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父母善待的女兒,應該死掉嗎?”

講述:


晚睡姐,您好。其實很早就想請您指點迷津,但是每次痛哭過後,我都覺得我還能撐,就一拖再拖。


不過昨天去上墳,我又很難過,哭了一夜,不管怎樣,知道您可能不會回覆,我也想講出來,我實在太痛苦了。


我是農村人,是女生,家裡還有一個弟弟,我目前28,未婚,這是背景。近幾年父母給弟弟買房,去年年底弟弟要結婚,我爺爺奶奶和父母多次說起來讓我幫弟弟還房貸,結婚給兩萬,每次一說起來,我就會和他們吵,最後都不歡而散。


其實我一個月工資也就四五千,還要租房住。他們讓我這麼做的原因是:覺得我是姐姐,應該幫弟弟;我上了大學,比弟弟多花了6萬塊錢,現在掙錢比弟弟容易,幫他是理所當然。


主要是弟弟每天也上班,也努力了,就是存不下錢,我不能讓他娶不了媳婦,我不是幫我弟,是幫我父母,這是他們反覆說的。


現在弟弟房也買了,我硬扛住沒還房貸,因為房貸一個月才1300,我覺得他連這點錢都付不了,我根本幫不了他。


弟弟婚也結了,我也沒給錢,只是借了兩萬彩禮錢,這就導致昨天上墳時,我媽在我舅舅、舅媽、大姨等一堆人面前說我連我弟這麼重要的兩件事都沒幫一點忙,我弟會記恨我。我覺得很丟人,又很委屈,在眾人面前哭了。


我弟結婚我確實沒給錢,本來我沒結婚,在我們這邊我不用隨禮,這個之前和我媽說過,問我要不要隨禮,她說的不用,我就商量說給他們買個特別的禮物。


結果年底工作忙,費了好久也沒想明白送啥好,結婚的日子就到了,也就沒買任何東西,這確實怪我。我想著以後遇到合適的,再買給她和弟媳,沒想到我媽們卻已經記了仇。說實話,他們要是不這麼多次提前說,我反倒會自覺給錢。


我媽說我這麼對她們,以後會後悔,尤其是她們不在了以後。我昨晚想了一夜。


我畢業五年了,縱使比弟弟工作穩定,掙錢多,從來沒有人問我錢夠花嗎,上班累嗎,沒給我買過任何一個小東西,生病了也是自己請假去醫院,對了,我租房子和我爸媽住一起,房租我負擔。


他們平時想吃啥,我就馬上買來;他們喜歡的衣服,我也一咬牙就買,哪怕我自己都沒穿過那麼貴的衣服;我帶他們和弟弟一起出去玩,費用我全掏,因為我覺得我爸媽操勞了大半輩子,我們一家人還沒出去玩過;他們生病了我趕緊帶去醫院檢查。


他們平時吃的用的,基本上都是我花錢,還有全家買藥,都用的我的醫保卡,我的醫保卡每年都是花光光的狀態,因為他們覺得反正那是白來的錢,不花白不花,我都說了是我工資裡的。我的確就給過他們幾千塊錢,這裡看來的確很摳。


晚睡姐,其實我不是不願意給錢,是我不服我的命。


從小家裡種菜四處賣,因為村裡就我們一家,所以得看菜,我從小學二年級起,就要一個人看菜,我弟弟不用來地裡,我基本上所有的暑假和夏天的週末,都是一個人在菜地裡度過。


沒人陪我玩,我每天都盼我弟弟來陪我玩一會,但他很少來,到後來我已經習慣了把超大隻的蜘蛛和螞蚱、蛇從一個地方抓到另一個地方這種遊戲,但沒有傷身害命,我覺得它們才是好朋友。


農活也只有我幹,後面因為我幹活太好,舅舅有時候忙不過來也會來叫我幫忙,那時我也不過四五年級。我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自己洗衣服鞋子。上高中有一次和我弟吵起來,我媽和我弟都罵我讓我快點去死,我喝了藥被救過來。


