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文/綠野仙姑

01

這幾天心情憤怒又沉重。


關於女孩的不幸新聞頻頻上熱搜。


跨國企業高管鮑毓明性侵養女李星星(化名)長達三年之久。


鮑毓明冠冕堂皇的禽獸行為不能忍受!這邊剛曝出性侵醜聞,那邊鮑氏姐弟忙著公佈與女孩並非養女關係,欲甩鍋“性侵”,說成兩情相悅。


可憐花季少女肩上、胳膊上和私密位置傷痕累累,幾次自殺未遂,如今重度抑鬱、重試焦慮、應激創傷症,三年摧殘,一生堪憂!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高管性侵養女案還在熱議,北大女生包麗繼去年10月服藥自殺腦死亡後,於4月11號去世。


包麗的自殺亦令人扼腕!


究其原因,包麗男友的行為人神共憤:

生前打壓、控制包麗,發現女友自殺後,牟林翰並未及時搶救,甚至安撫關心包麗的師生“她只是睡著了”,他拖著失去行走能力的包麗送醫,住院半年只在前期出現過一次,隨後去內蒙古支教繼續給自己貼金……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身為母親,我看到的不止是時時更新的新聞動態,而是氣到發抖、不忍再提及的被侵犯、被汙辱、被殺害的鮮活生命背後的原因,以及引發的思考。


透過現象看本質。


永遠不要高估人的善良,永遠不要低估人的邪惡。


一位心理學家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的問題,孩子的心靈出現缺口,就代表了他背後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抨擊惡人、需要嚴懲惡人的同時,身為父母,我看到細思極恐的部分——母親(父母)的失職。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02 生而不養,父母之禍


高管性侵養女案目前仍是羅生門,女孩、鮑某姐弟、女孩母親多方各持一詞。


養女李星星稱被鮑某性侵三年之久,那個禽獸連女孩的生理期、高燒時都不放過。我心底最大的迷團不是惡人為何作惡,而是,究竟什麼樣的母親才會把快14歲、身高1米7的親生女兒送給40多歲的單身男子?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羊入虎口


網上有傳,“女孩不好帶”,母親為了衝災;有說為了錢財改善生活;還有說女孩母親與鮑某有不正當關係……


不敢妄自揣測女孩母親當初送養意圖,我疑慮的是,性侵發生不是一天兩天了,三年多啊,任何一個與孩子十指連心的母親,第一時間怎麼會看不到孩子的傷口,體會到孩子的危險難堪處境?難道孩子是“送”出的人,潑出去的水嗎?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但凡護犢的母親,定會想方設法帶著孩子逃出狼窩。動物界,尚且懂得舐犢情深,貓貓狗狗生了崽,對於靠近的旁人,時刻保持高度警覺性與攻擊性,生怕被人搶了幼崽。


21世紀早已不是賣兒賣女的舊社會,再苦再難,孩子都不應成為父母的絆腳石,甚至是“改善生活”的工具。有手有腳的父母,就算砸鍋賣鐵,街邊討飯,都有理由撫養自己的兒女長大成人。


生而不養,何以為愛?何以為家?


取材於真實生活的劇情片《何以為家》中,12歲的小男孩贊恩一家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一家人擠在漏水的房子裡,食不果腹。贊恩是家中長子,瘦小的身體過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壓。


與贊恩一同做工的妹妹薩哈,第一次來例假時卻渾然不覺,哥哥把她帶到公共衛生間清理乾淨,還用衣服制作了簡易姨媽巾教妹妹用。贊恩叮囑妹妹不要被父母發現,因為父母知道女兒成為女人後,難逃“物盡其用”噩運——被賣掉。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可是,妹妹還是被強行送給了商販為妻,以換取財物,小小年紀流產大出血而死。事情到此並沒結束,母親又懷孕了,這次她以薩哈的名字紀念死去的女兒。


憤怒的贊恩向法院提出了痛苦的控訴:父母為什麼要把自己帶到人世間?


與其說他在起訴父母,不如說在起訴整個世界:如果沒有能力撫養,就不應當生育。把孩子帶到人世,任由讓他們苟且生存,或愚昧地送人如敝履,難道不是罪孽?


電影《找到你》那句經典臺詞不無道理:

這年頭沒錢養什麼孩子。


生兒容易養兒難,對於孩子來說,有生、有養、有教是最基本的需求。


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03 養兒不教,父母之過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即使無證上崗,父母們還有機會學以致用。最怕養而不教,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懂事的父母。


海恩法則說: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如果說高管性侵養女是母親的失職將女兒推入痛苦深淵之中,那麼,包麗服藥去世,母親也有間接錯失,她本有機會挽救女兒。


去年8月初,包麗曾問母親:“媽媽,我有一個同學, 她跟男朋友分手,男朋友說要自殺,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母親以為是別人的事, 敷衍幾句,就沒有再聊下去。


包麗母親萬萬沒想到, 這個故事的女主角,竟然是自己的女兒。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假設當時,這位母親能夠有所察覺坐下來,陪女兒長談,解開心結,或者尋求專業心理幫助,女兒或許能果斷離開以死相逼的渣男牟某,從而繼續陽光地活在世上。


