入手,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千萬不能急功近利,硬逼孩子學,倘若最後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就得不償失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