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何不公开反隋?

悟心女徒


李渊不是不公开反隋,而是不第一批公开反隋。李渊不第一批公开反隋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第一李渊和隋朝杨家其实祖上是有姻亲关系的。李渊父亲李昞杨家祖上杨忠都曾效力北周,在北周也都被授予了柱国大将军。首先他们的祖上是相互认识的是同朝为官同朝为将的。最为关键的烟亲关系是,身为八柱国的独孤信有三个女儿,独孤般若、独孤曼陀、独孤伽罗。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八柱国之一的李昞(李渊的父亲),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不得不佩服独孤信的眼光三个女儿嫁了三个皇帝)所以算姻亲关系的话杨广李渊算是表兄弟关系,因为这层关系李渊也不便于公开反唐。

第二杨坚取得北周政权以后建立隋朝也没有亏待李家,李家依然是隋朝的国公身份世袭唐国公。可以说李家已经位极人臣如果公开反隋所得的利益也不见得就比现在的利益大,只有皇帝的位置才能超过李家已经得到的。所以说从情理上来讲李家也没有必要反隋。

第三隋朝本身军力强大,朝中善战之将忠勇之士尚多。杨坚虽然不在了,但是杨家的靠山杨素杨林依然在,包括宇文成都裴氏父子这样的猛将依然是效忠朝廷的。李渊若第一个反唐,必然招致雷霆一击永世不得翻身。

第四坐镇太原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让隋末的18路反王相互争夺等各家势力疲弱以后,再出手,以平定叛乱的名义出兵各个击破不但可以获得名正言顺的理由,聚拢各家兵将。还可以获得当时朝廷的物资粮草和兵马。何乐而不为?

最后事实也证明了李渊,不第一批公开反隋是明智而且可以取得最后成果的人!


淦珩梦侃


李渊家世代公爵,作为隋王朝的臣子,和皇帝杨广的亲属,他不能不考虑造反会带来负面的非议;作为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他也是在等待时机成熟!



文史多景阁


大家好,我是爱侃历史的刚哥。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

他确实有起兵反隋的念头,既要得到天下,同时要留个好名声,鱼和熊掌兼得。所以,他一直都在等待着好的机会,一个能够名利双收的天赐良机。

隋炀帝的助攻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面对着当时的局面,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恣意妄为,倒行逆施,不但激化了阶级矛盾,而且更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

首先,激化了上层统治集团的矛盾。杨广以文帝次子夺嫡,使文帝废黜了太子杨勇。为此,使许多朝廷重臣、軸方长吏及文帝诸子等都卷入了这场争夺权力的斗争中。尚书左仆射高颍因反对废嫡易储,被贬至交州;左卫大将军五原公元旻、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及太子杨勇的一些属官皆处斩,妻妾子女没官为奴;文帝第四子益州总管、蜀王杨秀,对杨广为天子,意甚不平,被废为庶人;右卫大将军元胄受牵连除名,后处死。公元604年,杨广杀父夺位,矫诏杀死杨勇。文帝第五子并州总管,汉王杨谅,见伪诏猜知有变,起兵反抗,从反者19州。杨谅兵败,其所属吏民坐罪死,徒者20余万家。

杨广即位后,频兴大役,屡征高丽,恣意挥霍,游幸无度,对这些事关国家兴败的大事,许多大臣持有异议。杨广一意孤行,以严刑拒谏。公元607年,炀帝欲耀兵塞外,向突厥炫耀富强。征丁数万修驰道,又征丁百余万筑长城。

一次次地诛戮、罪黜无辜大臣,不但把大批忠于隋王朝的中坚力量推到了对立面,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那些未被殃及的官员,使他们心恢意冷,离心离德,从而加深了统治集团的政治危机。

其次,激化了与基层地主的矛盾。农村中为数众多的大小地主,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其基层政权主要控制在他们手中。炀帝大举征伐高丽,致使农村中的大小地主纷纷破产。他们由隋王朝的支持者转变为仇恨者。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许多领导者,都是大小不等的地主。

作为地主阶级利益总代表的隋炀帝,他的政策、举措已经严重损害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失去了本阶级的信赖和支持,不但深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反对他,而且地主阶级从上至下也反对他。

