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呂蒙在打敗關羽,奪得荊州情況下,為什麼還要殺了他呢?就沒想過什麼樣的後果嗎?

明月西西


關羽是當世名將,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有著萬夫莫敵的勇猛,倘若能殺死關羽,顯得呂蒙自己很有本事,這是其一。其二,不殺關羽,那麼劉備的實力依舊很壯,殺了關羽如同削去劉備的左膀右臂,而且劉備和關羽如同親兄弟,關係那麼鐵,殺了他哥們,對劉備也是一種打擊,更可以削弱蜀軍的力量。總之,像關羽這樣忠義之人,死於呂蒙之手,可惜了啊!





東漢末年100年


關羽是孫權下令殺的,與呂蒙無關。

孫權為什麼要殺關羽,史籍上沒直接說,但綜合各種史料,可以得出兩點原因。

▲孫權偷襲荊州之前

第一,借關羽人頭投石問路。

關羽水淹七軍後,軍威大振,曹操動了遷都的念頭,有意放棄荊襄,這對孫權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信號。因為當時的天下形勢已然明朗,全國有實力的勢力就四家,曹劉孫和遼東的公孫恭。

公孫恭離中原太遠,對中原影響不大,等於事實上,爭奪天下的軍閥就剩下了三家。而一旦曹操退出荊襄,劉備勢力佔據襄陽,形成對東吳的戰略壓制(從襄陽、江陵可以順流直取江東),那麼江東未來最大勁敵就不是曹操,而是劉備了。

劉備一日不除,江東一日不得安寧!

所以對於孫權而言,他這個時候必須要與曹操緩和矛盾,繼而消滅劉備。

當然,能決定是戰是和的人,是曹操,不是孫權。所以孫權有意“聯曹滅劉”,曹操也得有同樣的意思才行。

那麼,曹操有這個意思嗎?

很顯然,有的。當曹操派人聯絡孫權,釋放出自己放棄武力統一全國的雄心,並同意承認孫權為江東合法諸侯的政治信號後,橫亙曹魏和東吳兩大勢力之間的最大矛盾就不復存在了。

因而對於孫權而言,這是個天賜良機,他必須要抓住這個機遇。

他殺關羽而非囚之,就是為向曹操顯示自己和劉備徹底決裂、絕不三心二意、首鼠兩端的誠意。也只有這種誠意,才能換得曹操給予的相應報償。(聯孫滅劉)


▲孫權偷襲荊州之後

這裡插一句。關於孫權想聯曹滅劉,並非沒有根據。史書上有記載,證據確鑿。

第一個證據是孫權向曹操上書稱臣,並派人與曹操上貢。

權遣校尉梁寓奉貢於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朱光等歸。——《三國志·吳主傳》

第二個證據是孫權拿下荊州後,封周泰為漢中太守,劉璋為益州牧,並集結重兵於荊益州交界之處,其意不言而喻。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三國志·周泰傳》

結合取媚於曹操,遙封官銜,還集結重兵於荊州,就可以看出消滅關羽軍團後,孫權的下一步便是鯨吞整個劉備集團,與曹操平分天下。


第二,關羽的志向和才華,決定了孫權必須要殺掉他。

關羽從鎮壓黃巾起義時就跟著劉備了,之後幾十年,無論劉備混的有多慘,關羽都沒有想過背叛劉備。所以,孫權想招降關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一方面。關羽有大才,他擅長陸戰,也擅長水戰。水淹于禁七軍,就表明了關羽的綜合素質之強。如果孫權留著關羽,而關羽又偷跑回益州,那對江東而言,簡直是終極噩夢。到時候劉備、關羽兩路東進,東吳誰能抵禦?

既無法招降,收為己用,而且對江東又是個禍患,孫權還留著關羽還幹什麼呢?所以關羽必須要死。



總的來說。孫權殺關羽,一是借其人頭向曹操表明與劉備決裂,欲聯手滅劉的態度;二是關羽威脅太大,且無法招降,留著只是隱患。不如殺了。

最後,再說說曹操對關羽被殺一事怎麼看。

曹操收到孫權寄來的關羽人頭後,釋放出的政治信號非常有意思。他以諸侯禮儀厚葬了關羽遺骸,並沒有配合孫權出兵益州。

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吳歷》

曹操這麼做,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很明顯——他不想與孫權平分天下了。

孫權在曹操眼裡,不過是借刀殺人之刀。

刀還想使喚人,拿人(曹操)當凱子,做什麼白日夢呢?

所以曹操改了主意,不順孫權的意思走,他一面派人把荊州已失的消息告訴關羽。

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



一面待關羽被殺後,調兵遣將,集重兵於南方欲對孫權動武。

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軍。——《三國志·曹仁傳》

事實證明,一旦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孫權即成為曹魏的首要打擊目標。所謂聯合進取益州的計劃,不過是孫權的幻想而已。

只不過,曹操在關羽被殺的第二年,就突然病死了。沒來得及實施。而繼位的曹丕智商又掉線,不能理會曹操的意圖。選擇了在夷陵之戰期間觀望,失去了消滅孫權的最好時機。


Mer86


東吳殺關羽這件事並不是呂蒙決定的,是孫權的意思。孫權本只是一位善於守業的君主,並無長遠的戰略眼光,大概從沒有想過赫赫威名如關羽竟會被自己所擒。而奪荊州殺關羽,雖然不能說是錯誤的決定,但實際上於東吳而言卻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孫權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有三:

首先,三分天下已經到了如此局面,以關羽的級別和他自身的品性,納降是絕無可能的。而作為被俘的將領,若是沒有降的可能,就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被贖回;二是被殺。但是關羽此時身份能力擺在那裡,若是放回,無異於放虎歸山,日後對東吳定是巨大的威脅。且若是經此一事,關羽與東吳間更是不死不休。



其次,關羽作為蜀國大將,可以說是蜀國的精神領袖之一。當初劉備孔明派其鎮守荊州亦是有此原因,關羽留在此,即有鎮,又有守。而這樣一位近乎天神的將軍,若是被東吳所殺,定會挫動蜀軍銳氣,動搖軍心,並增加對東吳的敬畏之心。

而其三,孫權的這個決定未必沒有逞一時之勇的因素在內。關羽一向恃才而傲,當初單刀赴會,毀書罵使,一句“虎女安可嫁犬子”讓孫權對其也是聞之切齒。而江東軍士亦是畏懼關羽之威名,既然不能收為己用,不如斬之。



因此,孫權殺關羽也是有他自己的打算的。但是上面這些打算的益處實際上對於曹操同樣適用,而孫權以為北有曹操這個強敵在側,劉備暫時還不會放棄自己這個盟友而因此刀兵相見。

但是孫權錯估了桃園結義的“義”,即使用了張昭的禍水東引之計來彌補也沒有起效。曹操厚葬了關羽賣了人情,未得劉備遷怒,而關羽之死帶來的益處卻與東吳同享。如其所言:“雲長已死,吾夜眠貼席矣。”。



反觀東吳,在發覺無法抵擋蜀國傾國得復仇之兵後,只得向曹操稱臣以求援手,反而失去了最初從赤壁之戰一直堅持的江東獨立。而失去了關羽蜀國在相繼遭遇張飛急於報仇反遇害,劉備興兵被火燒連營七百里而亡後也走向了衰退。最終曹操才是東吳殺害關羽的最大受益者。

因此,雖然孫權殺關羽有自己的考量,但於當時的東吳而言,這實在不是一個聰明的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