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因抵御外族侵略长年征战,为何遭秦桧诬陷,被宋高宗杀害呢?

铁男春秋


岳飞被杀时的罪名是什么"莫须有"韩世忠气愤的说"莫须有"何以服天下。

由此可见,岳飞死的很冤,这是大家的共识。

岳飞本人洁身自好,忠君爱国,是个近乎完人的人。

岳飞被杀,说到底是赵构的授意,秦桧只是个帮凶。

找不到岳飞的罪名,就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岳飞不知道赵构的心思,一心收复失地 ,迎回二圣,二圣回来,置赵构于何地。

更关键的是岳飞手握重兵,战斗力强悍,这才是赵构真正害怕的,大宋开国就是通过兵变夺取的大周的江山,为防止历史重演,终大宋一朝都是严防武将的,赵构当然不例外,何况赵构前不久,就经历了一场兵变,差点丟了小命,赵构能不害怕手握重兵的岳飞吗?毕竟人心难测,看错一个人就可能丧身亡国。

岳飞犯了赵构的大忌,而岳飞自己尤然不知,所以秦桧迎合赵构,二人勾结杀害了岳飞。


知无为而有益


自小听评书《岳飞传》,几近痴迷。岳飞的形象,在心中当然是高大的英雄,少年时,为岳飞死在风波亭而憎恨秦桧。

如今,关于岳飞的死说法很多,曾看过文章说,岳飞的死是其性格造成的,是其命中注定的悲剧。而宋朝当时主和派与主战派之间的斗争,以及秦桧等人的诬陷,反而微不足道了。

个人认为岳飞之死有其性格的因素,却不能过于强调其性格的缘故,毕竟岳飞悲剧的一生,多维立体的。

首先说岳飞的性格。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说他“恃才而不自晦”。的确,岳飞刚正耿直,不善于保护自己。曾得罪冒犯高宗赵构,遭到忌恨,引来杀身之祸。

1137年,高宗在淮西军的节制上,被张俊教唆,没能将权利交给岳飞,等于是出尔反尔。岳飞恼怒,辞职回了庐山。

鉴于当时金人而威胁,高宗派人劝回岳飞,好言安抚。但同时高宗也警告“犯我法者,唯有剑耳”。高宗表示不满,已埋下杀机。

也是这一年,岳飞被高宗召见,岳飞向高宗建议立储。这一年高宗三十岁左右,原有一子在此八年前就去世了。而高宗因逃跑时受到惊吓,留下了难言之隐(不能生育)。

岳飞建议高宗立储,触犯了高宗的颜面之大忌。也触犯了宋朝祖宗的制度“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忌讳。

只此两件事就不难想象,高宗皇帝当时对岳飞反感与厌恶。而精忠报国的岳飞,尽管出于忠心,却显得太书生气了。

其二,在南宋的几位大将当中,岳飞是功勋显著,抗金最有力的,并且在抗金的事上毫不妥协的。这也是我们尊敬颂扬岳飞的原因,但却是秦桧高宗要杀害他的主要原因。

在战场上被岳飞屡屡打败的金国大将金兀术,以杀岳飞为议和的交换条件,高宗与秦桧以屈膝求和作为巩固皇位和相权的根本,于是,把迫害的黑手和屠刀伸向了岳飞。岳飞便非死不可了。

再者,在当时的“中兴四将”里,岳飞最年轻,职位最低,资历最浅,根基也最浅。抗金态度最强硬,领的兵力最强盛。

如同宋初的狄青一样,岳飞必然是高宗所忌惮的,秦桧所嫉妒的人。所以高宗从四将里选择一位杀鸡给猴看,那必定是岳飞。

岳飞赤胆忠心,爱国爱民,一心渴望雪“靖康耻”,灭“臣子恨”,“踏破贺兰山”,直捣黄龙府,“渴饮匈奴血”。最终却落得含冤而死,成为历史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警醒。


路遥lgy


有一个头条妮称叫阴阳怪气历史的人把岳飞被杀归于他的部队叫岳家军,我不知道支撑他的论点的论据是什么?他没有说出论据,更没有论证,在我质疑他的时候他也没有用论据和论证来证明他的论点是正确的。他的论点如下:

岳将军有一个巨大的错误,他手下的军队不叫捧日军,不叫龙卫军,也不叫天武军。而是叫岳家军。

我归谬他的论据如下:

同是宋代,种师道的部队叫种家军,韩世忠的部队叫韩家军,吴玠的部队叫吴家军,按你的逻辑,他们是不是也被皇帝杀掉了?你不觉得你的结论是荒谬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