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能讓孩子獨立?問題的關鍵,在於孩子是否有安全型依戀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常年在居于寄宿环境的孩子,容易失去安全感

一些家长往往把贵族式的寄宿学校奉为"学习的天堂",不惜花重金、找人脉把孩子送去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他们认为虽然很舍不得与孩子分离,但是寄宿学校学费更高、师资更好,必定对孩子的成长更好。

然而,"寄宿"就意味着更好的教育吗?这样的观念大错特错,对于无知者来说更是一种悲哀。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家人的陪伴比独立更加重要。

以美国著名的寄宿学校霍奇基斯为例,这座贵族学校配的都是高价的学习设备,一流的电脑设施、先进的科学器材、名牌钢琴,甚至还有独立的高尔夫球场。学校和家长都认为这样的学习环境互动性强,能带给孩子更好的学习体验。

然而,用金钱打造的高端环境并不是孩子真正的需求。高昂的设备、豪华的环境,根本就不是孩子情感依靠的来源。

“寄宿”能让孩子独立?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有安全型依恋

孩子一周只有在周末才能见到爸爸妈妈,甚至是一个月、一年才能回家,这种生活状态会令需要父母的孩子失去安全感。不仅伤害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亲子关系。无论学校里的体系多么完善、老师多有责任心,都无法代替父母的角色。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寄宿后遗症"。小朋友已经到要上学的年龄,表达能力却非常差。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在照顾,而爸爸妈妈总是因为要工作而离开家里。恰巧老人们不爱说话,或者说话总带着浓浓的口音,字都不认识几个。

而学校里的老师与孩子的交流不多,小孩子之间也不能互相教育。孩子就会失去了语言发育的环境,能力发展自然会受阻。还有的孩子在社会上遇到不良青年,走上了歪路。

错过语言发育期和安全感建立期,要弥补起来都很麻烦。

“寄宿”能让孩子独立?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有安全型依恋

孩子独自生活,情感上和物质上都会孤独无依,无休止的寄宿生活还可能是校园暴力的温床。

前阵子,一篇名为《我的残酷青春,是从住校开始的》走红网络。文章把重点放在了"总有一些人,寄宿对他们而言是残酷青春"一段上。

作者采访了寄宿经验丰富的小伙伴,得知了他们住宿生涯中的"斗争",还有"寄宿"对他们的伤害,大多数人都经历了高中住宿时的校园暴力。

有的人两个寝室联合起来排挤一个同学,还把那位可怜的同学逼到转学。有的人拉帮结派,与其他人"斗智斗勇"。把同学的枕头扔在地上踩、往果汁里挤洗发水、撬开别人的日记本偷看。

作为曾经迫害别人、认为自己理直气壮的"帮凶",受访者坦然地说自己回头再看这一段回忆时,感到非常后悔羞愧。良心上的不安和情感上的伤害,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阴影。

文章中的欺凌非常过火夸张,但现实中真的存在非常严重的校园暴力。鸡毛蒜皮的宿舍小事会发酵成伤害身心的恶行,孩子不知道言行举止的轻重,一直在复杂的环境中生活,很可能会让孩子卷入封闭的"斗争"之中。

“寄宿”能让孩子独立?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有安全型依恋

孩子是否适合寄宿生活,关键要看孩子是否有安全型依恋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不适合寄宿,幸运的孩子能从寄宿的过程中交到好朋友、习惯独立、学会包容。

而且社会上大多数的贵族式寄宿学校,一般去寄宿学校的孩子大多是来自中上层家庭。

背景相似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相处,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精英人才的社交网络。

另外,寄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孩子自己参加学校的举办活动,自力更生,对于难有时间照顾孩子的家长们来说,寄宿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寄宿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寄宿学校。应该不应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有安全型依恋。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在寄宿和回家中找到平衡。

“寄宿”能让孩子独立?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有安全型依恋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

送孩子寄宿最大的好处不是让孩子学会独立,而是解脱父母。寄宿并不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必经之路,上一辈都是在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中照顾长大的,那时候还没有寄宿一说。

有时候,在寄宿中丧失安全感的孩子,不仅不能好好地和他人相处,还会削弱了自身的潜能。孩子紧张兮兮,在课堂害怕老师提问,在宿舍担心关系不好。当孩子在学校统一的管理下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他更容易自我压抑、失去个性,更别提学会合作和体谅。

在送孩子去寄宿学校前,家长先要建立亲子之前的安全型依恋关系。

孩子和父母都良好的互动、心境积极,才能在寄宿环境中坦然地与陌生人交流。有安全性依恋的孩子,虽然会在父母离开后稍有不安,但是仍然愿意主动与陌生人进行替代式互动。

此种安全型依恋关系,亲子双方都会感到舒适自在。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反应灵敏,能及时地满足孩子的自然需求,让孩子有稳定的安全感来应对寄宿生活。

“寄宿”能让孩子独立?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有安全型依恋

多陪伴孩子,给孩子提供足够稳定的情绪支持

孤儿院的孩子从小就过着集体生活,他们的自理能力确实要比其他孩子要强,但是成年后的面貌并不是最出色。其实,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相处方式都停留在感情上无依无靠的基础上。

不是孤儿院的孩子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没有尽到责任。最大的原因是父母的离开剥夺了他们早年正常的家庭生活。

从小缺乏父母滋养的孩子,在与人交流和情感共鸣方面比较迟钝。三观的建立在生命的起始阶段还会出现畸形,长大后仍会在心理方面表现出缺陷。

这种"孤儿院现象"正是寄宿的最严重的坏处,所以家长要少依赖寄宿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不要用工作忙当借口,多陪伴孩子比后来的补偿更加有意义。

“寄宿”能让孩子独立?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有安全型依恋

事实上,寄宿造成的情感问题,不但发生在孩子身上,也发生在父母心里。亲子相处的时间不足,彼此间的情感联结自然会比较稀疏,在情感上渐渐疏离。

这种情况下,孩子对父母的亲近存在很大的不可确定性,所以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而孩子在亲情体验极其欠缺的时候,他会因为担忧而索取更多的物质,而不是学会爱和独立。

"安全需求"是人基本的心理需求,尤其对于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精细的保护和温暖的陪伴。

大部分的孩子都不适合为期一个月、一年的寄宿生活,如果要选择寄宿学校,家长可以选择弹性更大的学校。让孩子在周末就可以回家一次,有多些机会走出校园。

家长也要在孩子回到家的时候,尽量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哪怕只是坐在饭桌上聊聊天也好。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的陪伴中得到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安全感才不会岌岌可危。

我是小航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