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殖民者在世界掠奪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什麼?

趙鳳羽


其目地當然是為了掠奪。

歐洲殖民者把廣大地區變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為了掠奪這些地區的金銀財物,生產原料,人口資源等,促進本國工業的發展。同時,把這些地方變為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屬,變成自己的商品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地。

1.荷蘭憑藉地理優勢,在17世紀成為“海上馬車伕”,建立了龐大的商業帝國。

2.英國先後擊敗西班牙、荷蘭、法國,在18世紀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對殖民地人民來說,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亞非拉地區飽受殖民主義帶來的苦難,造成了亞、非和拉美的落後。

但殖民也有好的方面,殖民擴張加強了世界地區間的經濟聯繫,使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哪怕在此過程中充滿戰爭、掠奪、殺戮、剝削、奴役,甚至直到今天,它的後遺症還沒有徹底消除。


寒家小子


我們都知道,1500年左右的新航路開闢是近代世界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眾多學者把這一事件當作全球化的起點、世界聯繫在一起的標誌、世界市場的雛形等等。同時也是歐洲殖民擴張的標誌性起點事件。

歐洲國家為何要在世界上建立殖民地?這好像很簡單,一句話就概括了:經濟利益的驅動,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關鍵的動因。不過從1500年左右開始算起,就算到一戰前,歐洲國家(後來還不止歐洲)進行了長達四百多年的殖民擴張,雖然經濟利益是一個主線,但僅僅考慮這一方面恐怕不行。

無疑,歐洲對外殖民擴張的目的是多重的、複雜的,而且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但我們還是可以大致概括性的總結一下,可以有這三方面的目的:追求經濟利益;進行文化擴張;提升民族國家權力(霸權)。接下來小編就把這三方面的目的融合在三個階段裡說明自己的觀點。

一、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三個階段(殖民擴張的歷程)概述。

新航路的開闢是近代歐洲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起點,這是大家基本的共識了。最先進行對外殖民擴張,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可以說是早期的殖民擴張的代表性國家了,包括後來英國在十七世紀初在北美建立殖民地以及荷蘭的殖民擴張都可以算得上是早期的殖民擴張行動,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大致可以從18世紀初開始,一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一段殖民擴張歷史的主角是英法為代表,尤其是英國。第三階段就是大致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前期到一戰以前。這段擴張歷史就波瀾壯闊了,是歐洲殖民擴張的最高峰,而且還捲入了非歐洲大國。最後是一戰結束後,歐洲極力維持已經動搖的殖民體系,最終在二戰結束後基本被摧毀。

二、第一階段殖民擴張: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主角,目的在於追求“3G”

由於各種原因,這兩個國家率先走向了殖民擴張的道路。有個基本的共識,早期殖民擴張的目的在於追求“3G”,即,GOD(上帝)、GOLD(黃金)、GLORY(榮譽)。這種觀點也很符合小編一開始提到的追求經濟利益;進行文化擴張;提升民族國家權力(霸權)的思路。

在早期殖民擴張階段,資本主義萌芽剛剛得到初步發展,追求商業利益成為了處在從中世紀神權國家轉型到民族國家階段的國家的一大經濟發展需要。追求財富(黃金),進行商業貿易無疑成為他們的一大動力。最為典型的就是香料貿易,以至於有學者直接說歐洲早期殖民擴張就是為了滿足“吃”的需要。很多人在財富和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不畏生死,走向了海洋。然而他們的這種追求可不是老老實實的去同其地區進行貿易,更多的是直接的掠奪。因此每到一個地方,他們往往就傾向於直接的控制一塊地理範圍,建立起一塊“根據地”以便更好地進行長期的控制和掠奪。同樣不得不提的是,隨著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歐洲的黑奴貿易也開始了。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商業利益。為了更多更好的販賣黑奴,歐洲國家在非洲沿海建立起很多據點,也是一種殖民地。而且這種商業貿易持續了數百年。

同時,在早期殖民地的建立中,宗教信仰的因素也不能忽視,甚至還是一種根本的精神動力。就像《魯賓遜漂流記》裡面寫的那樣,每一個出海的人都會帶著一本《聖經》,他們不僅僅是去追求財富的,也是肩負著把“上帝”文明帶到那些“黑暗地區”,讓其他地區的人民皈依上帝。這個在早期殖民擴張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從一開始,羅馬教皇就授予葡萄牙國王征服並永遠奴役異教徒及不信教的人、及佔有其土地和財產的特權。

