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供給雲南省昆明市銅都街道的自然能提水設備運行非常順利,他們前幾天又下了一份新訂單,希望繼續增加提水量,把水送到更高的山村。”近日,紹興淼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賴金龍告訴記者,該公司技術團隊最近為銅都街道梨坪村、塊河村架設了具有千米揚程的管道,通過自然能提水系統,每天可向海拔1200米以上的村子提水近2000立方米,解決了約4800畝土地的灌溉問題。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是困擾高海拔山區居民生活生產的“老大難”。“這裡往往多溪流、潭水,缺的不是水量,而是高效取水的方法。”在位於紹興市越城區馬山街道的廠房裡,賴金龍搬出一臺模型,展示由公司團隊自主研發的自然能提水技術。打開水閥後,一條位於海拔低處的“迷你小溪”開始流動,溪水經過動力管道產生勢能,進入設備進行能量轉化後產生高壓空氣,再通過提水管道,源源不斷地將水送到海拔高處的蓄水池中,整個提水過程不用油不用電。簡單地說,就是把大量的水、較小的落差轉換為少量的水、較高的揚程。
記者瞭解到,傳統的山區提水方式,主要為電泵提水和太陽能提水兩種,但電泵提水不僅電費成本高昂,還會間接增加碳排放,存在使用壽命短、供水距離不長等缺點。太陽能提水則受光照因素制約,每日有效運行時間短,且設備需要佔用較大的空間。相比之下,自然能提水技術優勢明顯,除了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轉,還使用一級泵水代替原先的多級泵水,在增加能量轉換效率的同時,能夠減少泵水管道投資費用,大大降低了建設成本。
設備建在偏遠山區,如何才能做到及時檢修?“我們開發了一款遠程智慧管理小程序,可以實時查看設備的‘身體狀況’,出現緊急情況還可以一鍵關停。”賴金龍通過手機便可以查看設備的溫度、管道水壓、電池電壓等數據。此外,如果某一數據出現異常,該程序還具備報警提醒功能。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分水鎮引入自然能提水技術後,建起了大大小小38個分水池,當地老百姓不用再“望天求水”,親切地把這些水池喚作“天池”;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東山鎮,一座提水揚程達1000米的大型蓄水池每天都通過自然能提水系統引入1500立方米活水,而每年的維護費用僅為電泵提水的5%。
近3年來,紹興淼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自然能提水技術已經幫助雲南、貴州等地解決7萬餘人的飲水問題,解決近8萬畝農田的生產用水問題,滿足了10萬隻家禽和1萬頭大型牲畜的養殖用水需求。截至目前,已經有30餘個自然能提水項目投入使用,今年還將有26個項目陸續完成建設。
(原標題《越城一企業利用自然能提水技術幫助雲貴山區告別用水難》。編輯:顧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