上大學每次回來都會幫奶奶把家裡的窗簾,被套,床單洗一遍,牆上的玻璃和瓷磚擦一遍,去地裡使勁幹過,因為奶奶說我多花了錢,我爸掙這些錢很不容易,所以我很堅決沒考研,我承受不了。


我現在和家裡人、朋友呆一起久了就會厭煩,我討厭人。所以我不知道很多人為什麼會孤獨,我從來沒有感覺孤獨過,我一直都是一個人,雖然我有一個完整的家。


不過說句公道話,我爸媽除了這些事,也沒有對我不好,但是爺爺奶奶,有好吃的都讓我弟吃,我只配看看包裝盒。現在老了,我使勁給他們花錢,吃著用著我買的東西,也會誇我,小時候都不跟我說話,導致我不敢上桌吃飯。


說了這麼多,我總覺得我現在沒妥協是對的,但是又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冷血了。如果我繼續扛下去,無疑後面會經歷更多痛苦;如果我放棄,那我正好如了他們意,我想報復他們。


但是我現在已經經歷了很多次一樣的場景和痛苦,我累了,我不知道怎樣才能逃離,我很想一死了之,還了這條命。


說得亂糟糟的,枉為理科生。好想熱愛生命,如果我能撐下去的話。真得希望晚睡姐能看到我的文章,告訴天下重男輕女的父母,我們真得很愛他們,為了他們我付出生命都願意,但是請他們別看輕我,我也是他們的孩子。


晚睡回覆:


你的家庭是非常典型的姐弟式的中國家庭,這樣的家庭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1、 弟弟既是男孩,又是最小的,在家庭中具有絕對的特殊地位,全家的資源都向他傾斜;


2、在成長中,姐姐會被灌輸一種思想,要成為一個“小母親”,既要管理他,也要讓著他;


3、弟弟與大家庭的關係始終含混不清,即使未來成家也會難以擺脫父母的過度“關心”(這種關心很容易演變為控制);


4、姐姐一生都可能有這樣一個認知:讓弟弟生活得更幸福是自己的責任。即使姐姐不認同這個認知,但父母會將他們的生活和弟弟的生活牢牢捆綁在一起,如果姐姐想讓父母幸福,就必須先讓弟弟幸福。


以上四點基本能夠概括你們整個家庭的狀態了吧?


“不被父母善待的女兒,應該死掉嗎?”

你們家只有一個核心,關注的只有弟弟的福祉,這既是出於中國式的重男輕女,也可能是對最小的孩子的過度疼愛。


你們的家庭關係是不夠健康的,處於共生和寄生的泥潭中,家庭成員界限不清。比如父母對弟弟過於關注,又對女兒過於忽視;要求女兒無私奉獻,又允許兒子享受特殊待遇。


他們在你和弟弟之間,人為的製造了太多的矛盾,讓你和弟弟處於現實的競爭關係之中。


家庭才是競爭最激烈的地方,可惜常常被我們所營造出來的親密假象遮蓋了。


孩子會和父母對比,孩子和孩子之間也會互相攀比,夫妻之間同樣可能會互相嫉妒。每個人在潛意識當中都會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和別人比較,因為我們想要尋找一面鏡子,從別人的身上照出我們原來的模樣,告訴我們自己真實的身份。


所以,我們最喜歡與之比較的人,也常常是我們最在乎的人。


既然你們家存在一個可以享受特殊權利的人,連父母都把他當作太陽,像行星一樣圍繞著他轉,你怎麼可能忍住不與他對比呢?


“你與我有什麼不同,憑什麼享受特殊待遇?”


