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能燒烏巢,為什麼諸葛亮北伐沒有想過燒司馬懿軍糧?

華文雨


恰恰相反,諸葛亮不但動過司馬懿的軍糧,而且動的比曹操高明的多。官渡之戰,曹操以5000精銳頂著袁紹援軍的壓力,攻破了淳于瓊帶著1萬多人防守的營寨,並將袁軍糧食全部燒燬,這的確體現了曹操優秀的戰鬥指揮能力。

然而呢,也就僅限於此了,畢竟此前曹操已經處於無計可施的絕境。許攸叛逃帶給了曹操情報,曹操抓住這顆救命稻草去偷襲烏巢也不過是順勢而為,所以曹操的這次偷襲,除了戰鬥指揮能力外,並不能體現更多東西。

然而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對司馬懿軍糧的偷襲以及之後一系列的連鎖行動,不但體現了諸葛亮優秀的戰鬥指揮能力,更體現諸葛亮強大的奇謀能力以及令人驚歎的全局謀劃能力。

戰役開始,諸葛亮將魏軍將領賈嗣(另作賈栩)、魏平圍困於祁山,司馬懿率領大軍前來救援,雙方兵力對比,諸葛亮“戰士不滿五萬”,司馬懿兵力不明,然而司馬懿後來遠征遼東尚能帶走4萬軍隊,這次守家兵力應該能有5萬以上,再加上魏明帝后來還給司馬懿增過兵,所以司馬懿的兵力比起諸葛亮,優勢應當不小。

諸葛亮作為進攻方,兵力又佔劣勢,這仗看起來簡直讓人不知道怎麼打,諸葛亮對此有辦法嗎?

有的,諸葛亮接下來的表現令人震撼,本來兵力就處於劣勢的諸葛亮,竟然又分兵了,留下部分軍隊繼續圍攻祁山,自己帶著主力直撲司馬懿的屯糧地上邽!

通過地圖測距,我們發現祁山和上邽的直線距離就高達5萬米左右,諸葛亮帶著以步兵為主力的軍隊遠程奔襲上邽,他到底想幹什麼?

原來,諸葛亮早已料到司馬懿急於救援祁山,所以他設下奇謀,玩了一招“避實擊虛”,一邊留下部分軍隊圍攻祁山,一邊帶著主力繞開司馬懿,一口氣奔襲5萬米以上,直接到達了只有4000人把守的上邽!

諸葛亮的表現令留守的郭淮費曜大驚失色,然而這4000守軍畢竟都是精兵,二人自恃兵精,直接帶兵迎戰諸葛亮,結果諸葛亮揍的屁滾尿流,收拾掉二人後,諸葛亮直接一招“釜底抽薪”,把司馬懿的軍糧收了個乾淨。

此時諸葛亮的表現,就與官渡的曹操不同,曹操攻下烏巢後,心裡沒底,不敢帶走糧食,而是直接盡數燒燬,而諸葛亮竟然從容到安然把糧食收入自己囊中,一點不怕司馬懿的回援,這樣的表現不得不令人佩服。

此時司馬懿早已發現中計,惱羞成怒的司馬懿急忙帶兵回援,在上邽之東遇到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整齊的軍容與散發出的駭人戰鬥力讓之前只是搞定過諸葛瑾,孟達之流的司馬懿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強敵,驚駭之下,司馬懿竟不敢交戰,諸葛亮也不介意,帶著糧食滿載而歸。

諸葛亮的偷糧行動,直接讓司馬懿陷入了絕境,諸葛亮孤軍深入到曹魏,最後諸葛亮有糧食吃,反而是在自己地盤上禦敵的司馬懿被搞得沒有糧食吃了,這……感覺簡直是小說都不敢出現的魔幻劇情啊。

如果司馬懿是進攻方,諸葛亮是防守方,那可以說勝負已分,官渡之戰已經重演,甚至比官渡之戰要漂亮的多,畢竟官渡之戰曹操只是燒了糧食不敢帶走,諸葛亮是直接把司馬懿的糧食揣在兜裡帶走了。

然而區別就是,官渡之戰曹操是防守方,而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是進攻方,司馬懿才是防守方,這畢竟是他的地盤,所以司馬懿最終還是在郭淮的幫助下,從羌人那裡搞到了糧食,那看樣子,諸葛亮的行動也並沒有對司馬懿造成致命打擊呀?

不不,事情還沒完,偷糧只是諸葛亮的第一步,對,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才是關鍵!

