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導語

我們知道中國其實是一個沒有神話的社會,沒有神話的傳統。神話的重要性在哪裡?神話就是把我們對於這個世間種種不滿,或者是種種的疑惑,都有一個出路可以推給神。

人沒辦法解決的,神為什麼可以解決?因為神有神力。神跟人最大的差別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因為神不是人,所以神不用受到人的種種的限制,於是我們就得到了一種安慰。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如果我們相信有神,神就可以用他的神力幫我們處理、幫我們解決這些事。但是在中國的大傳統,士人的傳統當中,基本上對於這種神話是採取不屑的態度。在民間信仰裡面去拜拜了,去求神了,在中國的大傳統裡,這不是主流,甚至這是不入流的。

這種情況就使得,如果社會當中,有不公不義所累積下來的義憤,相對很難有簡單的出路。

武俠小說創造了一種神話

武俠小說,尤其是小說當中的武功,在相當的程度上其實就創造了一種神話。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在讀武俠小說的時候,其實都必然放下了我們的現實感。

這些武俠小說裡面來來去去的這些角色,認真仔細地去想、去看,他們根本不是人,他們都是神,他們具備的這種超過一般人的武功,就使得他們進入到另外一種存在的狀態。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武俠小說裡面,俠他會有武功,但是他不能只有武功,換另外一個方式來說,也就意味著俠要有他精神上面的公共性。

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俠?不是你有武就好了,擁有武力的人有可能是暴徒,有可能是魚肉鄉民的人。俠他是有信念、有原則的——他的信念就是一種正義的信念,他的原則是一種維護正義,去保護弱小的原則。

因為他有武,所以他離開了一般的人,所以他能夠用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的一種方法來實現正義,這就是武俠小說給予那樣一種動亂社會,充滿了不公不義的環境,給讀者帶來的安慰。

金庸1955年開筆寫《書劍恩仇錄》,到《碧血劍》,他創造了陳家洛跟袁承志這兩個主角,他們的形象是完全符合這種傳統條件的,意味著他們武功都很高,有神功,事實上都是神人。同時他們身上都具備有不折不扣明確的公共性,四個字,我們會一再地聽到,叫作“愛國愛民”。

陳家洛很重要、很關鍵的,他要為漢人在滿洲人的統治底下找到出路,藉由他親生的哥哥乾隆皇帝,叫乾隆皇帝倒到漢人這一邊來實現漢人的天下,這是他的使命。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袁承志他要為他的爸爸袁崇煥報仇,一邊是昏庸的皇帝,一邊是擁有統治漢人、侵略中國野心的滿洲人,而這兩個仇人,一方面是殺了他爸爸的私仇,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父親袁崇煥之所以死,是為了要保衛明朝的江山、明朝的人民,因而私人報仇的對象同時也具備有公共性。如果能夠報仇了,就能夠愛國愛民,就能夠解民倒懸。

在小說當中,金庸又多增加了一個複雜的地方,那就是袁承志跟闖王之間的關係。闖王進到了北京之後,統治權變質了,必須要依靠俠,才能夠來幫助人民。

但是這個小說註定到後來它是一個失敗的故事,因為俠不足以真正去改變歷史,不足以在本來代表人民的闖王李自成背叛了人民之後來真正解救人民,以至於到後來袁承志就只好黯然地離開中原,逃到一個小島上去了。

對比對照,想一下,後來讓金庸真正成大名的他所寫過的小說跟角色,例如說這個階段的重要的代表,那是楊過。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讓我問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楊過跟陳家洛,還有袁承志,有什麼樣的差別?

楊過這個角色太有趣了,回到金庸的創作上,尤其是我們看他當時在連載之前所寫下的這個小說的標題,我們會明白,楊過是一個誤打誤撞的《神鵰俠侶》當中的主角。

《神鵰俠侶》,這四個字延續《射鵰英雄傳》,那我們前面也講過了,《射鵰英雄傳》本來“射鵰英雄”是誰?“射鵰英雄”不會是郭靖、黃蓉,他們是帶著神鵰去闖江湖的,《射鵰英雄傳》原來指的是成吉思汗。

那如果“射鵰英雄”是成吉思汗,“神鵰俠侶”郭靖跟黃蓉帶著神鵰闖江湖,《神鵰俠侶》原來是《射鵰英雄傳》的延續,也就是要寫郭靖跟黃蓉在取得了這樣的武功跟這樣的地位之後,他們後續的故事。