因此可見,建立殖民地的重要目的在於將這些異教徒,不信教的人納入到上帝的統治之下。這是一個重要的。且神聖的“使命”。我們可以從很多歷史文獻或者文學作品中發現,宗教文化的動力是驅動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早期階段體現的更加明顯。

同樣,隨著民族國家意識的不斷增強,殖民地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和財富的影響。很多有條件的歐洲國家都走向了建立海外殖民地的道路。這時候民族國家的榮譽成為了國家考慮的目標。不同於中世紀神權統治下的國家,那時候他們沒有國家榮譽這種概念,也就不會有什麼國家利益的需求。但現在不同了,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等,他們有了自己的民族國家意識。因此在殖民擴張的進程中,獲得和擴大國家的榮譽(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力)是重要的。殖民地大小,多少也關乎國家榮譽和權力的大小。因此為了自己國家的榮譽問題,佔有和控制海外殖民地的大小成為了衡量國家權力和榮譽的重要指標。

三、第二階段殖民擴張:英法領先,追求的是商業利益和霸權

西班牙和葡萄牙慢慢衰落後,荷蘭逐漸成為了主要的殖民大國。但性質也差不多,荷蘭主要為了海外貿易和商業利益的需要而在世界範圍內殖民。相比之下,荷蘭人更注重利益和國家的權力。但很快英國與法國崛起了,他們取代了荷蘭以及西葡成為對外殖民擴張的主力。

這一時期英法為代表的歐洲大國殖民更多的就是和荷蘭的目的差不多,但是更進一步強化和深化了。

英國的1689年革命可以說是其殖民擴張的一個新階段起點(之前就有過)。最為典型的就是1701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場戰爭英國參加的目的在於獲得海外殖民地以及防止歐陸法國霸權。從這一方面就大致可以看出,追求利益和和獲得霸權成為了殖民擴張的重要主導力。法國也是如此,隨著統一民族君主國家的建立,法國也走上了稱霸歐洲的道路,路易十四上臺後所追求的“天然疆界”目標就是很好的例子,為此法國不但在歐洲發起多次戰爭,還加緊在海外擴張、建立以及和英國等爭奪殖民地。

這一時期,歐洲大國的資本主義進入新發展階段。

生產力逐步提高,大批封建貴族轉化為資產階級新貴族。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保證擁有穩定的原料輸出產地以及商品的銷售市場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

因此就需要國家直接控制的殖民地,而且是越多越好。這一點在北美體現的很明顯。本來早期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是私人公司在國王授權下所佔有的,然而後來直接被英國當局納入了國家控制之下,成為了帝國重要的組成部分。

同時,這一時期另一個典型特點就是大國的爭霸戰爭。從1701年開始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歐洲大國的爭霸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以英法兩國爭奪霸權海外霸權,1763年結束的七年戰爭就是很好的例子。殖民地是大國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之一,幾乎每次爭霸戰爭後都會涉及殖民地的重新瓜分問題。為了更好維持帝國的霸權,大國需要殖民地,這不僅僅將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還能滿足政治權力的需要。殖民地可以為這些大國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兵員、物資和戰略要地,以支撐大國的霸權。

當然,這一時期宗教文化的因素也在發揮作用。特別是到了後來,西方國家不僅僅是輸出宗教了,連生活習慣甚至是制度文化也在輸出,這些也成為了歐洲國家建立殖民地的重要因素。

四、第三階段殖民擴張:帝國主義國家全部出動,謀求壟斷地位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各大國從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同時帶來了競爭的加劇。而且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已經超出了歐洲的範圍(當然主要還是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崛起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為了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保障自己的利益,各大國走向了帝國主義發展階段,即壟斷。一方面原來的殖民地要不斷強化控制。另外一方面,對還在獨立的,或者控制不嚴的地區或國家加緊的殖民地化或者變成直接控制的勢力範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市場的穩定,以便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以及原料供應。

因此,在這一階段,謀求壟斷地位成為歐洲乃至其他地區大國殖民擴張的根本原因所在。為此,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各大國加緊在全球範圍內殖民和劃分勢力範圍。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歐洲大國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短時間裡就只剩下埃塞俄比亞獨立了。英法在非洲、中東展開激烈爭奪;英俄在遠東以及近東展開爭奪;新崛起的德國在各地與英法等爭奪殖民地、就連日本、美國也參與進來爭奪殖民地和劃分勢力範圍。三次帝國主義戰爭就是各大國爭奪殖民地而產生的爆發性矛盾。