被諸葛亮的偷糧行動激怒的司馬懿,在搞定糧食問題後,直接帶兵跑去找諸葛亮算賬,沒錯,這才是諸葛亮真正想要的,偷糧只是第一步,激怒司馬懿,把司馬懿引誘到滷城,在此解決司馬懿,這才是諸葛亮的真正目的,這就是諸葛亮的“誘敵深入”之計。

那諸葛亮為什麼要把司馬懿引誘到滷城呢?滷城的地形適合諸葛亮紮營,正如《孫子兵法》所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諸葛亮利用滷城的有利地形先佈置好防禦體系,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接下來想要怎麼弄司馬懿就怎麼弄。

這時候司馬懿估計也琢磨過味來,知道自己已經完全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了,這下他又不敢打了,噗……結果司馬懿被魏將嘲諷為“畏蜀如虎”,即便如此,司馬懿還是不敢打啊。

於是諸葛亮繼“避實擊虛”“釜底抽薪”“誘敵深入”後,又用出第四計——“調虎離山”。

沒錯,為了引誘司馬懿進攻,諸葛亮讓王平帶領蜀漢的精銳“五部飛軍”作為誘餌吸引司馬懿進攻,這次司馬懿又中計了,他讓張郃率軍去吃掉飛軍,自己率主力想要牽制諸葛亮,誰曾想正中諸葛亮下懷,諸葛亮看到司馬懿終於出戰,那就不廢話了,直接抽飛司馬懿,光首級就收了3000個,再結合其他戰利品,魏軍這次的損失很大,少說也有幾千人,遭此大敗,司馬懿只得一路逃回上邽。

《晉書》稱諸葛亮被司馬懿擊敗,還被“斬俘萬計”,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們看看上邊那張圖,後來張郃追擊諸葛亮到木門,而木門在滷城北方,如果諸葛亮在滷城戰敗,張郃又怎麼可能追到木門呢?

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司馬懿被打敗後逃回上邽,這才能在之後派人追到木門。

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的連續神級操作,可以說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其觀賞性,技術性都超過曹操在官渡之戰的表現,更何況曹操是防守方,諸葛亮則是孤軍深入的進攻方。

遺憾的是,諸葛亮雖然做到了最好,卻最終被隊友李嚴拖累,李嚴運送糧食不利,缺乏糧食的諸葛亮不得不撤軍,這真應了那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當然,可能還有人想問,那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怎麼不動司馬懿的糧食了?

因為司馬懿在第四次北伐被諸葛亮耍成了傻子,打成了篩子,所以第五次北伐司馬懿鐵了心拒守,怎麼都不敢出戰了,所以諸葛亮實在是沒機會動司馬懿的糧食了呀。

個人認為,諸葛亮在北伐中的謀劃可以體現出“奇謀”並不是諸葛亮的短處,相反,諸葛亮可以用奇謀把擁有優秀的謀略和軍事才能的司馬懿耍的團團轉,足見諸葛亮的“奇謀”能力在漢末三國時代,可以說是處於頂端的存在。


史無止境


歷史上有不少戰爭是靠燒燬或切斷敵人的糧食而勝利的,比如鉅鹿之戰,官渡之戰,鉅鹿之戰中項羽是以攻擊秦軍糧道併成功切斷秦軍糧食補給而取勝的,官渡之戰中曹操是率領一支輕騎兵繞到袁軍的背後,燒燬了袁紹軍隊的存糧,才最終擊敗袁紹的。

為何官渡之戰曹操能成功火燒烏巢呢?

事實上,在曹操火燒烏巢之前,雙方軍隊都曾互相偵察並尋找對方的糧道而攻擊,並且有過好幾次小規模搶奪並燒燬對方糧食的戰役,但是要想知道對方糧食的準確所在地,就必須要靠合理的情報工作,畢竟當時的冷兵器時代,完全要靠斥侯打探消息。

曹操

曹操能夠成功火燒烏巢得益於三個原因:

一、許攸叛逃,曹操知道了袁紹的糧食存放地。

許攸是袁紹手下的謀士,知道袁紹的糧食存放地和命門所在,許攸由於家人犯錯,被留守鄴城的袁紹手下大將審配依法處理,因此許攸把怨恨撒到了袁紹整個集團的身上,放棄了家人,選擇叛逃袁紹,投靠曹操,並給曹操提供了袁紹糧食存放地的情報。

