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小說為何部部是經典?除了其生動的情節,形象的人物刻畫以及宏大的武俠世界觀之外。其最深處,往往還蘊含著金庸先生對於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比如在《神鵰俠侶》中,楊過於劍冢中選劍的描寫,其背後便是金庸老先生對於人生的感悟。
在書中,話說當初楊過被郭芙砍下一臂之後,負傷逃走。途中偶遇一場雕與蛇之間的大戰,機緣巧合之下,楊過幫了大雕,取了蛇膽。而大雕為了報恩,便將楊過引至昔日武林劍聖獨孤求敗埋劍的劍冢處。由此揭開了楊過的昇華之路。
在獨孤求敗的劍冢之中,楊過發現了一柄利劍,一條石片,一把重劍,一把木劍,而這四把劍,乃都是曾經獨孤劍聖所使用過的兵器,分別陪伴其走過了一段歲月。
所以,在這每一把劍的背後,其實都隱藏著獨孤求敗一段人生經歷,更代表其在那一階段的人生感悟。
楊過拿起“利劍”,只見長條石片下方刻著一排小字: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這裡講的很明白,說的是獨孤求敗在年輕時候,拿著這把劍,縱橫河朔地區,與群雄爭鋒。
換句話講,這柄“利劍”乃是獨孤求敗在年輕時候使用的兵器,其特點是凌厲剛猛,代表著當時獨孤求敗的武學風格。
而在紫薇軟劍的石片下方,則是寫著: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這裡的紫薇軟劍乃是獨孤求敗三十歲之前所用的武器,距離其之前凌厲剛猛的利劍,已經是過去許久。
此時的獨孤求敗武學愈發精進,不再似當初那般剛猛,取而代之的狠辣與果決。紫薇軟劍這把兵器的特點很明顯,其柔軟的劍身背後,乃是騰騰的殺氣,少了些許剛猛,卻多了幾分陰柔。它就像一條毒蛇,時常隱匿於暗處,不出則已,一出必見血。往往是見血封喉,一招制敵。之前獨孤求敗用利劍多是切磋比武,只求一個勝負。如今用紫薇軟劍卻是生死相爭,一招一式之間,皆是殺招。
此時的獨孤求敗追求殺戮,渴望鮮血,殺戮的慾望矇蔽了他的雙眼。甚至於,喜好殺戮的獨孤求敗誤殺了江湖義士,大有轉變為江湖魔頭的趨勢。好在獨孤求敗懸崖勒馬,在誤殺江湖義士之後幡然醒悟。為了摒棄殺戮,追求武學的真正意義,獨孤求敗將紫金軟劍棄入山谷,轉而開始使用玄鐵重劍。
玄鐵重劍的下方,其實同樣有說明: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這柄玄鐵重劍,乃是獨孤求敗放棄殺戮之後的兵器。此時的獨孤求敗已經步入中年,少了年少時的輕狂,也沒有了青年時期的狠辣。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獨孤求敗變得沉穩而且踏實。而他的武學水平也從形走向了意。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其實這是一種我國古代由來已久的哲學思想,有老子等的道家精神的遺風。
而放在武學領域,重劍無鋒更像是劍走偏鋒的對立面。也是劍走偏鋒的下一個階段。劍走偏鋒說的是在與對手實力有差距的時候,更多注重的是技巧。而重劍指的是相對的絕對實力,在與對手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無需任何技巧。
或者說,這其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技巧,一種力量的體現,一劍重劍過去,雖然沒什麼精妙的速度,但是卻有著不能不擋卻又擋無可擋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大巧不工”,超乎了準確速度等小技巧的高級劍法,更多的也是一種劍道。
“無鋒”代表心境,“大巧”代表實力,此時獨孤求敗,已經稱得上是一代武學宗師。
如果再往上,那便是徹底的悟道,達到頂峰。
其最後所使用的“木劍”,則代表這樣一個層次。
關於木劍,在長條石片下面是如此解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其實這裡的木劍,是獨孤求敗所有兵器中最沒有價值的一種,它沒有玄鐵重劍那般珍貴的材質,也沒有紫薇軟劍那般鋒利的劍刃。這就是一柄普通的木劍,以至於楊過挖出此劍時,其已經腐朽。
