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被同一個同學欺負,父母能不能直接去找那個“熊孩子”?

#開學季來了#

#育兒##我要上頭條#

​​一個“好主意“?

孩子,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在學校老是被同學欺負,還老被同一個同學欺負,總是讓父母又心疼又煩惱,而且這種事還挺不少見,就更讓人擔心了。自家孩子遇到了,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我見到一個主意:

你去找那個老欺負你家孩子的同學,孩子可能不太聽自家媽媽的話,對別的小朋友的媽媽還是有些不同的,你和顏悅色地跟那個孩子說,說不定他就聽了。

這個主意還得到不少支持,但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真心媽媽真是有點被這個主意給嚇到了,幾乎是毫不客氣評論:

如果我是那個孩子的媽媽,知道你去找了自家孩子,我一秒都不會耽擱,立馬就會找你理論。大人對大人說話,孩子對孩子說話,成人和孩子的差距擺在哪裡,無論你多麼和顏悅色,對那個孩子來說都是一種不平等的對話。

沒錯,我就是這樣的媽媽。儘管我家兩個孩子已經上到高中和初中,在學校也從來沒有欺負同學和被同學欺負的情況,但是如果發生被同學家長“約談”的情況——無論什麼原因,甚至我根本就不會問原因,我會馬上約談那位家長.

我絕對不會允許其他家長出面來管教我的孩子,那樣等於我的孩子受到了其他家長的霸凌,而且處於未知的危險之中。不讓這種情況發生,是做父母的責任。

幾個負面後果

我們可以再理性地分析一下,這樣做對於解決問題的效果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我認為,會有幾個後果,而且都是負面的。

其一,會引發家長間的矛盾。

就我所知,沒有幾個父母會接受自家孩子被同學家長“約談”。知道這件事的父母,最可能的第一反應就是氣憤:

有什麼事來找我,欺負孩子算什麼本事!

氣憤之後,很可能就是找對方家長“理論”。態度可能有兩種:比較溫和理性的,會是真的“理論”,擺事實講道理,告訴對方“您這樣做非常不合適,我不能接受”;脾氣火爆的,可能直接放棄講道理,馬上開罵或者動手。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把孩子之間的小矛盾、小衝突,升級成了家長之間的矛盾衝突。我並不認為這種矛盾衝突有什麼值得膽怯之處,但我認為它毫無意義,除了讓彼此不痛快,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其二,會讓“熊孩子”變本加厲。

假設父母瞭解到的孩子被欺負的情況是真實的,欺負人的孩子也確實是個老師、他自己家長都拿他沒辦法的“熊孩子”,那麼,你作為同學家長去找他談談,他就能改了嗎?

我是真的很懷疑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我覺得更可能的結果是,“熊孩子”變本加厲地從你家孩子身上“找補”回來:

好啊,找你媽媽來說我,看我怎麼收拾你!

其三,會嚇到別人家孩子。

假設父母瞭解到的孩子被欺負的情況和實際情況有出入,對方並不是有意欺負你家孩子,那麼你貿然去找他,可能就會讓嚇壞別人家孩子。

畢竟,和孩子相比,成人有體力優勢、語言表達能力優勢,突然面對一個來意並不友善的成人,每個孩子都會很緊張,如果孩子才小學低年級,他很可能會還非常害怕,甚至留下心理陰影。

大家都是父母,有句老話叫“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想自家孩子遇到的事,我們也不對別人家孩子去做,這既是對他人的善意,也是對自家孩子的保護。

其四,會讓老師非常為難。

假設老師事先不知道你去“約談”別人家孩子,等他知道之後,會覺得很不快:

有什麼事不能找老師,要直接找別人家孩子呢?要是對方家長知道了來找我,我該怎麼辦?

假設你事先知會了老師,老師也會很為難:

阻止吧,你會不快;不阻止吧,這個舉動又確實很不合適。

假設兩家家長因此起了衝突,那麼老師的為難就直接升級成麻煩了:

都鬧成這樣了,怎麼處理才妥當呢?

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主張家長都得“怕”老師,面對老師時一舉一動都得小心謹慎,只是想提醒父母們:

為了保證孩子學校生活的品質,家長需要與老師建立起良性的合作,任何可能讓老師感到難於處理的事情,都會破壞這種合作,所以做家長的不能隨心所欲。

面對這種情況,到底該怎麼辦?