隋炀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杨玄感的公开反抗

杨玄感黎阳起兵,是蓄谋已久的,它是上层统治集团长期以来矛盾斗争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它的起因,虽然包含有私家仇怨的成份,但更为主要的还是对炀帝政治举措的反对。它是统治集团内部针对如何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怎样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政治斗争。

正因为如此,杨玄感起兵得到了许多统治集团上层官员的支持,特别是少壮派贵族们的支持。许多公卿达宫的子弟都知纷投奔而来。

显然,杨玄感不是孤立的,他是一派政治势力的代表。杨玄感起兵,虽然是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但他借用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至10万余众。杨玄感起兵也得到了隋朝广大士兵们的支持。

杨玄感由于战略上的错误,加之起兵仓促,力量不敌,于八月兵败而死。杨玄感起兵虽然仅2个月便归于失败,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首先,推动了农民大起义的发展。他的起兵在社会上所引起的震动,是普通农民起义领袖所不能相比的。杨玄感起兵启,许多地区的农民乘机发动起义,纷纷响应。从此隋末农民大起义进入高潮,成烈火燎原之势。其次,加速了统治集团的土崩瓦解。杨玄感起兵,如同一石击起千重浪,对各个阶层的冲击都是相当大的,杨玄感起兵的骨干力量,基本上都是达官贵族的子弟。因此,隋炀帝对大臣们更加猜忌,仿佛人人都是杨玄感。

炀帝恣意猜忌杀戮大臣,把更多的人推向了与己为敌的道路。各地方执掌重兵的官吏,在杨玄感起兵的影响下,人怀异志,跃跃欲试,待机而动。

李渊的大舅子窦抗,鼓动李渊学习杨玄感,说:“玄感抑为发宗耳!李氏有名图箓,可乘其便,天之所启也。”但李渊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故按兵未动。这种反隋的心态,可以肯定不只是窦抗、李渊2人。

李渊坐等时机,一举成功


如果说杨玄感起兵导致了隋王朝的分崩离析,加速了它的灭亡,那么李渊起兵则是把隋王朝最后送进了坟墓。

李渊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之家,其祖父李虎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唐国公。其父李曷曾任北周安州总管。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深受文帝的信重。隋建国后,李渊袭封唐国公,先后任谯州、陇州、岐州剌史。炀帝即位后,李渊虽然以亲贵居要位,但他目睹炀帝暴政和天下动蔼的局面,也日益不满,萌发叛隋之念。只不过李渊老谋深算,不肯为天下先,他要最后去摘取完全成熟了的果实。

杨玄感起兵事件后,李渊也被炀帝所猜忌。炀帝迫于当时农民起义和突厥南侵的形势,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太原是北方重镇,兵源充足,储粮丰实,正是据以起兵的理想之地。是为天与不取,祸将斯及。李渊加快了起兵反隋的准备。我们不能把这些活动,仅仅看成是李渊个人政治抱负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激烈斗争的新动向。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上半年,全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军由分散而汇集成了几个强大的集团咨河南有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河瑯有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在江淮是杜伏威、辅公祐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此外,东都洛阳和炀帝所驻守的江都,都在起义军的包围之中。炀帝被阻隔在江都,不能北返。昔日隋朝的官吏罗艺、梁师都、刘武周、薛举等人纷纷在各地割据称雄。

李渊见推翻隋王朝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在五月间起兵于太原。之后轻兵直取隋都长安。十一月,长安攻克。李渊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李渊攻取国都长安,它使跟从炀帝的隋朝官民彻底绝望了。在他们的眼中,炀帝再也一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许多将士纷纷逃亡西归。

隋王朝的穷途末日,使统治集团中最后一批跟随炀帝的官员发生背叛。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炀帝的亲信右卫将军宇文化及、郎将司马德戡等人发动兵变,杀死炀帝。当炀帝已经成了一具政治僵尸,再无可怕,再无可求的时候,他们终于采取了最激烈的斗争手段,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五月李渊废傀儡皇帝杨侑,自称为帝,建国称唐,隋朝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