無獨有偶。


臺灣作家林奕含始終未能逃出被老師性侵的陰影,她的故事寫進了其代表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房思琪遭到第一次性侵後,與母親聊天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 冷冰冰地回答:“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第二次,迷茫痛苦的房思琪說學校有學生和老師在一起了,想聽聽媽媽的意見。媽媽卻責怪無辜的受害女學生太騷。


無知、大意的媽媽,白白錯失掙扎中的女兒發出的求救信號。


關於教育,尤其是性教育,有些父母永遠缺席,卻一貫保持權威。他們不懂也不願學習,面對問題選擇逃避,僥倖認為“不好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


殊不知,一句臆判、一次忽視,一句無心中傷,足以堵死孩子渴望溝通聯結的路,重重關上那道生門。


這個世界有陽光有善良,看不見的地方亦有險惡,還有豺狼虎豹,我們如何做父母,才算合格?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04 做合格的父母

及時回應,傾聽孩子


襁褓中的嬰兒哭泣時,媽媽上前抱抱,孩子得到了撫慰,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自帶愛的光芒與滿滿的安全感。


相反,總有有一些父母,因為各種原因任由他們哭鬧,美其名曰“鍛鍊”,長久下來,這樣的孩子收穫的是“習得性無助”:

他們知道,哭沒用,媽媽不會抱;鬧也沒用,爸爸不會過來陪玩積木。


缺愛的孩子容易自閉,心理更易出問題


培養了三個斯坦福博士的陳美玲的做法是,孩子找媽媽時,她會第一時間放下手中的活,去傾聽,去陪伴,永遠不會讓他“等一等”


後臺有一位單親媽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發現上高中的兒子有不良苗頭後,順勢開導,並付費請了心理教授開導,孩子才敞開心扉,放棄了自殺的念頭。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是他們的保護傘,他們幼小時,幸福與快樂都喜歡與你分享,痛苦與難堪也希望父母能分擔與體諒。


智慧的父母,會敞開心門,接納孩子的感受,傾聽孩子的心聲。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無條件地付出

現在的孩子有多難?


母子之間輔導作業引起的“戰爭”,孩子弒母;父子之間一次變相體罰,孩子離家出走;老師對學生的一次誤會,孩子以死示清白。


我們習慣在孩子身上寄予太多厚望,習慣有條件的付出:養兒是為了老有所依,勸其學習是為了往後找到一個好工作……孩子沒有得到預期的成績,就一次次失望。


如今社會,孩子的壓力與焦慮,絲毫不比大人少。


有了孩子後,我才重新看見自己,享受生活。


與女兒外出時,我們欣賞夏日朝露,冬日暖陽,看雨天的螞蟻排成長線著急回家,還有池塘裡的小蝌蚪歡快暢遊。感受到久違的童趣,美好不在遠方,而在心底。


最近晚上,給女兒讀繪本,安靜的環境下,不時與孩子互動,讀著讀著,我們倆都昏昏欲睡,這倒意外治好了我疫情之下好長一段時間的失眠。


帶孩子的過程辛苦並快樂著,但,誰說父母不是最大受益者呢


育兒三年,我深切體會到,為人子女時的任性與叛逆有多傷父母心,方才理解父母不易。


養育孩子是一次長遠的修行,於父母而言,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報。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成為孩子榜樣

鮑毓明性侵事件曝光後,其父母為自己兒子開脫,說兒子帶女孩見過家長

牟林翰口中“最愛的人”為他而死,他卻從未給包麗家人道歉,身為銀行行長的父親也沒有表過態;

江歌案中的“噁心閨蜜”劉鑫的媽媽,不勸其女兒出面作證,反倒罵為劉鑫而死的江歌命太短!


上樑不正下樑歪。三觀不正的父母教出心理畸形的孩子,而做出正確表率的父母,孩子才能有樣學樣,一生受益。


王大偉教授說,父母的舉手投足,都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熱愛自己的祖國,你的兒子就是愛國的;如果你有修養有風度,你的兒子就是君子;

如果你愛學習肯上進,你的兒子就是讀書人;

如果你賢淑大方,舉止穩重,你的兒子就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這一生,做父母,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與責任。


孩子,不是歡愉片刻後的“意外產物”,更不是緩和夫妻關係的穩定器。


每個人成為父母前,首先應思考:你是否有能力承擔起一個孩子的生養教育,是否有足夠的愛與責任迎接孩子的誕生?


很認同武志紅的這句話:


在嬰幼兒期,愛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遠比更多的知識更重要,這是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所謂的情商也是由此形成基礎。


孩子並不是瞬間長大的,也不是自然就懂事的。除了學習知識外,父母需要循循善誘,去回應,去付出,去表率,鍛鍊孩子的品性與人格,教他們明辨是非,保護自己。


這個世界有光明亦有黑暗,身後有父母奮力託舉和堅強依靠的孩子,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走得更遠。


育兒之路,任重而道遠,你做好準備上路了嗎?


共勉!

從性侵14歲養女到20歲包麗去世: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父母

-END-

作者介紹:仙姑與冬瓜,育兒不易,抱團努力。三歲80後寶媽,與女兒小冬瓜一起成長、看世界。

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仙姑與冬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