而且你又是這樣一個很少被父母肯定的孩子,你缺少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穩定的自我認同感,你更喜歡在別人身上尋找參照點,讓自己獲得安全感。


但怎麼比呢,一對比,你就輸了,你處處不如他,你什麼都比不上他——在父母的眼中,與你外在的成就無關。


哪怕你從小就很懂事,成為父母的小把手,長大了也比弟弟更孝順,更有出息,也都沒有用。


當孩子成長在一個父母不夠疼愛,或者父母的照顧過於心不在焉的家庭中,會很容易變成一個給予者,那就是我們常說的很懂事。


這是一種孩子對生活的補償方式。


“不被父母善待的女兒,應該死掉嗎?”

父母的愛不穩定,身邊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唯有讓自己變得可控,努力通過自己的付出和乖巧不給父母添麻煩,通過幫助父母,為他人承擔責任,試圖恢復生活的秩序。


懂事不是你的美德,是你無奈的生存策略。


你希望用自己的給予改變父母對你的態度,讓他們心疼你、關心你,認識到你也是值得他們像弟弟那樣對待的。


但你還是得不到——這是意料之中的,因為你弟弟並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優秀或者對父母多好才被父母偏愛的,只為性別,只為次序。


你好不好,不是決定父母對你態度的關鍵。


甚至表現更好,也會成為你的原罪——你這麼能幹,弟弟這麼不能幹,我們更得多疼弟弟一點啊。


順便多說一句,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做母親的也會重男輕女:你也是一個女人呢。


當一個女人從小生長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中,她會從開始的反抗,到最後的默認規則。


她變成母親後,與自己女兒的關係變得微妙,女兒是她的分身,也是她的敵人。母親要把自己所遭受到的命運強加給女兒,最終屈服了重男輕女的規則,這是一種承認女性身份的方式,也是一種報復女性的方式。


長久地糾纏在對父母的期望中,經歷了一次次從希望到失望的過程,你越來越不甘心,心裡隱藏著無限的憤怒。


你一邊討好父母,一邊報復父母。不給錢是報復,給錢也是報復,“這下你們該知道我的重要了吧?”


報復之所以無用,因為那依舊是一種絕望的呼叫。


你用反過來讓他們失望的方式索取父母的重視,讓他們意識到你的存在,等於你依舊把自己的感受、得失綁架在父母身上。


過度的叛逆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最終會變成一種自我毀滅——試圖自殺就是以毀滅為代價,作為對父母的懲罰,讓他們後悔。

“不被父母善待的女兒,應該死掉嗎?”

關於如何走出這種生命的陰影,我有兩個建議:


◎ 第一,不要去追求自己無法得到的東西


這一輩子,你和你弟弟在你父母心目中的位置都是不一樣的,即使你再懂事,再聽話,也會有差別存在。


這就是現實,也是你所謂的命,你要服這個命,不要不認。


這個接受現實非常重要。


執著於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是人類的天性,這讓我們經常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對某件事特別著迷,覺得只要得到它,一切就會好起來的。


但不幸的是,這只是孩子式的幻想,會讓我們沉浸在希望當中不能自拔,將一切不如意都怪罪在自己不能擁有的事情上,從而奪走你的幸福,使你總是無法被滿足,充滿挫敗感。


你以為得到父母的認可和關心你就可以變得幸福,其實不是這樣的。你幸福的敵人不是他們,而是你骨子中缺乏自我價值感,過於在乎別人的態度,用別人的行為和反應影響自己的感受。


這些問題不改,你未來的情感關係也會遇到障礙,你會持續不幸福。


其實仔細想想,他們對你也不是特別差,供你上了大學,給了你自立的能力,背地裡他們沒準也會以你為自豪,覺得我女兒挺能幹的。


他們不是不愛你,而是更愛弟弟,更希望你和他們一起去愛弟弟。


要結束這種邊界上的混亂,你自己首先要跳出這個泥潭,不要把自己未來人生綁架在父母的喜好、態度和選擇上。


停止糾纏,停止報復,停止奢望。專注面對自己人生的問題,對父母的責備,會讓你逃避面對更深層次的痛苦。

“不被父母善待的女兒,應該死掉嗎?”

