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羊"變法,均輸與平準的界定

桑弘羊也算個天才,十三歲便入宮出任侍中,侍奉劉徹兼陪讀。從小以心算聞名,可見其算術肯定不是體育老師教的。雖然沒有經濟學導師,桑弘羊卻無師自通,可謂經濟奇才加理財能手。很多漢武帝出臺的政策,都與桑弘羊有關。

一、桑弘羊是告緡令的支持者,但他對工商業的重視程度以及對商人價值的認可,是超出絕大多數同時代官員的

他在《鹽鐵論》裡為商人辯護,"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而他所創建的一套均輸平準的方法與國家壟斷鹽鐵專營的措施一直沿用到了明清。可以說,桑弘羊的出現及後續的一系列政策,也正式宣告漢朝政府所信奉的經濟思想從自由主義盛行的芝加哥學派,轉移到了政府起主導作用的凱恩斯學派,即大政府、小社會的方案。桑弘羊的均輸法針對的是郡國和中央的國際貿易。

當時諸侯國給中央政府的供品可謂什麼都有,但問題在於,也許南越國把人參當寶,於是用十根犀牛角購得人參一枚,滿心滿意指望朝廷會喜歡;而樂浪郡則覺得犀牛角很珍貴,用十枚人參換了一根犀牛角。從他們各自的視角來看,都以為自己買到了稀有之物,但是從中央政府來看,這是資源的巨大浪費,而究其原因便是信息不對稱。

於是,桑弘羊出了一個主意,先在每個郡國都設立均輸官,讓諸侯國進貢的時候只進貢土特產,然後由中央政府統一籌劃,將南越運來的犀牛角拿到樂浪去賣,樂浪的人參拿到南越去賣。而中央政府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在國內最便宜的地方由均輸官就地採買。這樣既節省了諸侯國的花費,又給中央政府創造了額外的收入。

如果說均輸法的意義在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效率改進,而對民生的作用不那麼大的話,那麼平準法則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不過爭議也極大。

二、什麼是平準法?

所謂平準法,就是建立大漢朝的國營百貨公司,由中央政府任命的總經理——平準令丞來統一管理中央的貨物儲備:貴了就賣出,便宜了就買進,保持物價水平沒有大幅波動。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大善政啊,之前不是還在討論穀賤傷農的問題嗎?這個平準法既然是平抑天下貨物價格的,那應該有利於百姓才對。

事實上,平準法的思想是很好的,物價的劇烈波動在古今中外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問題在於:國家是否適合扮演這個角色?

有很多行為,放在市場上做是好事,但若是由國家去幹預,往往就走了樣。拿平準法來說,假如漢武帝沒有頒佈這套法令,那麼民間的商賈們本身所做的其實也就是在平準,只不過效果可能未必很明顯,因為商賈們的信息不是完全不對稱,或者有些黑心的商賈囤貨居奇,試圖賣高價。

但是,因為政府本身具有強大的行政力量,直接插手進行買賣不但會造成民間買賣方的弱勢,也就是發生強買強賣的現象,還會產生很嚴重的財政擠出效應。所謂擠出效應,指的是政府的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擠佔。

三、界定產權,出售許可

首先,漢武帝可以宣佈,從成都到長安,農具販賣的權利歸國家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自販賣,違令者——或者流放或者義務勞動,總之有相當的懲罰就行。但是如果商販真想做這筆生意也不是不行,只不過需要購買販賣許可,這筆錢也不多,一百個錢足夠了。如果市場是有一定競爭的,那麼應該不止一個商販會購買這個許可,假定為十個人,那麼國家第一步便收入了一千個錢。

然後國家可以徵收平準稅,每一件農具徵一錢,這樣又可以收入一千錢。而參與競爭的十個商人,每人也有兩百錢的淨收益。政府的收益還是兩千錢,而民間的商賈也賺到了兩千錢。

更重要的是,商人有了資本就可以繼續去購買其他的許可,交其他的稅。這樣一來,潛在的收益又豈是明面上這兩千錢可比的?桑弘羊所建立的大漢國營百貨公司,其本質是計劃經濟體制。必須承認,在信息傳遞非常有效率、沒有上下溝通障礙、人們都同心協力且完全沒有私心的時候,計劃經濟是非常高效的,甚至比市場經濟還好。

但是,休說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即便是今天,我們也很難說人們信息的溝通與無私的品德已經達到了上述三個標準。事實上,在存在利益衝突的時候,完全有效的上下級溝通是不可能的,其中必然存在效率損失。

一件鐵器,從生產商到供銷商最後再到最終的農戶,中間有兩次交易。其中上游的鍊鐵廠是有限的,這裡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假定只有一家國營鍊鐵廠,而鐵官每個郡國都有,我們假定有兩處:梁國和吳國。

在正常的情況下,鍊鐵廠賣給兩國鐵官毛坯的時候,會收一個合理的利潤,比如鍊鐵廠開採煉製能夠打造一件鐵器的成本為3錢,而賣給鐵官時賣4錢,這1錢的利潤就屬於鍊鐵廠了,然後鐵官以一件鐵器4錢作為材料成本,再追加人工成本1錢,即成本為5錢,而由於每個郡國的鐵官之間存在互相競爭,最終價格不能定得太高,所以導致最終的鐵器只能賣6錢,那麼鐵官和鍊鐵廠的利潤分別都是1錢,賣出去1000個,鍊鐵廠和鐵官的利潤分別為1000錢。

現在桑弘羊來了,他的做法是,剝奪鐵官的定價權,讓鍊鐵廠來定最終的價格,然後銷售收益歸國家所有。因為只有一家鍊鐵廠,沒有任何競爭,他會定一個完全壟斷的價格,比如說10錢,而價格高之後購買的人會相對少一些,有800個人購買。那麼政府的總收入則是8000錢,扣掉了每件鐵器3錢的最初製造成本,以及鐵官1錢的人工成本,總盈利為4800錢!整整翻了1倍還多。中央政府減去支付給鐵官1000錢的保底利潤淨賺了3800錢。

現在說起鹽鐵專營,都會說是桑弘羊的主意,其實在桑弘羊之前,漢武帝就嘗試著進行鹽鐵專營了,但是,當時的大司農卻在向漢武帝抱怨,說官營不好啊,不但老百姓對質量都很有意見,有些地方還出現過強買強賣,這些也都罷了,誰讓咱們是國有企業呢?幾千年後都沒有治好的毛病,漢朝自然更不能根除。關鍵專營不但不能給政府創造收入還虧錢哪,還是把曬鹽打鐵的權利還給人民吧!

這就是維持轉售價格的好處,上游的企業少,而零售商的競爭很容易激烈化,維持轉售價格能夠很好地抑制競爭,增加壟斷利潤——這也是維持轉售價格在當代西方社會很容易被告上法庭的原因。

市場對壟斷力量的反應是最立竿見影的,桑弘羊對鹽鐵專營的整頓,從本質上講並沒有增加社會的財富,只是更多地把社會上的財富集中到了政府手裡。

總而言之,有了本文所詳解的這幾項重大經濟整頓活動,漢武帝的錢袋確實充實了起來,但是民間商業的活力卻遭到了不可逆轉的破壞。這種涸澤而漁的做法,也是導致漢武帝統治後期"天下困頓"的原因。

參考文獻:

《桑弘羊的變與不變》

《中國古代的'經紀人'》

《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發生三次社會大變革,最後一次發生在唐宋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