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北风袭来日光短,阴极阳升春又回”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大如年,“北风袭来日光短,阴极阳升春又回”


民间还有这样一句俗语“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根据冬至天气的好坏,来预测过年时天气的好坏。

意思就是:冬至当天没有太阳的话,过年就一定是好天气;反之,冬至这天是晴天,过年就可能是雨雪天。

古人认为,从冬至这天开始,天地阳气开始逐渐加强,代表着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自周朝起,古人把冬至作为节日来对待。

冬至大如年,“北风袭来日光短,阴极阳升春又回”


冬至还是个祭祀的节日,在周朝的时候,民间就有冬至到野外去祭天的活动,直到汉武帝之后,才将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就是说在汉朝以前,冬至日即新年的开始。


在唐宋时期,冬至日最受重视,并被认为是和新年同等重要的节日。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大如年,“北风袭来日光短,阴极阳升春又回”


咏廿四气诗 冬至十一月中

唐代:元稹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

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

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

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冬至大如年,“北风袭来日光短,阴极阳升春又回”


小至

唐代: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释义:

四时变幻,人事更替,冬至后阳气上升,春意萌动。

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芦管吹灰则知冬至已到。

腊月到来,岸边的柳树开始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我叫小儿干尽杯中酒,不要辜负了眼前的良辰美景。

冬至大如年,“北风袭来日光短,阴极阳升春又回”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在夔州所作。

首联写清时间是冬至日,杜甫感慨时间飞逝,转眼又将冬去春来。

颔联通过刺绣姑娘添线,描写出了冬至日昼短夜长的特点。

颈联通过自然景观描写,杜甫看到舒展的柳枝和傲然待放的腊梅,感受到一线阳气的生发。

尾联则是由景生情,引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愁,却又不想辜负美丽的时光。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大如年,“北风袭来日光短,阴极阳升春又回”


赏析:

这首诗没有奇特新颖的词句,只是描述诗人怀念亲人的感情。语言质朴,真挚,让我想起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诗的前两句从侧面写“思家之情。”在唐代,冬至这个重要日子,人们是应该和亲人团聚的,可诗人却宦游在外,独居在邯郸的客栈。

“灯前”与“抱膝”两词,使我仿佛看到:

在阖家团圆的寒冷冬夜,一个孤独的人抱着膝盖坐在墙边,昏暗的烛光映照在他的脸庞,只有墙上的人影与他作伴。这种孤寂的滋味,也许背井离乡打拼的人才会理解。

诗的后两句从正面写“思家之情”,也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情景。他想象在冬至日深夜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种描写更显得作者“思家之情”真实感人。


冬至大如年,“北风袭来日光短,阴极阳升春又回”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唐代: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

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

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

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赏析: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担任滁州刺史时。此诗是他在冬至夜思人所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