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故事分享

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歷最高的一個人。

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不一會兒,正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

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

正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飄回來了。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吶!!

過一陣,副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麵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十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

哦!天哪!怎麼辦?

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局長,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裡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裡。兩位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裡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學歷代表過去,只有學習力才能代表將來。尊重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


這個故事基本上是瞎胡扯,不過咱們今天不討論故事本身的嚴謹性,僅說這個故事給我們釣魚人能帶來些什麼。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釣魚更是一項實踐出真知的運動,只有“坑邊出效果”才是王道。在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很多理論知識經常不能發揮作用(當然屁股定理是無法被推翻的神級存在)。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所以,任何理論知識都有可能不如坑邊上的老師傅的三言兩語更加有針對性,更為有效。而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力量,運動習慣也各有不同,對於釣竿的重量,調性理解差異巨大,對餌料或添加劑的使用各有認知,對浮漂的選擇與應用各不相同,更不能用同樣的死經驗完全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互聯網的爆發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人們在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各類信息,以方便我們更快更好的應對我們面臨的問題。而很多釣魚人執著於對“配方”的追求,走了很多彎路,也讓很多以此牟利的人有了很多機會。但這世間又哪來的萬能的配方呢?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而釣竿這邊更是一片狼藉,黑坑求快的心態大行其道,各色釣竿從37調、28調直接升級到6H、8H,甚至10H、12H,各種大炮層出不窮,對釣竿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既要做到“輕硬挺”,又要“價格親民”,也是讓商家在研發的路上“疲於奔命”。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反過來,商家也會在產品上市後以各種“手段”告訴釣友們,這樣的產品才是你最需要的,才是對你最好的,釣友們也在一眾“大師”的引領下,追逐著那些“跟的上時代的產品”。錢越花越多,魚卻越來越少。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由此可見,我們過往的經驗固然重要,理論知識不可或缺,但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是最重要的。鼻子底下有張嘴,不知道就問,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對討來的配方過度自信,往往要吃虧,空軍白板才是最大的悲哀。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釣具的選擇切忌人云亦云,盲目追求高價或產品宣傳灌輸給你的內容,最終會得不償失,只有多上手試才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裝備。網絡購物固然方便,多去實體店“體驗”才能更好的找到“捷徑”。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城市的快節奏生活所逼,在有限的時間內一味追求魚獲,竿子越來越硬,臂力越練越高,但從最初的的快樂一小時到後來的快樂十分鐘,我們所處的環境也在日益改變。每到黑坑斷竿聲不絕於耳,釣獲不佳帶來的戾氣也紛紛蔓延,與初衷背道而馳,漸行漸遠,急功近利特帶了我們的樂趣。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綜合很多因素在一起,都會左右我們對一個事物或一項運動的看法和興趣,千萬不要因為一點不如意否定全部,真心希望我們熱愛的這項運動能夠得到積極正面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享受垂釣的樂趣,而不是多年以後,只能發出一聲嘆息,總結出一句“沒什麼意思”。


真怕釣了多年魚,最後一句“沒意思”收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