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願意與闖王李自成議和?

孟熹知世


你好,我是仙雲楓葉,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無論是從崇禎帝的性格來講,還是當時的局勢來說,大明和李自成議和都是不可能的

崇禎皇帝在自縊之前,曾經有過一次求生的機會,城外的李自成曾經給崇禎送去了一封“降表”,“降表”上的條件非常誘人,本來這是崇禎唯一翻身的時機,可崇禎皇帝卻斷然拒絕了李自成的議和請求,最終選擇與北京城共存亡。崇禎皇帝究竟在想什麼?他為何會拒絕李自成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崇禎17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建國號大順,同年3月17日,便直接殺至北京城下,將明王朝的首都重重圍困。此時的崇禎皇帝已經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他一邊瘋狂的召開緊急會議,一邊聲嘶力竭的責怪大臣,怪罪他們誤君誤國。可是事情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說這些再也毫無意義,眼下只能想一個萬全之策了,否則祖宗傳下來的江山必然會易主。

正當大明君臣束手無策之際,早已投降起義軍的明朝太監杜勳,帶著李自成的“降表”(議和書)前來覲見,滅國之禍似乎有了轉機。杜勳唾沫橫飛的吹噓李自成如何兵強馬壯,並獻上了“降表”。

《甲申傳言錄》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中就包括李自成“降表”的大致內容,李自成在“降表”中明確提出請求崇禎封自己為王,將西北之地封賞給自己,再由明朝拿出100萬兩白銀犒軍,此後,李自成將為崇禎皇帝“內清群寇,外御清妖”。


從李自成的“降表”內容來看,其提出的條件非常誘人,起碼可以用一百萬兩白銀買江山的“延續”,對此時的崇禎皇帝絕對是筆賺錢的買賣。可出人意料的是,崇禎皇帝斷然拒絕了李自成的請求,並擺出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態勢,直讓眾大臣與後人連連搖頭惋惜,直嘆崇禎糊塗!崇禎皇帝真的如此糊塗嗎?要我說,崇禎做的並沒有錯,我們來仔細斟酌。

第一點,形勢預估

崇禎皇帝作為一國之君,並非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可是明王朝經過了200多年的風雨,北京已成銅牆鐵壁之城,當年的蒙古韃靼大軍與後金皇太極的鐵騎,都曾經同樣的圍困過北京城,可無一例外全被打回了老家,故此崇禎心裡還是有底的。

況且明王朝此時還有各地的勤王軍隊,正在紛紛湧向京城,只要君臣一心守住北京城,等勤王大軍一到,李自成自然會在內外夾擊下成“甕中之鱉”。


第二點,維護祖業

大明王朝雖然腐朽不堪,可崇禎皇帝依然有責任守土衛邊,一旦裂土割地便是賣國君王,即使是到了九泉之下,也無法面對列祖列宗。

崇禎也讀過《宋史》,他知道當年的“靖康之恥”,讓北宋究竟蒙受了多大的恥辱!正因如此,崇禎皇帝寧願被滅國,也不會彎下脊樑向歷來被視作“賊”的李自成投降。

第三點,賊盜難信

李自成的農民軍,流寇性質極為嚴重,秉承著“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投降”的原則,李自成才得以掙扎至今,這正是明王朝輕信李自成的結果。

相比於多次詐降的張獻忠,李自成只在崇禎7年的時候詐降過一次,想想還算是“厚道人”,只是在崇禎的眼中,起義軍是不可信的,故此拒絕與其議和。


第四點,此消彼長

李自成這次獅子大開口,趁著崇禎皇帝落難,想要一百萬兩銀子充軍。此時的崇禎皇帝哪裡能湊到這麼多的錢?崇禎想遷都的時候,也僅僅湊了幾十萬兩,而“支援”敵軍一百萬兩白銀,豈不是“肉包子打狗”?

