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水先驅謝思聰——行唐歷史文化名人(九)

兴水先驱谢思聪——行唐历史文化名人(九)

谢思聪塑像

谢思聪

谢思聪,字崇谋,号联塘,明代滋阳(在今行唐)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任林县知县,以兴水利民而名声远播,此后升任陕西巩昌州通判。

作为兴水先驱,谢思聪在林县乃至全国享有盛名。林县俗语称“今有红旗渠,古有谢公渠”,“谢公渠”说的就是谢思聪当年任林县知县时修的一条9公里长的水渠。这条水渠虽小,却影响深远,著名的“红旗渠”即是受“谢公渠”的启发而修建的。直到今天,凡是到林县参观“红旗渠”的,一定会听到谢公渠的故事(安阳网有关报道附后)。

当年,林县有40多个村庄面临饮水困境,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谢思聪担任知县后,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下大力筹措资金组织民众修建了一条深约3尺、宽约2尺的石砌水渠。因为此渠出自太行、林虑两山交汇处的山谷之中,故取名为“共山渠”。此渠西引洪谷山水,东到辛安村止,全长18华里,由沿渠的椒园、小付街、小屯、圪道、杨家庄、拐头山、木篹、辛安、马军池、北山、豆家庄等11村公修共管,通水后,有效解决了沿渠49村的人畜用水问题。

谢思聪在林县任职期间还主持编纂了《林县志》初稿。为此,他走遍林县山川,广征博采,请人参与修改,征求多方意见,不断充实完善。正当县志筹备完毕之时,谢思聪升任陕西巩昌州通判,后任知县接任后,再次修订为四册的《万历林县志》,成为林县有史以来第一部县志。

林县百姓有感于谢思聪的恩德,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渠首洪谷山中,自愿集资建成了一座“谢公祠”,将其功绩镌于碑上,并把渠名改为“谢公渠”。“谢公祠”经过多次重修、扩建,至今仍屹立于洪谷山上,祠内有明清及民国碑刻多方及谢思聪塑像。(摘自行唐县人民政府网和谢思聪塑像介绍)

附:阜民池的故事(节录)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滋阳(今河北省行唐县)举人谢思聪出任林县知县,他看到新池狭浅且渗漏严重,便于次年(公元1593年)带头捐俸,对新池进行技改扩建,铺砌灰石精心施工,有效根治了渗漏问题。并在两池之间立一碑碣,上题“阜民池”三字,这便是林州人常说的县城南大池。池塘周围聚居成村后,人们便顺口称其叫阜民池村, 俗称南池村。(摘录2014.3.25河南安阳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