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地葬妻”的司馬光,生平二三事

司馬光性情淡泊喜歡低調。他在《訓儉示康》中曾提到,小時候長輩會給他穿華美的衣服,他總是害羞臉紅而把它脫下。

“典地葬妻”的司馬光,生平二三事

寶元年間中舉的時候,司馬光曾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見。酒席宴會上,每人都在頭上插滿鮮花,肆無忌憚地嬉戲取樂,司馬光卻正襟危坐,也不戴花。同事提醒說:

“戴花是皇上的指令啊!”

司馬光才不太情願地戴了一朵小花。

司馬光有一個老僕人,一直喊司馬光“君實秀才”。

一次,蘇軾來到司馬光府邸,聽到僕人的稱呼,就戲謔他說:

“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經是宰相了!大家都稱為‘君實相公’!”

老僕大吃一驚,以後見了司馬光,都畢恭畢敬地尊稱他為“君實相公”,並高興地說:

“幸得大蘇學士教導我……”

司馬光長嘆:

“我家這個老僕,活活被蘇軾教壞了。”

司馬光眼光很好,但也會走眼。元祐初年,司馬光舉賢,但卻看錯了孫準。

司馬光說孫準是一個做事很靠譜的人,“行義無缺”,但孫準卻為了錢財,和岳父家吵得山呼海嘯,甚至家醜外揚,訴諸於法律手段,被罰銅六斤。他的後院也沒管好,妻妾之間經常吵架爭寵,一番雞飛狗跳的光景。為此,司馬光寫檢討書給皇帝,讓皇帝將孫準降職。

司馬光秉性剛直,經常為了舉賢斥奸的事兒跟皇帝當庭爭執,置個人安危於不顧。

“典地葬妻”的司馬光,生平二三事

仁宗得病的時候,皇位繼承人還沒確定下來。因為這事會觸犯正在病中的皇上忌諱,群臣都保持沉默。

司馬光此前在幷州任通判的時候,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這次又當面跟仁宗說,仁宗仍遲遲不下詔書。司馬光又一次上書,仁宗看後大為感動,不久就立英宗為太子。

司馬光很正直,“濮議之爭”的時候,他奮筆上書,堅持“濮王應按照成例,稱為皇伯”。御史臺的六個人據理力爭,都被罷官。司馬光為他們求情,沒有得到恩准,於是請求和他們一起被貶官。

司馬光在他的從政生涯中,一直堅持原則,被稱為“社穆之臣”,宋神宗感慨地說:

“像司馬光這樣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資治通鑑》寫成以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他在洛陽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都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尊稱他為司馬相公。

神宗逝世的時候,司馬光赴喪,衛士望見他,都說這就是司馬相公。他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導致交通堵塞,馬都不能前行,老百姓對司馬光說:

“您不要返回洛陽,留下來輔佐天子,救救百姓吧。”

等到哲宗即位、太皇太后臨政的時候,司馬光已是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的四朝元老,頗具威望。他建議太后廣開言路,於是上書奏事的人數以千計。

當時天下百姓,都拭目以待,盼望革新政治,但有些人卻說三年之內不能改變先皇的政策。於是當時只改革了一些細小的事,堵堵人們的嘴。

“典地葬妻”的司馬光,生平二三事

司馬光逝世,太皇太后聽到消息之後,和哲宗親自去弔唁。京城的人聽到司馬光去世的噩耗,都停工前往弔祭。嶺南封州的父老鄉親,也都備辦祭祖。都城和周圍地區都畫了司馬光的遺像祭祖,吃飯時當作祖宗和神仙供著,為之祈禱。

司馬光一生正派,被老百姓當作神。在封建時代,司馬光是孔門的第三個聖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樣在孔廟享配。司馬光一生都不說謊話,他評價自己時說:

“我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平生的所作所為,皆問心無愧。”

百姓們敬仰信服他,陝州、洛陽一帶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錯事,就說:

“司馬君實會不知道嗎?”

司馬光一生清廉簡樸,不喜華靡,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願意與他做鄰居。據說司馬光的妻子去世後,家裡沒有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和親戚主張借些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司馬光不同意,並且教育兒子處世立身應以節儉為可貴,不能動不動就借貸。最後,他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草草辦了喪事。

司馬光“典地葬妻”立碑時,石匠安民對蔡京說:

“小人是愚民,不知道立碑的意圖。但司馬相公海內都稱道他為人正直,現在卻要列入奸黨,小人不忍心做。”

蔡京仔細一想,司馬光雖然有錯,但畢竟為人正直,享有威望,於是改變了主意,將司馬光排除在奸人之外。

“典地葬妻”的司馬光,生平二三事

可見,司馬光的人格不僅為百姓所稱道,甚至連對手也為之折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