孩子老是被同一個同學欺負,父母直接去找那個“熊孩子”不但幫不到孩子,還會激化矛盾,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再被欺負呢?

如果是我,我會採取以下這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幫孩子明白和同學的相處之道。

兩個孩子剛上學時,我都告訴他們:

和同學好好相處,不要隨意用語言和肢體攻擊別人;

同學不小心碰你一下,或者開一個善意的玩笑,不要太較真,不要動不動就生氣、告訴老師;

如果同學確實是故意打你、毀壞你的東西,或者同學的玩笑你確實不喜歡,那你要明確地表明你的態度:不要對我這麼做!

如果別人欺負你的情況一直持續,一定要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

如果別人故意打你,你可以還手,但還手時注意分寸,不要給別人帶來嚴重傷害。

孩子們掌握了這幾個原則,上學多年來一直都沒有遇到過被欺負的情況。因為它們幫孩子在同學中建立的印象是:我不會欺負你,但我也不是好欺負的。

第二個步驟,和老師溝通。

如果確實發生了被同學欺負,或者孩子認為是同學欺負他的情況,而孩子自己又無法解決,希望父母出面,那麼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老師溝通。

溝通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瞭解清楚具體情況,以避免家長和孩子的誤判;

二是如果情況屬實,向老師表明態度,希望老師能採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事情再次發生。

請相信,老師對學生在學校的安全負有責任,如果確實存在欺負和被欺負的情況,老師一定會盡力解決,不會坐視不管。

和老師溝通時,父母還需要特別留意自己的態度,我們是向老師尋求幫助,希望老師能解決問題的,不是向老師興師問罪的。採取後一種態度,既無助於解決問題,也會讓你和孩子都給老師留下非常負面的印象。

第三個步驟,通過老師約談對方家長。

當然,熊孩子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很多孩子,老師確實也是反覆說服教育了,但並沒有效果。這時候一些父母可能就會想:找老師不管用,我找對方家長直接談吧。

我個人非常不建議越過老師直接找對方家長,更好的方式是通過老師約談對方家長。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

一是有老師在中間緩衝,家長之間更容易好好溝通,不容易把矛盾升級;二是老師更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大家一起坐下來分析,更容易找到問題所在,進而找到解決辦法。

第四個步驟,通過老師約見學校領導。

經過前面三個步驟,我認為大部分不太嚴重的欺負和被欺負情況,都能消除或者明顯改善。

當然,特殊情況也仍然會存在,有的孩子無論老師如何批評、家長如何教育都不管用,甚至也有家長認為自家孩子在學校欺負別人是有本事,被約談了也並不認真教育自家孩子,或者一般性的欺負已經升級成校園霸凌。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還可以採取第四個步驟,通過老師約見學校領導,尋求解決辦法。請同樣相信,如果情況確實如你瞭解到的那樣嚴重,學校一定不會坐視不管。

兩個提醒

前面講到了四個步驟,但真心爸媽還想做兩個小小的提醒,尤其是提醒孩子剛剛上小學的新手家長:

第一個提醒,儘量瞭解到真實的情況。

大家對孩子“被欺負”都很敏感,就比較容易一聽孩子投訴就馬上有激烈的反應。但正因為敏感,事實就很可能被曲解和誇大。

所以我們需要首先了解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我們主張相信孩子,但在被欺負這件事上,孩子的表述很可能只是一面之詞,更好的辦法是和老師溝通,瞭解到事情的全貌。

第二個提醒,做理性的父母,儘量不要讓事態不斷升級。

我們建議了四個步驟,但並不建議一遇到孩子被欺負的情況,父母們就四個步驟,尤其是後三個步驟一氣呵成:孩子一說被欺負就找老師;找老師一週後不管用,就通過老師找對方家長;找對方家長一週後不管用就通過老師找校長。

孩子的行為改變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老師和父母的引導,可能要好幾個月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事情如果不是特別嚴重,或者迫在眉睫,最好是通過幫自家孩子提升和同學的相處之道,通過和老師溝通,請老師儘量約束和教育愛欺負人的孩子來解決,不要輕易約見對方家長和學校領導。

如果稍有風吹草動就得找別人家家長、找學校領導,老師和學校也會非常頭疼,你很可能成為特別不受歡迎的那種麻煩家長。那樣不但幫不了孩子,反倒會影響孩子學校生活的品質。​​​​

孩子老是被同一個同學欺負,父母能不能直接去找那個“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