◎ 第二,作為一個被嬌慣的孩子,也不是一種福氣。


你大概曾經無數次想要和你弟弟交換位置吧,覺得如果得到他那樣的人生該有多幸福。


但你現在看到父母的溺愛在你弟弟身上帶來的影響了吧,他有比你更成功嗎?


沒有,他不如你,如果不是靠父母根本存不下來錢,娶不了媳婦。


父母過度寵愛孩子也會造成對孩子的傷害,這是已經被心理學證實的理論。


得到更多寵愛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理應得到別人的無限關注,別人都應該把他的期待看成是命令,這會讓他對自己缺乏客觀全面的認識。


一個只習慣得到的人也會喪失獨立性,每當遇到困難,只會乞求別人的幫助。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為,只要別人承認自己是特殊人物,自己的處境就會得到改善。


等未來走出社會,來到一個不是以他為中心的地方,其他人並不會像自己的家人一樣讚美他、推崇他,沒人會認為他有多特別,這會給他帶來很大挫敗感,感覺世界虐待了自己,父母也欺騙了自己。


他會變得懷疑自我,不信任他人,漸漸開始排斥生活中那些認可他的人,因為這會讓他聯想到父母曾經的欺騙。


這種人在感情生活中會選擇相反的人,越對他漠不關心的人,他反而越會窮追不捨。所以這就是被嬌慣的兒子,往往會娶到一個惡媳婦的原因。


你弟弟是被嬌慣的孩子,你是被忽視的孩子,兩者都會帶來心理創傷。


你討厭很多人在一起,無法和別人保持健康長久的人際關係,都是被忽視的結果。


“不被父母善待的女兒,應該死掉嗎?”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提到過,“被忽視的兒童從來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當他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總會高估其中的困難,而低估自己應付問題的眼力和旁人的幫助及善意。他曾經發現社會對他很冷漠,從此他就誤以為社會永遠是冷漠的,他不知道他能用對別人有利的方式來贏取感情和尊敬。他不但懷疑別人,也不信任自己,他不容易發展社會興趣,也很難對其他同伴有好感。被忽視、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兒童,他很孤單。”


但父母的忽視最起碼讓你學會了凡事需要靠自己,也給了你更強的生活能力,你比你弟弟更有希望擁有新的生活。


你擺脫父母的控制也更容易,他比你更難,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這點在分析你們家庭的特徵時,你就應該發現了。


被愛的太多也不是好事,最愚蠢的父母才會重男輕女,或者過度袒護小的,這樣等於是同時創造出兩個受害者,生生阻斷了手足之間本來的親情紐帶。


將一個人凌駕於家庭所有成員之上,意味著切斷了他可以和別的家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渠道。

最後我要告訴你,一個能夠得到理想中的認同、關注和愛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的人,那將是你(也是我們所有人)努力的方向:


一共有十點。


◎ 1、納悅自己,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不會總是羨慕別人或者關注別人的生活;


◎ 2、更關注未來,有能力放下悲傷的事情,不會總是回憶那些不愉快的經歷;


◎ 3、對讓自己沒有安全感的人敬而遠之,不會努力向這種人證明自己;


◎ 4、知道如何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請求,並不會產生犯罪感;


◎ 5、不會徒勞地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人和事,遠離痛苦,而不是迷戀痛苦;


◎ 6、不會幻想能夠改變別人,或者強行控制別人的想法,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


◎ 7、學會總結經驗,去思考而不僅僅是感受,不因為失敗而責備自己;


◎ 8、不害怕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不需要強迫隱藏自己的失敗和脆弱;


◎ 9、能夠根據自己的感受做決定,而不是別人的;


◎ 10、遇到別人要求自己做出改變時,不會做出過分的反應。


能做到以上這十點,意味著一個人已經建立了真正的自我,儘量擺脫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和控制。


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的任務,但請相信我,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我就做到了。


所以,要加油哦。


不僅不要去死,還要活得更好。


抱怨命運不公是簡單的,承認命運不公,但不承認命運能打倒我,才是更有意義的倔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