由於殖民地在這一時期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殖民地也成為了大國權力維持的根本保障。由經濟問題引發了權力爭奪的爆發,也最終體現在殖民地問題上。

此時殖民地不但關係到大國的經濟發展,還直接關乎戰略、權力、地位等政治問題。因此各種地緣政治學說也不斷興起,很多殖民地成為了大國戰略的重點。

殖民地也成為了關乎軍事戰爭問題的重點,有時候直接關係到大國之間的戰爭能否取勝。

在這一時期,文化因素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事實上很多宗主國就是把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嫁接到這些殖民地,從而輸出自己的“軟實力”。為了不斷地將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輸出,殖民地或者直接控制的勢力範圍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載體。

縱觀歷史,殖民擴張在歐洲持續了數百年。總的來說,歐洲國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目的無外乎就是三個方面的動機,也就是追求經濟利益;進行文化擴張;提升民族國家權力(霸權)。但具體到不同的階段和國家,具體的表現內容和權重肯定是有差異的。當然,西方的殖民是一個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至於具體的因素恐怕還有很多可以考量。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知識去理解。

最後要說的一點是,殖民地在近代歐洲大國的崛起過程中、歐洲主導世界的過程中扮演了很關鍵的作用。同時雖然殖民化是一個充滿悲慘的過程,但又不可否認的是它在近代以來的全球化進程中至關重要。


二林說國關


殖民分國家,分階段,目的其實是不一樣的,比如歐洲也很大,西班牙和英國和俄羅斯區別其實特別大。

殖民的定義

原指強國向所征服的地區移民,後泛指把自己的政治經濟勢力擴張到國外。

按照原始的定義,蒙古人曾經向全世界殖民。

當然本題問的是歐洲的殖民者。

我們知道歐洲的殖民者從地理大發現開始了全球殖民的進程。地理大發現的一個直接原因其實就是歐洲人的殖民衝動。哥倫布發現美洲。他的初始目標是來到遍地是黃金的中國和印度。所以看到美洲大陸,他覺得是到了印度,稱呼當地人為印第安人。

歐洲殖民者的幾種不同類型

眾所周知,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走向全球殖民的第一波代表,地理大發現主要也是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資助下進行的。


第一種是以西班牙為代表的野蠻殖民方式

當時的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晚期。以西班牙為代表的殖民掠奪,王室的目標是為了掠奪更多的金銀珠寶,香料寶石等奢侈品。這樣的殖民行為基本上就是一味的搶奪。西班牙人採取的是強硬地,暴力的方式,採取軍事打擊屠殺,毀滅當地宗教文化,強制推行天主教等方式進行殖民,所以對殖民地的人民造成的傷害是最大的,只要錢財的強盜基本上就是明搶了。所以西班牙殖民的的人口損失是極大的。

第二種是以葡萄牙荷蘭為代表的重商主義殖民方式

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伕,普通人小國寡民,歷史是也盛行重商主義,海外殖民的主要手段是進行欺詐貿易,賺取超額利潤,所以相對來說就主要是建立一些海外殖民據點,然後做生意,比如葡萄牙立足澳門與中國做生意。

第三種是資本主義發展之後英法的殖民方式

在工業革命以及資本主義生產經營方式首先得到充分發展之後,英法的經濟軍事實力很快超越了前輩西班牙葡萄牙。他們進行殖民擴張的衝動則主要是找到廉價的原料來源和廣袤的商品傾銷基地。

這種殖民方式雖然不會給予當地原住民以政治地位,但是基本的生命權殖民者會給予保障的。畢竟那些繁重的工作需要殖民地來做,而工業革命之後海量的工業消費品需要人來消費資本家才能獲得利潤。在勞動力不夠的情況下,資本家還會花錢買勞動力,比如臭名昭著的黑奴貿易。

影響最壞的一種殖民方式是以沙俄為代表的殖民。

這種方式的特點是要地不要人,搶佔一個地方然後把當地人全部消滅,讓俄羅斯人移民當地。如外興安嶺的海蘭泡和江東64屯。沙俄的廣袤領土大部分都是這樣來的。當然後來其他殖民帝國紛紛解體之際俄羅斯還有這麼大,與實行這種政策關係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