像這種機密的情報,一般人是無法探知的,就算是情報人員,也很難在敵後獲得有價值的情報,所以許攸的情報無疑是可以扭轉戰爭勝利的旋紐。

官渡之戰

二、曹操敢親自率軍深入敵後攻擊袁紹的糧食。

曹操得知情報後,做出了準確的判斷,曹操判定出許攸的情報是真實可靠的,這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判斷和抓住機會的,比如袁紹,袁紹在得知曹操東征劉備,前線和許都空虛的機會都不敢攻打許都,而曹操不同,判斷出許攸的情報正確後,立即出兵攻擊袁紹的糧食。

當時的烏巢在兩軍前線的袁軍後方一側,也就是袁紹的大後方,曹操想要攻擊糧道,就必須越過雙方的實際前線,進入敵後地區,曹操選擇了親自率軍,足以見曹操非常重視,而且足夠大膽,要知道戰爭時期,曹操身為全軍主帥深入敵人去攻打對方的糧食,風險是極大的,萬一曹操有個三長二短,官渡之戰袁紹不用打了就會全軍取勝。

火燒烏巢

但是曹操就敢迎著這種風險,繞到袁紹大軍的大後方去攻擊糧草,最終獲得成功。其實曹操之所以敢親自率軍攻打烏巢,是因為袁紹軍根本也不會知道曹操在敵後率軍。

三、袁紹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曹操在袁紹的後方秘密行進,難免會被發現,因此當袁紹軍隊發現曹軍攻打烏巢時,反而做出了錯誤的決策,袁紹命令大軍攻打曹操的大營,而命令少數軍隊去救援烏巢,結果曹操大營沒有攻下來,烏巢卻被曹操全軍拿下。

換一種思想,如果袁紹不攻擊曹操的大營,而是派出全部的軍隊救援烏巢並圍攻攻打烏巢的曹軍,那麼曹操所率領的五千人很有可能就無法衝出袁軍的包圍圈,要知道在袁紹的大後方,袁紹有著絕對的優勢,比如糧食供應,物資供應,兵員救援速度等等,那樣的話,官渡還真不一定是袁紹失敗。

袁紹

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能成功火燒烏巢,是有著各種原因支持的,我們只看到了曹操成功的表面,卻沒有識別曹操取勝背後的原因。

再來看一看諸葛亮北伐時期,為何不能燒掉司馬懿的糧草?

不說演義,只講正史。諸葛亮北伐時期,與司馬懿交手的只有兩次北伐,一次是第四次北伐,也就是滷城之戰,一次是第五次北伐,也就是五丈原之戰。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曹魏關中都督曹真病死,司馬懿被從荊州戰區調到關中當都督,當時諸葛亮出祁山道,先是圍住了祁山堡,留下部分圍城士兵然後繼續北進,直到上邽搶收了魏軍的小麥,諸葛亮為什麼要搶魏軍的麥子而不是燒燬呢?

諸葛亮

原因很簡單,諸葛亮出漢中攻打隴右,是一次長途跋涉的進攻,漢中與隴右之間隔著茫茫八百里秦川,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這裡,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困難不是沒有糧食,而是運輸糧食,因為道路太難走,所以運輸非常困難,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總是缺糧的原因。

因此能搶魏軍的麥子作為糧食補充自己,為什麼要燒呢?另外麥子是種在地裡被諸葛亮收割的,種在地裡的麥子是很好找的,不像已經打成小米的糧食可以隨處儲存,當司馬懿遠道而來對戰諸葛亮時,兩軍實際上處於對峙狀態,諸葛亮既不知道司馬懿的糧食藏在哪裡,也沒有魏軍中的人投降諸葛亮,同時當時的司馬懿因為被諸葛亮搶了麥子還在缺糧,所以諸葛亮也不可能燒燬司馬懿的糧食

諸葛亮北伐

另外,諸葛亮北伐與官渡之戰是完全不一樣的,官渡之戰是兩個北方強大勢力爭奪整個北方的控制權,雙方都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壓在戰場上,誰失敗誰毀滅,誰勝利誰就控制了整個北方,而諸葛亮北伐只是一場魏蜀雙方的邊境戰爭,無論勝負如何,都不會對時局產生重大影響。

所以即使諸葛亮能燒了司馬懿的糧食,也不能決定諸葛亮的戰略性勝利,即使司馬懿戰敗,只需要堅守不戰,依險固守城池,諸葛亮仍然無法北進一步,同時司馬懿背後所代表的曹魏政權還會從其他地方不斷地運來糧食補充,要知道魏國的實力是蜀漢的4倍以上。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首先本文來自於《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書。