金庸在開筆寫《神鵰俠侶》,要延續《射鵰英雄傳》,他就找到了一個連結,這個連結是楊康。

楊康死了之後留下了一個兒子,被穆念慈給帶走了,他就把楊過寫了出來。這是整個郭靖黃蓉延續故事當中的第一個插曲,但是這個插曲一寫,就一發不可收拾。

讓我們看楊過上場的時候,那時候他在幹嘛,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住在什麼樣的地方。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在小說開頭的時候,因為李莫愁來尋仇,眾人打啊打,打到了一個土窯裡。這個時候楊過住在土窯裡,他是一個乞丐,過著簡直像是流浪狗一般的生活——10歲的時候媽媽就死了,然後一個人混在那裡,孤零零的。

他是個乞丐,在接下來你看金庸對他的描述,你馬上就必須要連結到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魯迅的《阿Q正傳》,這是從《阿Q正傳》裡面化身出來的一個角色。

他是個討飯的,然後他被打了,你看他的反應是什麼,他就說“我兒子打我”,這就是清楚的阿Q個性。所以你看剛上場的時候,金庸其實把楊過寫成了一個小丑角,他是要被拿來當作嘲笑的對象。

金庸當然不可能不熟悉魯迅的《阿Q正傳》,同時經歷了時代、時局這麼巨大的變化,他也不可能不對所謂中國的國民性有他自己的一些感慨跟探索。所以本來很顯然楊過是一個負面的角色,他要用楊過來凸顯相對於黃蓉、郭靖的一種中國國民性當中的陰暗面。

然而這個負面的角色,越寫,金庸覺得他越迷人,或者是金庸越捨不得放掉他。本來要寫的一個小丑角,本來的阿Q,被金庸越寫越多,越寫越長,越寫越大,以至於到後來誤打誤撞,竟然變成了《神鵰俠侶》的主角。正因為楊過是一個誤打誤撞的主角,所以這個主角就跟前面的陳家洛、袁承志完全不一樣了。

現實主義的俠:無賴、痴情、狡詐

楊過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楊過給我們留下什麼樣最清楚、最突出的個性?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第一,他無賴。這個無賴是從阿Q這樣脫化出來的,可是這種無賴的個性,後來連結上了對於金庸來說這個個性的另外一面,所以就使得金庸沒有辦法再用原來帶有負面批判的筆法繼續來寫楊過。

無賴的人痴情,而且楊過的無賴跟他的痴情是二異的。他為什麼對於小龍女產生一往情深,到後來完全義無反顧?因為他是個乞丐,他是一個被拋棄的一個小孩,他身上就有非常濃重的棄兒情結。

他不是在正常人情的環境底下長大的,一旦有人對他好的時候,在前面是孫婆婆,後來有了小龍女,他就會痴情,然後就緊緊地抓住,不能放,不會放,因為就是從他小時候這種艱苦、孤獨當中所養成的習慣,給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另外他很狡猾,他身上有各式各樣的詭計。小說的前半部寫楊過的時候,通常金庸凸顯他的狡猾,凸顯他的聰明,以至於很多場景,他不是靠武功度過了關鍵的場面,楊過靠的是他的詭詐。

其中有非常精彩的一幕,那是郭襄出生了,被李莫愁抱走,然後李莫愁抱著小孩跑在最前面,金輪法王追著李莫愁。楊過追在這兩個人後面。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追了半天,引發了三個人的混戰。這三個人混戰當中有一個特殊的元素,那就是,這麼一個才剛出生的一個小嬰兒,會不會受到傷害?要傷害她太容易了,但是誰要傷害她?另外一面,誰怕這個小孩被傷害?於是就產生了三個人之間非常複雜的關係。

這裡就有了讓楊過使了多次詭詐的空間,他有的時候跟李莫愁聯手,有的時候對抗李莫愁。大家如果回去看這一段,複雜得不得了,而且最後楊過不只是全身而退,還救了當時剛剛出生的嬰兒。

他靠的是什麼?金庸明白地在小說裡面讓我們知道,這個時候楊過的武功是不足以抵擋那樣的一個情況,他能夠勝出,靠的是他的聰明,靠的是他的狡詐。

所以,楊過作為一個主角,你看無賴、痴情、狡詐,跟前面的陳家洛和袁承志非常地不一樣。原來武俠的世界裡,一個俠必須要有原則,有他迷人的地方,但是我們認識了楊過之後,為什麼金庸的前兩部小說會這樣被忽略?

