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公子,收藏第一人,故宫博物院顶级书画他捐了一半

公子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先秦时,把所有诸侯王的儿子统称为公子。而真正担得起“大公子”这一称呼的,可谓凤毛麟角。比如战国时代;门下食客三千的齐国孟尝君田文,慧眼识英雄的赵国平原君赵胜,文武全才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仗义疏财的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凭借自己的名望与才干,被人们称为战国四公子。

到了近代中国,民国时期也出现过四大公子,他们就是张伯驹·袁克文·溥侗·张学良。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民国四大公子之首的张伯驹做过的辉煌壮举。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家,京剧艺术研究家。

张伯驹家世显赫,其父张镇芳初系直隶总督,后转任河南总督。其表叔是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美誉。

张伯驹在文化领域声名蜚然,尤其在收藏·鉴赏方面,成就卓著。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将其毕生所藏文物精华,大部分捐与故宫博物院,兑现了其“予所收蓄不必终身所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的初衷。张伯驹先生所捐书画艺术品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现列举几件绝世珍品;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无一不是旷世之宝

。当时国家要给张伯驹颁发20万元奖金,被张伯驹拒绝,他对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茅盾)说:"我一生经历的,看过的很多,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后沈雁冰亲笔题词,为捐献国宝的张伯驹颁发一份褒奖令,以示对先生的敬意。游

1961年张伯驹调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当时吉林省博物馆底子薄弱,藏品根本无法与其他单位相比。于是,张伯驹再次慷慨解囊,无偿捐献几十件自己的珍藏。 包括元· 仇远《自书诗》卷,宋·赵伯啸《白云仙乔图》卷,杨婕妤《百花图》,元·赵子昂《篆书千字文》,明·薛素素《墨兰图》轴,明代董其昌的字对,唐人楷书册等等

至1963 年张伯驹已累计捐出价值十几亿的文物字画,为丰富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国家重点单位展藏品规模,居功至伟。

像张伯驹先生这样具有高尚爱国主义情操的"公子”,值得我们永远传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