況且李自成的反常表現,也讓崇禎懷疑他是否已經陷入軍費困難時期?若是單單為了一張“降表”上的華美之詞,就雙手捧上一百萬兩白銀,無異於開門揖盜,助長敵方氣焰,此消彼長下,大明就更危險了。


即使大明王朝此次能喘過氣來,日後也無法再有正當理由對其進行圍剿,這是一件貽害無窮的大事,故此崇禎不敢背下這口大黑鍋。


由此而言,崇禎拒絕李自成完全是正確的決斷,李自成的“降表”看似是雪中送炭,實則充滿了心機與計謀。兩個人的激烈博弈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歷史並非書中所載的那樣明晰透徹,它猶如一團亂麻,只有將所有的關係理清,方才能真正看清它的面目。

當時的形勢也沒有議和的條件,當時順軍左營劉芳亮進抵京畿重鎮保定,順軍馬崇喜、任繼榮自太原出發抵達真定,順軍在兩地設置了防禦使和地方官,自南方向北京合圍。

李自成收三邊十數萬軍民,然後東來,走居庸關然後自北方向北京壓迫,共計三路十餘萬順軍,所到之處郡縣歸附,鄉紳紛紛投降,“寇大至,絡繹三百里,羽旂鐵甲,炯爍奪目。塵坌紛起,晝為暝;馬嘶人喊,海沸山摧。”

崇禎這邊李建泰在外督師,不戰而潰,崇禎寄以厚望的保定重鎮輕易丟失,第二個是吳三桂,但吳三桂拖家帶口磨洋工,而且兵力不足即使趕到也寡不敵眾。山東總兵劉澤清接到崇禎詔書以後表示自己墜馬負傷不能勤王,不久後率兵南逃。薊鎮總兵唐通領兵八千飛速趕到,崇禎卻派太監監軍,導致唐通大怒聲稱在皇上眼中“我竟不敵一奴才也”,於是負氣前往居庸關,不久後投降李自成。

另外在前不久緊急向薊遼等鎮派出的監軍太監如杜勳、高起潛、王夢碧等人,紛紛投降李自成或是臨陣脫逃,唯有一個太監方正化在真定殉國而死。

最終的結果是李自成方面已經包圍北京,並且佔領周邊廣大區域,附近大多數將領投降、重鎮易手,崇禎已沒有任何籌碼,“內備外援,一無足恃”。

因此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監們入城勸降時,提出的要求很簡單,就是禪位,沒有其他選擇(守陵大監申芝秀自昌平降,亦縋上入見,述賊語,請遜位。上怒叱之)

許多明人記載說李自成提出的條件是自己退兵、中分天下,或者是隻割西北一帶,甚至退守河南,《懷陵流寇始終錄》裡甚至記載李自成希望解甲入朝做大將軍輔政。這些條件要麼是假編、要麼是太監們在欺騙崇禎騙他出城投降,不太可能是李自成的意思。

崇禎是一個成年人,雙方力量非常懸殊,自己眾叛親離,應該明白除了禪位沒有其他選擇,所以他選擇不接受。李自成挖掘了他的祖墳並且殺害了他許多親屬,這是私仇,國家社稷傳到他這一代,如果不能盡生命去維護到最後一刻,是不符合他的性格的。

在之前對清多次議和時,崇禎便十分頑固,楊嗣昌多次與他密談,他不敢公開,出賣了陳新甲也不願公開承認自己有議和之心。到了窮途末路的崇禎十五年遼東全面戰敗時,崇禎派人去遼東議和也還是不能開誠佈公,而是抱著天朝上國的架子委婉稱自己“有休兵之意”,自然沒能被清人接受。

崇禎過分在意清議,性格比較偏執,又對北方明軍的實力一向比較自信,在李自成東征後,他幻想在山西依託黃河調兵攔截,失敗之後又派出大量監軍太監計劃在河北佈置防禦,大兵抵達時還幻想李建泰督師保定、匯合宣大等兵擊退李自成,因此錯過了自己南下的寶貴時機,為國捐軀。


仙雲楓葉


戰事正進行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李自成,眼看著攻入北京城下,勝利在望,卻為何主動找崇禎議和?難道李自成腦袋被大明紅夷大炮震傻了麼?這其中緣由,我們需要了解這次議和的背景。

這裡不得不講一講晉北的三大古代場之一的寧武關之戰,寧武關背靠蘆芽山,東南為忻州盆地,北為朔州盆地,西為晉西高原,作為太原和大同的重要門戶,同時為萬里長城的重要關隘,寧武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元1644年,陝西戰場勢如破竹的李自成,在寧武關遭受重挫,時任山西總兵周遇吉率幾千士兵死守寧武關,重創李自成十餘萬人,雖最後人海戰術攻下此關,卻極大的打擊了李自成的信心。



《明季北略》記載:“闖賊集頭目計曰:寧武雖破,受創已深,自此達京,尚有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陽個等鎮兵合二十萬,盡如寧武,詎有了遺哉?不若回陝休息,另走他途。”直至攻下北京城,李自成尚心有餘悸:“他鎮復有一週總兵,吾安得至此?”