因為你讀過了《神鵰俠侶》,因為你認識了楊過,回頭看你就會發現陳家洛、袁承志他們蠻無聊的,他們的無聊來自於他們太有原則了,而且整個江湖武林都太有原則了,都是有明確的遊戲規則,這個遊戲規則就規定,例如說,不能以多對少,不能以多打一,有各式各樣的規矩。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可是寫楊過感覺就不一樣了,楊過所涉入、楊過所經歷的那是一個現實的武林。武林當中那是命對命,那是生命真正在生死的關頭,生死關頭管這麼多規矩,合理嗎?誰能夠贏,誰能夠活下來,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楊過就代表了原來武俠小說主角的一種對反的態度,原來的主角都是強調凸顯他們的原則,但是楊過,金庸把他寫成了一種非常明確的現實主義的態度。

先為私情,後為國為民

楊過的個性、楊過的狀況是有來歷的,我們可以進一步地說,我們從楊過身上就很容易又聯繫到黃蓉。在相當程度上,你可以看得出來,楊過跟黃蓉基本上他們是同一種人。

《神鵰俠侶》的前半部,有好多次我們看到,小楊過在跟黃蓉鬥智,他的很多小奸巧,黃蓉一眼就認出來。有的時候楊過以為他可以騙得過黃蓉,但黃蓉有黃蓉的辦法。從這個過程當中,你清楚地瞭解,他們是同一種人,而且他們跟像郭靖其他的這些人區隔開來,他們同時也跟原來的俠區隔開來。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楊過身上他做什麼事,他做什麼樣的決定,這些關鍵都跟郭靖不一樣,不是為國為民,他心裡面首要的選擇是他的姑姑,是他的感情,是小龍女。後面又多增加一件事,那就是當他知道了上一代的事情之後,他就產生了一種要替父親復仇的私怨跟私情。

所以在小說裡面還有這麼一段,這是以前的武俠小說裡不應該發生在主角身上的事:

《神鵰俠侶》小說已經超過一半,在襄陽圍城的時候,楊過進了城,跑到郭靖身邊去。他要幹嘛?他為了要去刺殺郭靖。因為這個時候他知道,他的爸爸是被郭靖殺了,他一心一意要替爸爸楊康復仇。

不只是如此,他甚至沒有打算正大光明地等到自己武功練好了,正面來挑戰郭靖,來替爸爸復仇,他也沒有要用這種一對一的、有尊嚴的方式來了結這段恩怨。他混進到襄陽城,他想的是逮住什麼樣的機會,殺了郭靖再說。

這在一般的武俠小說裡,主角的俠不應該有這種腦袋,不應該用這種方式進行價值的判斷跟思考。但是金庸卻寫楊過是在襄陽城的這樣一個戲劇性的場合裡,被郭靖說了“為國為民”四個字,他的心裡面才開始產生了動搖。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所以很明顯的,在楊過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至少小說的前半他不是一個傳統的俠,他是私情的考慮遠遠高過於公益的一個人——他愛上了他的師父,他的姑姑,要跟他的師父結婚。金庸也特別凸顯了放在宋朝的環境裡,這是違背禮教的。

楊過因為違背禮教,被所有的人圍攻。你可以違背禮教,但關鍵的重點,武俠小說要在意的是,你為什麼違背了禮教?他違背禮教的行為也沒有公共性,純粹是為了自己的私情,以私情為重,所以才去反禮教,但是卻因為這樣,金庸筆下所寫的楊過深深地感動了我們。

最不像樣的俠卻最喜人

從袁承志到楊過,雖然都是金庸所寫的小說,但這裡已經有巨大的翻轉——楊過跟袁承志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

另外更重要的是從讀者的角度,袁承志跟楊過你會選擇誰呢?所謂選擇不是說你比較想要當誰,而是說作為小說裡面的角色,你比較想看誰呢?還有,你會對誰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這在相當程度上面也就幫我們解釋了,雖然開筆寫的時候,金庸前面的兩部小說已經是很好的傳統武俠小說作品,但是這兩部小說作品,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因為後來的金庸寫出了原來傳統武俠小說所無法容納更精彩的內容。

“曾經滄海難為水”,看過了更精彩的內容,我們回頭看到了陳家洛,我們就懷疑說,陳家洛他的武功到底怎麼來的?我們跟他沒有一種看著他成長的這種親切感。

再看袁承志,我們就覺得袁承志就是一個正派人物,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樣地正派,我們可以崇敬他,我們可以關心他,但我們不會那麼愛他,我們不會覺得他那麼樣有趣。

換句話說,從傳統上看,陳家洛、袁承志,這是傳統的俠,這是像樣的俠,但是走一走中間經過了郭靖,走到了楊過,金庸突然寫了一個不像樣的俠,不像是一般武俠小說裡面作為俠的主角。

楊過:一位從《阿Q正傳》裡跑出來的俠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金庸在他的小說當中,怎麼會產生這個變化?這個變化相當程度上也就是來自於他對於“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更進一步的深刻的思考。因為有對於正邪之間不同的探討,以至於他不會再寫那麼單純的、正派的主角,所以跑出了像楊過這樣的角色。

同時,對於正邪有了不一樣的描述的方式,刺激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也就是金庸帶給武俠另外一個重要的元素,產生了巨大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