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丨這些直指人心的智慧偈語,你領悟了多少?

修行丨這些直指人心的智慧偈語,你領悟了多少?


修行丨這些直指人心的智慧偈語,你領悟了多少?

禪不依賴於知性、經典或文字

而是直指人心,照見心性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學史上唯一的一部非佛所說卻被稱為“經”的著作。自唐宋以來禪宗的大部分語錄,都可以從這裡找到思想源流。蔡志忠先生曾用其精妙的筆觸“以畫點經”,傳達出對古代先賢智慧清俊而深刻的理解。

道非語言,何以說禪?昔日靈山會上,世尊拈花不置一言,只有大弟子迦葉領悟那“覺者寂默而雄辯的教誨”,所以覺者把正法傳於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復世尊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後來印度禪宗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自印度航海來到中國傳授禪學,禪學得以在中國發揚光大。

六祖直指本心,本性。指出了禪就是"識自本性"所以有五個何其: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修行丨這些直指人心的智慧偈語,你領悟了多少?


修行丨這些直指人心的智慧偈語,你領悟了多少?


《六祖壇經》的價值和貢獻是舉世公認的。

細讀經文,編者從其中選出了十句智慧偈語。深入淺出的文字,足可成為每一個人在修持過程中的箴言和座右銘。


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慧能來到廣州的法性寺,恰巧遇上印宗法師在給眾人講《涅槃經》。此時有風吹動幡旗,一僧人說這是風動,另一僧人則說是幡動,兩人爭論不止。

慧能走到兩僧人面前說道:“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眾人聽完十分驚訝。

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指菩提樹,意譯智慧、知、覺,指能覺法性的智慧。惹:沾染。菩提是覺悟,怎麼會有樹呢?心中怎麼會有明鏡臺?本來什麼都沒有,哪裡會沾染上塵埃呢?

三、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地位低下的人往往也會有過人的真實智慧,地位顯赫的人也會有智慧被埋沒的時候。如若輕視他人,則會導致無邊際的重罪業障。

四、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你的心念應該存正念,專注於開啟佛法智慧,不要開啟世俗之人的見識。開啟佛法的智慧即是出世,開啟世人的見識即是入世。

修行丨這些直指人心的智慧偈語,你領悟了多少?


五、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活著的時候,常坐著不躺臥,死了之後,就躺在那兒,不能坐了。這個身體就是一具臭皮囊,怎麼要在這外在的軀體上下功夫呢?

六、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心性若是平等無差別,又何必執著於戒律?心念和行為如果清淨無染,又何必一定要去參禪?知道感恩就應該知道孝養父母,深明義理則知道上下用心來體恤。謙讓使得尊卑得以和睦相處,忍讓則使眾念趨於平息。

如果能像鑽木取火般持之以恆地下工夫,即使身在汙濁的地方,也可以像紅蓮一樣一塵不染地長出。良藥苦口,不順耳的話語一定是忠言。修正過往的過錯就能夠得到智慧,一心護短則難以與聖賢之法契合。

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本心:自性,本來的佛性。一個人如果不瞭解自己本心,即使學再多的法都沒有什麼益處。如果能夠了解自己的本心,此時就是大丈夫、天人師、佛。

八、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個人的心性寬容大量,那麼就可以包下世間萬物。以這種心態來看待物,世間萬象便會清楚地顯現出來,能夠認識所有事物的自相。

一切事物的自相都有相同的本性,即是人的本性對其的顯示,這便是一切事物的自相。

九、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體驗佛法中的無上智慧,必須能體察認識到自己的本心,體驗到自身中所具的佛性。該佛性不生不滅,時刻在觀念中體現出來,體現出萬事萬物沒有滯礙。

佛性真則一切真,世間的一切景象都是佛性的展現。能夠體會到這種真如之心者,就能夠辨別虛假、妄想,即可體識佛性的真實。

十、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世間人愚昧痴迷,只知道懺悔過去的錯誤,卻不知道用心去阻斷後來的過錯。

如果不知道對自己的錯誤進行悔改,使得以前的過錯沒有消除,繼續存在,使得一些過錯又重新產生。前罪既沒有消除,後來又犯,這怎麼能叫懺悔呢?

修行丨這些直指人心的智慧偈語,你領悟了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