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呂夷簡比范仲淹高明

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皇帝元昊入侵,大將劉平率兵抵禦。激戰中,監軍宦官黃德和畏敵先逃,宋軍大敗,劉平被俘而死。

事後,朝廷腰斬黃德和,討論失敗原因。有人建議不要再向軍隊委派監軍宦官,皇帝詢問宰相們的看法。

呂夷簡理解皇家掌控軍隊的需求,跟皇帝一條心,因此誠懇地說,監軍可以派,但要挑選稱職的宦官。

皇帝讓他推舉人選。

呂夷簡說,我這個當宰相的,屬於外朝重臣,從不私自與宮中宦官結交,哪會知道誰合適?您還是讓宦官首領推舉吧。不過有一點,以後如果被推舉人不稱職,推舉人要與他同罪受罰。

皇帝欣然同意。

第二天,宦官首領向皇帝磕頭如搗蒜,強烈要求不再委派宦官做監軍。

同僚都佩服呂夷簡足智多謀。如果大臣要求不派監軍,皇帝會感到軍權失控,宦官會感到利益受損。並且日後萬一軍中有變,現在的廢除監軍之舉就會成為口實。讓怕承擔責任的宦官主動撂挑子,絕無後患。

呂夷簡多智,常令仁宗刮目相看,所以對他深為倚重。(呂夷簡相關事蹟參見本號歷史文章“

翻雲覆雨的職場大鱷,鬥心眼從沒輸過”。)

仁宗有一回患病,在深宮裡喝藥休息,好久不上朝。待到病癒後,急著見執政大臣瞭解情況,命內侍去宣召二府,即中書辦公的宰相和掌管軍權的樞密使。

呂夷簡接到命令,不慌不忙了結手頭公事,然後起身前往。一路上,他氣度雍容地徐徐走去,同僚們強忍心中焦灼,放慢腳步等他。內侍忍不住再三催促。

仁宗等到眼穿,見了面忍不住埋怨:“朕的身體剛好些,就急著與諸公相見,你們為何遲遲而來?”

呂夷簡回答道:“陛下身體欠安,朝野內外難免不安和驚疑。今日宮中急召近臣,如果我們再急急忙忙跑過來,外界就會猜疑是否出了大事。如此一來,不利於穩定。”

仁宗大點其頭,覺得這才是宰相的格局。

有一件事,呂夷簡比范仲淹高明

呂夷簡無疑是個聰明人,然而,有時候聰明用的不是地方。

富弼是後起之秀,盡心竭力報效朝廷,曾經為了抓捕小吏的事情觸犯呂夷簡,二人不和。

宋朝當時的外部環境很不妙,西夏常在一旁騷擾,遼國趁機施壓,渾水摸魚撈好處。

遼國在北方邊境調動兵馬,擺出南侵的架勢,其實想不戰而獲,逼迫宋朝割地求和,再不濟,也要娶宋朝公主,收宋朝錢帛。

宋朝無力兩線作戰,不得不求和。割地是奇恥大辱,萬萬不可,但可以給錢。真宗朝,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宋朝每年要給遼國“歲幣”,現在可以再加。實在不滿足,還可以讓公主或宗室女子和親。

