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慣”孩子了,怎麼了?

我就是“慣”孩子了,怎麼了?

大週末的,想睡個懶覺,娃娃6點半就爬上我的床。

先是輕輕問我,睡醒了沒有。

然後又問我,媽媽我是該現在刷牙洗臉還是一會刷牙洗臉呢?

昨天夜裡1點剛改完稿子的我,困得眼睛都睜不開。

我嘴裡嘟囔著:唉呀,這個小孩總是坑媽媽,怎麼起這麼早呀,困死了,我還沒睡醒呢。

接著就有了大概5秒的寂靜。

我睜開眼睛一看,這個小孩子正低著頭,憋著小嘴,要哭了。

我趕緊抱抱他,安慰他,寶貝這麼早起床很棒呀,想和媽媽一起去洗漱嗎?好的,我們現在就去。好嗎?

他擦擦眼淚點點頭說,好。

假如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怎麼辦呢?

溺愛還是尊重

每當我這樣滿足孩子的需求時,家人都會給我來上這麼一句結論:你就是這麼慣孩子。

我常常百口莫辯。

當我看到孩子低著頭哭泣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他的悲傷,我撫摸著他的頭。感覺到他需要我。於是我決定在這樣的時候,陪在他身邊。

就這樣小小的滿足,被認為是溺愛孩子。

溺愛,百度百科的解釋是:過分地寵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必然會寵愛自己的孩子。

可是這樣一個模糊的概念,讓我無法斷言,什麼程度才是過分。

尊重,百度百科的解釋是:重視並嚴肅對待。

尊重這個詞,我們常常用於德高望重的人。對於幾歲的小孩子,又有幾個家長可以做到呢?

當他因為一件你認為非常不重要的事情而哭泣時,你可以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痛苦嗎?

你可以讓自己脫離舒適區,和他一起去探索這個世界嗎?

你可以真正地想他所想,而不是因為圖自己方便而讓他乖乖聽你的話嗎?

我們常說的也許是:男子漢哭什麼?這有什麼?

“自己玩會,醒了帶你買棒棒糖。”

很顯然我們知道,這不是尊重。

如何避開溺愛,真正地給孩子自由?

我們常常以愛之名,幫助孩子做任何事情,甚至沒有好好想一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到底需要什麼。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中提出:溺愛的本質是控制,尊重的本質是給自由。

01滿足合理的要求

有求必應的家長是沒有思考的。他們大概只想讓某些情況快點結束。只要他不吵鬧即是好的。

其實,我們應該學會判斷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的。

方法就是,真心地去體會孩子深層次的需求。

比如說,他特別粘著你,可能看似無理取鬧,實際上是想讓媽媽陪伴多一些。

02培養獨立自主

對於現在一個家庭父母和4個老人寵愛一個小太陽的現象,已不是什麼新聞。

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提出這樣的觀點:凡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例如自主吃飯這件事,同樣都是需要學習 有的孩子很早就學會了自己吃飯。

那些沒有學會自己吃飯的孩子們,常常是喂大的。

而大人餵飯的原因常常是因為,他自己吃必然會吃得到處都是。

所以,放手讓孩子去成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03以身作則,避免雙標

我們常說,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因為孩子的生命中,有很長一段時間,要在與你生活的過程中,習得一些本領和習慣。

有的孩子被父母要求看書,而他們自己卻整天捧著手機不鬆手。

有位教育家常常要求人們在與孩子說話時,要蹲下來,與孩子平視。

當你蹲下來,你的視角才與他一致,你才能試著去理解他所說的內容。

母愛是一場互相成就的謝幕

有人說,孩子教會了我許多。

這一定是個成長型的父母,感謝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讓自己成長的部分。

我們一邊要自己歷經人生的種種考驗,不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一邊還要以身作則,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我們不知道,孩子常常教會我們如何去愛。

他們清澈的像山中的小溪,他們對你的愛完全不存在任何條件。

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蔡美兒在她的暢銷書《虎媽戰歌》中,分享的育兒觀點引發了全球範圍內對東西方教育理念的爭議。

但是雖然形式上是“虎媽”式,蔡美兒的理念依然是尊重。

只不過在孩子世界觀形成階段,她採用了非常手段,而當孩子慢慢長大成人,她便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塑造和引領的角色,得體地退出了孩子們的世界。

大多數成功的教育,母親自己的人生都是成功的。

教育不再提倡“春蠶到死絲方盡”一般的犧牲,而且彼此成就一段最美好的時光,攜手共同走進更為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