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開發區:從生活細節看鄉村生活變化

2018年大龙开发区顺利接受“国检”摘掉“贫困帽”。两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围绕巩固脱贫成果精准发力,通过系列扶贫措施,提升脱贫质量,确保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持续以强化基础设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并重点关注群众的衣、食、住、行。

大龙开发区:从生活细节看乡村生活变化

大龙开发区全景

从吃不饱饭到餐桌无忧

连日来,前龙村田地里,村民抢抓好天气收割地里的油菜籽,不时忙里偷闲闲聊几句生活变化,发出阵阵开怀笑声。其中,潘金芝笑得最频繁。

十几年前,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潘金芝一家的生活全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一家人挤在窄小的瓦房里,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举步维艰。不仅住得差,吃得也不好。那个时候,能吃饱肚子是潘金芝最大的愿望。

大龙开发区:从生活细节看乡村生活变化

大龙开发区乡村航拍

2018年,得政策覆盖,潘金芝家告别破旧房屋搬到德龙新区,从此开启崭新的生活。

近年来,开发区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大龙,不少村民家门口务工,不再靠种地为生,而是靠工作赚钱了,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儿子就在大龙周边上班,我们老两口照顾孙孙,回乡种点蔬菜。不说别的,单单从吃上面,就足以说明社会发展得很好。”潘金芝语调轻快,“以前我们家还常吃不饱肚子,现在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搬到德龙新区后,日子过得更红火了。”

大龙开发区:从生活细节看乡村生活变化

潘金芝从新家德龙新区回到村里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龙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百姓实现了从曾经的吃不饱穿不暖到如今的衣食无忧。

从破木房搬进新楼房

走进龙江新区安置点广场,一群群孩子在广场里追逐、嬉戏,老人坐在椅子上拉家常,杨胜模则拉着老伴李梦香向为民服务大厅走去。

大龙开发区:从生活细节看乡村生活变化

龙江新区航拍图

去年3月,杨胜模一家三口从石阡县本庄镇老家搬到大龙。搬入新家前,一家三代人在山坳里生活,住的是漏风漏雨的破旧木房,来个亲戚朋友都没地留人过夜。如今,新家园的大房子够宽,厨房、卫生间、客厅等样样都有,系列的变化着实让他高兴坏了。

大龙开发区:从生活细节看乡村生活变化

杨胜模与老伴李梦香在交电费

“现在我们住进了城里,住的是高楼,热水、做饭都用电,方便得很!”杨胜模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时,眼里泛起了幸福的泪花。“在石阡,想出去买点东西都得爬坡上坎,我们老两口都老了,儿子也不在身边,生活极其不便。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坐车,平常没事的时候还能来约几个老伙伴到小区公园坐坐,晚年生活是不敢想象的幸福。”

大龙开发区:从生活细节看乡村生活变化

杨胜模家的新旧房屋对比图

自2017年以来,大龙开发区已顺利承接德江、石阡两县搬迁群众约2.7万人。对新居民而言,从前的茅草屋、木板房都成旧忆,偏远贫穷的老家山区也在家庭持续发展的脚步中成为渐行渐远的符号。

从泥土路到硬化路

走进前龙村口,便看见几位老人坐在家门口乘凉,有说有笑的氛围感染着路人。

老人姚木秀看着一辆辆轿车从眼前驰过,不禁感慨家乡变化,露出幸福的笑容。“我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最近这些年,家乡变化很大。”

大龙开发区:从生活细节看乡村生活变化

前龙村航拍

上世纪60年代,通往前龙村的通村路不过是一条羊肠小道,道路两旁杂草丛生,村里祖祖辈辈都靠着一亩三分地生活,需要购买生活用品还得用扁担挑着一大担粮食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到林冲集市卖了换钱。“那时无论天晴落雨,去赶集都得早上天还未明就出门,一直到晚上才回得到家。”姚木秀说到以前的日子,那种深刻的苦还是不禁爬上了眉头。“现在好了,村里都通了路,不仅家家户户都有了交通工具,村里还有公交车,再也不用两头黑地赶路啦。”

大龙开发区:从生活细节看乡村生活变化

姚木秀(右一)与村民在家门口乘凉

近年来,大龙开发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现已建成“五纵八横”城市主干道,与通村公路+通组连户路编织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体系,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城市交通活力,助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带给广大群众深深的获得感。(岳霞 郭秋月 杨亚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