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所作為,實施變法,卻以失敗告終

歷史上的王安石是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物,他是文豪,是宰相,也是改革家,雖然說歷史上這三種身份的人物都不少,但是集這三個身份於一體的卻不多見。因為他的變法,歷史上對他的褒貶從來沒有停止過爭議。

想要有所作為,實施變法,卻以失敗告終

(圖為王安石畫像)

有才少年

王安石出生於臨川的一個官員家中,小時候的他就十分聰敏,勤奮好學,愛讀書,愛思考。他曾經和自己的父親一起周遊各地,接觸到社會現實,親眼看見民間疾苦,對百姓的生活有很大的瞭解,這對他之後的文風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小小年紀的他就想要改變這種現狀。

王安石十六歲的時候寫文章就很厲害了,他寫的文章立論高深,旁徵博引,詞章華麗。後來他在跟隨父親到達京城之後憑藉自己出色的文章很快就認識了好友曾鞏。曾鞏將王安石寫的文章推薦給歐陽修之後,歐陽修感嘆:真是好文章!在之後的幾年之間,他還是保持了自己勤奮好學的好習慣,堅持讀書,寫文章。直到他二十二歲那年參加了科舉考試,中了進士,被授予淮南節度判官,由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活。

想要有所作為,實施變法,卻以失敗告終

(圖為王安石畫像)

開始仕途

這個時候的王安石仕途還是一帆風順,二十二歲參加考試並且一次就取得名次真的是很厲害了。在淮南任期滿了之後,他放棄了到京城的機會,而是選擇被調往鄞縣當知縣。在這個地方他當了四年的知縣,在這裡他是一個親民的好知縣,他擴辦學校,興修水利,在這裡,他似乎實現了一點點他想要解決百姓疾苦的願望。

因為王安石在這一段為官時期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當時的宰相就想以王安石勤政愛民,淡泊名利為由向朝廷推薦他,鼓勵大臣們向王安石學習,但是卻被他拒絕了,理由就是自己官職低微,不能這麼興師動眾。之後,歐陽修又想推舉他為諫官,也被王安石拒絕了,理由是家裡還有生病的老祖母需要他照料,他一時顧不過來。最終歐陽修只能以他還有家庭需要照料為由,將他任命為群牧判官,不久之後,王安石到常州任知州,在這裡他遇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頤,與他相見恨晚,兩個人逐漸成為了好朋友。王安石在這裡也一樣勤奮,在他的治理之下,這裡一片祥和,他的聲譽也越發的好。

他為官數年,還是像小時候的他一樣,想要為百姓做些什麼,想要解決民間的疾苦,他想要改變這種現狀。他一直都有將富庶家庭的一部分財產拿出來接濟貧困的家庭的想法,卻一直都沒有機會實施。其實,在現在看來,他的思想是超前的,只不過不夠完善而已,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沒有考慮周全。

想要有所作為,實施變法,卻以失敗告終

(圖為王安石畫像)

提出變法

這個想法直到王安石被調為度支判官進京述職的時候,他作了一個長達萬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第一次將自己內心所想說了出來。他總結了自己多年為官所見所聞的經歷,他說出了國家正面臨的現實,他認為現在的北宋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社會風氣敗壞,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他建議朝廷重視法度,重視人才的培養,以解除北宋的弊端,改變國家的現狀。但是他顯然高估了自己的地位,他的上書沒有引起當權者的重視,反而還將他的主張駁回。

這件事情之後,朝廷多次想要請王安石做官,但是王安石都拒絕了。朝廷裡面的官員都以為王安石不想當官,還以此無緣結識他而感到遺憾。直到朝廷任命王安石修改《起居注》,他才在多次推辭之後同意。之後他又受命審查京中的案件,在這期間他頗具聲望。直到王安石因為母親病逝,辭官回家守孝。但是宋英宗在位期間,多次徵召王安石,他都以各種理由拒絕了。其實他也是一個感性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想要實現,雖然現在的當權者重用他,卻無法實現他的抱負。

直到宋神宗即位之後,王安石才重新開啟了他的為官之路。因為這個時候的皇帝十分仰慕王安石的才華,所以非常重用他。第二年,皇帝為了擺脫朝廷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和外患,召見了王安石。這個解決的方法,不就是王安石之前提出卻被拒絕的變法嗎?王安石認為治國就要首先確定革新方法,簡明法制,然後施行。皇帝非常認同王安石的看法,下令讓他輔佐,共同完成這一次改革。

想要有所作為,實施變法,卻以失敗告終

(圖為王安石畫像)

變法失敗

王安石變法是針對北宋社會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狀,以富國強兵為目的而展開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原則,從國家的財政開始頒佈了青苗法等一系列法律,又推行了強兵法以加強國家的兵力。變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此次變法增加了國家收入,使得北宋社會積貧積弱的現狀得到改善,甚至在他的帶領之下,宋軍收復五州,開拓疆土兩千多里。但是不久就發生了旱災,流民增加,食不果腹,有人說這都是王安石造成的,因此皇帝對變法產生了很大懷疑。變法最大的支持者都產生了動搖,雖然此後王安石在經過罷相之後繼續執行新法,但是隨著新法的深入,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階級的利益,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司馬光也曾多次上書要求取消新法。直到神宗去世之後哲宗即位,高太后開始垂簾聽政。高太后本就不同意新法,她一開始聽政就廢除了新法,任司馬光為相。至此,王安石變法正式以失敗而告終。其實,他失敗的原因還是因為變法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所以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矛盾,他的變法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

想要有所作為,實施變法,卻以失敗告終

(圖為王安石畫像)

結束語:

其實王安石在歷史上的形象一直都不好,或許這就是歷史對於改革失敗者的看法。但是他也是有優點的,在那個時代,他有膽量也有信心對大地主大官僚動刀,他也想實現自己的抱負。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他將自己不切實際的思想種在不可能生長的土地之中,就註定了他的失敗,這也是他自己的悲劇。

參考文獻:《大宋風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