雙方的心願清單,順序正好顛倒,怎麼辦?談判唄。

朝廷在群臣中挑選出使遼國的談判使節,滿朝文武,無人自告奮勇。

一方面怕有去無回;另一方面,這並非一場勢均力敵的公平談判,只恐戰戰兢兢去,灰頭土臉回。

前兩年,宋朝和西夏打了三次大仗,輸了三次。面對西夏已經左支右絀,更無力同時抗衡遼國。遼國陳兵邊境,雖然意圖訛詐,假如談不攏,揮師南下也並非不可能。

如此險惡的形勢,怎麼談得好?難怪人人視如畏途。

呂夷簡推薦富弼,歐陽修強烈反對。

歐陽修反感呂夷簡,交好富弼。他舉了一個唐朝的例子,奸相盧杞建議派遣顏真卿代表朝廷,去藩鎮李希烈軍中宣旨,結果顏真卿被李希烈殺害。

這個比喻有些傷人,而且總要有人去吧。朝廷沒搭理歐陽修。

富弼忠肝義膽,慨然應諾。甚至連朝廷加賜的官職都推辭了,只說國家有難,自己理當效勞。

他出使遼國,跟遼興宗唇槍舌劍地交鋒。千辛萬苦之後,居然說服對方,放棄了割讓土地的要求。

遼興宗退而求其次,要求娶公主,並多得陪嫁錢。

富弼繼續遊說,和親沒意思,增加歲幣才是雙贏。

遼興宗猶豫了,一時權衡難定,便說你先回國吧,向宋帝彙報,準備兩個方案的國書帶來,到時候我選擇其一。

富弼此行收穫極大,解決了喪權辱國的割地問題。和親勉強能接受,漢唐以來屢見不鮮,說得過去。至於增加歲幣,能用錢解決的就不是問題。

回朝後,皇帝和宰相們都挺滿意。大夥開會研究,擬定兩份國書,並確定了答覆說辭。富弼記住朝廷授權的口頭答覆,帶上封緘的兩份國書,再次前往遼國。

走了一段路,他忽然心有所動,將國書啟封查看,是否與答覆說辭一致。一看之下,驚怒交迸,書面文字居然與口頭答覆不一致!

富弼回馬直奔皇宮,對仁宗說:“宰相要把我置於死地。我死不足惜,奈國事何!”

仁宗把呂夷簡召來詢問,呂夷簡從容接過國書納入袖中,說恐怕弄錯了,我讓有關人員改正。

富弼怒批對方蓄意陷害,另一個宰相晏殊勸解道,呂夷簡不至於如此,應該是一時失誤。富弼又指責晏殊黨同呂夷簡,欺瞞皇帝。

晏殊,是富弼的老丈人。

一場沒有結果的紛爭之後,富弼帶著修改好的國書重新上路。到了遼國,最終約定增加歲幣,連和親都免了。

這次對外交涉,富弼的表現可圈可點,呂夷簡顯得心懷叵測。但在另一場與此有關的爭論中,呂夷簡則又有一番表現。

遼國在邊境耀武揚威,宋朝的京城開封受到威脅,於是朝廷開會討論遷都。

范仲淹支持遷都,說:“開封為四戰之地,不如洛陽險固。太平時可居開封,有戰事必居洛陽。請在洛陽修建宮室。”

呂夷簡立即反駁:“仲淹書生,這是迂闊之論。當年之所以能夠締結澶淵之盟,全賴先帝北渡黃河,頂住了遼國攻勢。如果讓遼軍渡過黃河,險固如洛陽,難道能作為憑恃嗎?應該在黃河以北的大名府修城,並作為北方的京城,使遼國知道我們的堅守決心。”

朝廷採納了呂夷簡的觀點,修建大名府,作為北京。

范仲淹忠君愛國,道德高潔,人品遠在呂夷簡之上,但這一回就事論事,不如呂夷簡深謀遠慮。

呂夷簡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人物,四平八穩支撐國事二十多年,始終為仁宗所信任。不乏治國理政的才能,也有翻雲覆雨的手段。行事霸道,能力超群。功勞不小,缺點不少。

有一件事,呂夷簡比范仲淹高明

他一貫嚴謹,平日出入朝堂,進退、停留都在固定的地方,不差尺寸。晚年有一天朝見仁宗,忘記行拜禮。呂相失儀,頓時成為朝野談資。名士張紘(讀如宏)聽說此事,嘆道:“這是上天奪他的魂魄,命不久矣。”

過了十來天,呂夷簡病故。他的兒子呂公著、呂公弼等人都是名臣,孫輩也很有出息。呂氏一門,人才輩出。

相關文章:翻雲覆雨的職場大鱷,鬥心眼從沒輸過

每天讓你微笑,每天讓你思考。

每天都有故事,每天都有進步。

這個圈子有料、有趣:

專欄

高光時刻:思維突破三十六課

作者:輕讀經典

18幣

0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