我推測題主想說的是曹操在火燒烏巢之後能夠取得官渡大戰的勝利,而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火燒烏巢擊垮司馬懿。但是這很顯然是對於歷史不熟悉而產生的錯誤認知,官渡之戰的勝利不是燒了烏巢而勝利,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勝利因素,另外一個勝利因素是張郃的陣前倒戈,投降曹軍。這兩樣因素加起來才使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曹操火燒烏巢是許攸的告密,曹操才知道烏巢的所在地,並且火燒烏巢只是官渡之戰的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袁紹軍隊在官渡之戰的軍糧所在地是一個機密,只有核心成員才知道。官渡之戰爆發之時,火燒烏巢是第二次燒燬袁紹的軍糧,在此之前袁紹的軍糧就被曹操燒燬過,當時袁紹運了第一批糧草到達官渡,但是被曹操派徐晃與史渙聯合進攻袁紹的部將韓猛,最後燒燬了袁軍的糧草。此後袁紹命令淳于瓊帶人領著第二批糧草到達官渡,當時這些軍糧安置在烏巢,本來這批糧草曹操是不知道所在地的。但是一個偶然因素出現,袁紹的謀士許攸因為家人犯法,被留守鄴城的審配收監,許攸害怕,於是晚上跑到了曹操的軍營裡告密,把袁紹的軍糧所在地的位置告訴了曹操,當時的曹操還十分猶豫,荀攸、賈詡力勸曹操可行,於是曹操帶著五千步騎前去攻打烏巢。隨即順利燒燬烏巢的糧食。

袁紹隨即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派高覽、張郃率領重兵攻打曹操的大營,隨後派出一支部隊前去狙擊曹操火燒烏巢的部隊。但是這支部隊被曹操擊敗,而攻打曹軍大營的主力部隊張郃卻受到郭圖的讒言,此前張郃主張快速攻打曹操率領的偷襲烏巢的軍隊,但是被郭圖否決,此後袁紹派去攻打曹操的部隊失敗,郭圖十分羞愧,為了不被袁紹追究責任,他在袁紹面前直接說“張郃看到援救烏巢的軍隊失敗十分開心,而且出言不遜。”張郃在前線得知消息之後大怒,帶著軍隊燒燬了進攻曹軍的軍械,直接向曹操投降。駐守大營的曹洪十分猶豫,這個時候荀攸力勸曹洪接受。

袁紹的軍隊在得知張郃投降和烏巢被燒燬後,自相驚擾,軍隊崩潰,袁紹帶著袁譚帶著八百騎兵度過黃河逃亡鄴城。在這裡張郃帶領軍隊直接投降曹操是當時促使袁軍崩潰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燒燬司馬懿的軍糧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手是諸葛亮的最後兩次北伐,當時的曹真病逝,駐守荊州的司馬懿被緊急調往關中防禦諸葛亮,在這期間並沒有多曹魏的核心人物投降蜀漢軍隊,作為軍糧所在地的機密,諸葛亮無法得知,自然沒有可能燒燬司馬懿的軍糧。

其次司馬懿在面對諸葛亮時一直是堅守不出,司馬懿第一次在公元231年和諸葛亮交手是慘敗,諸葛亮當時帶兵和司馬懿在上邽交戰,司馬懿派郭淮、費曜帶著軍隊進攻,被諸葛亮打得大敗。此後司馬懿面對諸葛亮都是防守,在231年,諸葛亮退兵之後,司馬懿派張郃追擊諸葛亮,又被諸葛亮大破,最後張郃死於追擊諸葛亮的路上。公元234年,諸葛亮再度出擊,到達武功縣五丈原,司馬懿修建營寨不敢出戰,雙方一直對峙100多天,最後諸葛亮病逝蜀漢退兵。可以說司馬懿拒不出戰,導致諸葛亮根本沒有機會出擊去燒燬司馬懿的軍糧。

最後燒燬軍糧也是冒險之舉,曹操在進攻烏巢的時候所求的是快,一旦被袁軍包夾那就是死路一條。在《資治通鑑》的記載,當時曹操放火燒烏巢,淳于瓊一開始十分驚慌,但是在天亮之後看見曹操軍隊很少,於是緊緊守住營寨,曹操急切攻打,但是一時之間沒有攻下,最後袁紹決策失誤派了一直部隊前來攻打曹軍,史料記載:

紹騎至烏巢,操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操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遂大破之,斬瓊等,盡燔其糧谷,殺士卒千餘人,皆取其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紹軍將士皆恟懼。

如果沒有曹操死戰攻破淳于瓊的守備,那麼曹軍極有可能全軍覆沒。可以說是險勝。所以諸葛亮難道要這樣進行險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