李自成主動找崇禎議和一事在明史中確有記載,李自成在攻至北京城下時,尋得太監杜勳主動找崇禎,建議大明與李自成分封而治,劃山西、陝西一帶歸李自成所有,其他疆域依然歸大明掌控。李自成不傻,自己雖能拿下北京城,此時關外與後金軍戰事正是吃緊時候,端掉明朝,也等於接過了替明朝廷防禦關外後金軍的任務,自己手底下這夥勝利後只知享樂的遊兵散將農民軍,雖然能打的過崇禎,卻不一定能打過精明且善於騎射的皇太極部隊,於是小農思想的李自成一拍大腿,唉,不如退而求其次,我還是回我那旮旯,做一個土皇帝得了。


沒想到崇禎一口回絕。自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宗旨定: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也算是有氣節之帝,李自成無奈已經騎虎難下,乾脆直接把明顯幹翻吧,這江山是否能坐穩,後話再講!


蘭陵不算黑


關於崇禎不願意和李自成議和,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個人愚見。

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他曾派投降的太監杜勳進城與崇禎談判。李自成向崇禎提了三個條件,“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如果崇禎答應上面三個條件,李自成給予的報答是這樣的,“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勝券在握的李自成為何願意與崇禎談判,至今原因成謎。但對固守北京城的崇禎皇帝來說,這無疑是天上掉下了一個大餡餅。

一、皇帝的自尊

作為一個皇帝肯定是不願和反賊議和的,如果議和,有傷皇家顏

面,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就定下祖訓:“大明朝從今往後,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李自成的議和條件中是讓明朝將陝西,河南等地割讓出來,讓他自立為王,這已經違背了明朝皇帝的祖訓,有著強大自尊心的崇禎皇帝是不可能接受的。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皇帝沒有能夠守衛好大明的江山,但他依舊是一位頗有風骨的皇帝,寧願自盡而死,隨著大明一起滅亡,也不願揹負亡國之君的罵名屈辱而活。

二、議和是陰謀

當時那種情況下,李自成已經佔據優勢,為什麼還要議和呢?肯定是存在的某種陰謀在內,李自成在出徵之前就已經在陝西稱帝,打到北京了卻要跟崇禎議和,甘願當個西北王,不要說崇禎不信,恐怕連老百姓都不信。要知道在之前反明的起義軍領袖中,李自成可是最頑強的一個,他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投降,投降之後也會很快反叛。現在李自成離推翻明朝只差最後一步,怎麼會主動

乞降呢?在崇禎看來,李自成在這個時候請求投降,只可能有兩個出發點,第一就是在故意羞辱崇禎,逗崇禎玩兒。第二種則是要效仿三國時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旦李自成掌握了崇禎,就能夠借崇禎的名義輕鬆解決除自己根據地之外的明軍,可以省去不少麻煩,最後再搞個什麼禪讓的儀式,把崇禎逼退位之後除掉他。崇禎皇帝雖然不算是明君,但是他也是個機智聰慧的人,李自成的這些想法自然不可能瞞得過他。在崇禎看來,不管李自成是戲耍自己還是利用自己,都是他不可能會接受的。

三、議和條件苛刻

有的人會說封一個王,犒軍100萬,割讓西北一帶,這樣的條件並非苛刻,但是作為一個寧願自殺也不難逃的崇禎皇帝,我們可以看到崇禎皇帝的骨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崇禎皇帝是一個有骨氣之人,遵循古訓,不會割地賠款來苟且偷生。

四、指望勤王之軍

我認為這點很重要,其實按照當時的勢頭,明王朝面對的兩個敵人,一個是起義軍,另一個是後金,我認為如果起義軍沒有攻佔北京的話,明王朝有實力將金人抵禦在山海關之外,也可以像北宋一樣採取議和,這樣金人就不為慮,我們在來看起義軍,起義軍並非佔領了全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只是佔領了兩河及西北地區,佔全國五分之一的地方,還有大部分地方在明朝的統治手裡,崇禎皇

帝把希望寄託在勤王之事師的手裡,這是崇禎皇帝最大的依靠,只要勤王之師到,京城的危險就解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