這是因為此時獨孤求敗的武功已經臻至化境,不再拘泥於兵器實物,一草一木,皆可為劍,也就是所謂的無劍勝有劍。這種境界代表著他已經感悟一切,站到了一個和眾生不同的層面,常人無法企及。
所以,獨孤求敗的這四把劍代表了了不止是四把劍,還有對應的境界,弱冠之年激戰河溯群雄,第一把利劍,代表了年輕時血氣方剛,第二把軟劍,正直鋒芒畢露的性格畢露無遺,第三把重劍,大巧不工理解了什麼是大道至簡,第四把木劍已經是是無對手,草木竹石皆可為劍。
而關於楊過為何選擇“重劍”?表面上看,乃是通人性的神鵰故意為之。因為楊過一直認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學劍,要的就是速度。
但想世間劍術,不論哪一門哪一派的變化如何不同,總以輕靈迅疾為尚
甚至於最初的的楊過力量太差,連重劍拿不起來。但神鵰強制他用重劍,還多次銜來蛇膽喂他,讓他使得動重劍,所有楊過用重劍更像是神鵰的選擇,而不是他自己的選擇。
但在這段情節的背後,其蘊含著金庸先生對於“武學”四種境界的理解。金庸老先生知識淵博,巧妙的將佛家的“四無理論”,套用在其小說之中。
所謂“四無理論”,即:
“大笑無聲、大哭無淚、大悟無言、大相無形”
這是金庸小說中楊過武學的四種境界,更是其人生的四種境界。縱觀楊過一生,其武學境界從無聲走向無形,其人生同樣是如此。
所以,神鵰之所以讓楊過選擇玄鐵重劍,其本質上的原因,乃是重劍最為適合他此時的武功造詣以及人生階段。楊過也藉此登上了“大悟無言”的武學境界以及人生境界。
曾經的楊過,雖然也如獨孤求敗一般,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一個手持“利劍”大戰群雄,威震河朔,年不滿二十,便已經是一方豪傑。 一個於武林大會上力戰霍都和達爾巴,後又與小龍女擊退金輪法王,年方弱冠,卻已經是江湖人口口稱讚的少年俠士。
那時的他們,正處於“大笑無聲”這樣一個意氣風發的階段。
但此時的楊過,前面與小龍女分別,受遍情商;後又遭郭芙斷臂,嚐遍冷暖;他對於人生百態看的更加透徹,不再“大笑無聲”,而是“大哭無淚”。那是一種衝動過後的遺憾和後悔,想哭,卻哭不出來。
很顯然,那剛猛的利劍,已經不再適合他。
那麼,紫薇軟劍呢。
那更加不可能了,紫薇軟劍代表著殺戮,代表著歧途,那是獨孤求敗曾經走過的彎路。此時的楊過肩負著情傷與仇恨,正是人生最為迷茫而且絕望的階段。如果把紫薇軟劍給他,那不是又一個嗜血狂魔?
要知道,人在絕望的時候,往往最容易墮入邪道。
所以,對於此時的楊過來說,他需要像三十歲的獨孤求敗那樣,於迷茫中醒悟過來。那麼玄鐵重劍,正好適合他。
正所謂,真正的修行便是在紅塵中練心,獨孤求敗從利劍到軟劍,從軟劍再到重劍,已經為楊過走出了一條修心之路。甚至於,我們可以認為,獨孤求敗的一生就是楊過的一生,二人不僅人生軌跡類似,就連性格都極為相似,同樣的偏執,這應該也是神鵰如此親近楊過的原因吧。
換句話說,金庸先生其實就是用楊過的人生說明獨孤求敗的人生,他就是獨孤求敗,而洞穴中的獨孤求敗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種臆想,只是從側面更細緻的講述楊過的人生而已。
最初的楊過,雖然連重劍都提不起來,但他最終會有所成就。待到他將重劍運用自如那一刻,便是其心境成熟之時。楊過正是通過練習玄鐵重劍,領悟了老子所言的“大巧若拙,大直若曲”的人生境界,不僅武功更上一層樓,心中之仇恨執念也漸漸消散。
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
當然,至於為何沒有選擇木劍,這不僅僅是因為木劍已經腐朽。更是因為楊過的境界還不夠,無論武功還是心境。武功上,他還無法超脫於形,做到無劍勝有劍的層次;心境上,小龍女依然是他一生無法釋懷的遺憾。
當然,在故事最後,楊過應該已經達到這樣的境界了吧?襄陽城破前夕,他拿出了自己的玄鐵重劍,鑄成了倚天劍和屠龍刀。
從此,神鵰俠侶,絕跡天涯。
所以,金庸先生的小說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