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期刊現在還有發展前景嗎?

西門吹雪冷不冷


2019年元旦,最權威的《人民日報》致讀者,宣佈將實行改版,工作日和週末的都縮減4個版面,節假日不變,並在人民日報歷史上第一次實行全部版面彩色印刷。截止12月27日,已有37家報刊雜誌刊停刊或合併,2018年度共有40多家報紙宣佈休刊,而這一休,永遠也醒不過來了。

歷史沒有溫度,時代車輪滾滾向前,所有的惋惜和不捨只能淹沒在時光的風塵中,漸行漸遠,直到不見蹤影。

相對於網絡媒體,通常將報紙期刊稱為平面媒體或紙質媒體,與廣播、電視傳統意義上媒體合稱四大金剛,可見其歷史地位。近年來,由於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紙媒開始呈現衰退之勢。主要原因如下:

一、媒介革命

紙媒的載體是紙,而新媒體的載體是則是各類數字產品,隨著的科技水平發展,新媒體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和收發信息,除了可以實現紙媒最基本的圖文傳播符號傳播以外,還可實現紙媒無法實現的音頻、視頻、動畫、超鏈接的傳播。

二、習慣顛覆

體驗決定方向,習慣改變一切。當今的網絡媒體帶來的是集文本、圖像、聲音等全方位感官體驗為一體的超文本閱讀,在廣度、深度、速度和體驗度上全面越一切傳統媒體,再加上移動互聯技術和設備的普及,使得電子閱讀完全不受時空和版面的限制,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歡迎。特別5G時代的來臨,報紙期刊已沒有明天.

三、內容為王

網絡的平臺性屬性,造就了自媒體時代。新媒體不但擁有規模龐大的粉絲群體,包括領域專家、行業精英,他們將海量信息及時向社會發送,加上微博、微信、頭條的專有性、針對性和搜索引擎的發達,其廣度和速度,無可比擬。同時,新媒體中的專業記者、編輯也可以對社會熱點問題、重大事件,進行專業報道和深度剖析,同樣具有權威性。

雖然,紙媒的“電子版”給了傳統報紙一線生機,但是,同時也是一種自裁行為,進一步自我地加速了傳統報紙的衰落。目前,紙媒轉戰新媒體,抓緊轉型活下去,才是唯一出路。

總之,隨著人們閱讀和獲取信息習慣的改變,以及環保意識的增強,報紙期刊逐漸走向衰落是一種技術的必然和歷史的進步。值得一提的是,黨政機關報和核心期刊,因其無可撼動的政治地位和特殊作用,會與新媒體長期共存,除此之外,其他紙媒是沒有前景可言的。


鹹人閒語


首先肯定的說報紙期刊還有發展前景。但生存面臨的壓力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專業類報紙和期刊,面對新形勢不去改革、發展、融合,就沒有發展前景。

這幾年,諸如《法制晚報》、《北京晨報》等知名品牌報紙停刊了,一些省市級專業報停刊的消息也是比比皆是。

其他報紙的運營情況由於沒參與不敢妄言,我就曾經供職的媒體談一下報紙發展的看法。

前些年,我所供職的報紙連續兩屆領導明確辦報理念,狠抓稿件質量,開設了焦點新聞、維權行動等專欄,報紙那真是風生水起,訂量每年上升,讀者喜聞樂見,在全國同類報紙中辦出了自己的特色,拓展了生存空間,廣告收益也連年遞增。

後來,由於調整來的新領導改變了辦報理念,報紙一直走下坡路,後來幾乎成為一張信息堆積紙,走到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好的地步,長此以往,估計生存下去的希望渺茫。

所以說,辦報理念是報紙發展的關鍵,其次就是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面對新媒體的衝擊。

只有做好嬗變和轉身,適應發展趨勢,不斷轉型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


守望古城


報紙期刊現在還有發展前景嗎?這個問題我覺得回答起來很簡單,我是快60歲的人,之前都是每天早上不管颳風下雨都要出門,直接先去報刊亭買當天的報紙,然後是腋窩下夾著報紙,來到家附近的回民餃子館,邊看著當天的報紙,邊來上一盤兒餃子,切上一盤套腸,再讓老闆燙上一壺酒,和小店的老闆閒聊,侃大山,還有就是每個月要訂閱,月刊和半月刊,那個時候看小說也是通過收穫雜誌等刊物,最近幾年逐漸不買了,好像很多報刊雜誌也沒有了,我的侄子在某報社做編輯有十幾年,現在已經下崗好幾年了,我現在是用一部手機,下載各種軟件,等於將電視臺,圖書館,帶在身邊,隨時隨地閱讀和查閱資料,尤其頭條現在的使用率非常大,所以報紙期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