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憶及自己的童年感受,效果會更好,你認同嗎?

天涯問教


事實上,我們常希望孩子功課好、人緣好,頭腦壯壯身體好。但靜下心來想,自己在孩子這般年紀時的模樣,說不定會發現自己比孩子還難搞、還麻煩,甚至也有一些難以突破的瓶頸。

但是,很多小孩其實很喜歡聽父母年少的故事,小孩子喜歡聽故事,就像喜歡吃糖果零食一樣,對他有著特殊的吸引力,他們可以百聽不厭。而且,故事是一種口語化的語言,它不但能夠豐富孩子的知識,擴展孩子視野,還能從中學到人生的哲理和價值,激發他的想象力,注意力求知慾是很有作用的。

當你試著在孩子面前誠實地說出童年的你,儘管有時會發現自己很難面對或不想承認,試著去觀察“孩子回到媽媽的童年,會想改變媽媽什麼?”而“現實中的媽媽,又想改變孩子什麼”。 總之,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講自己小時候的趣事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孩子也會很專注地聽,這樣孩子能從故事中瞭解父母,不知不覺地就會把父母當成自己學習的榜樣,這種言傳身教的作用要比講大道理效果好。


深圳有米


不少父母常說的話就是我們小時候怎麼怎麼樣,我看這事兒也是優劣各半吧。

1,用自己以往的經驗教育下一代使孩子少走彎路。

父母在自己成長的生活經歷中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事情,這裡面有經驗也有教訓,每一個父母都願意把自己的經驗或者教訓隨時告訴給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少走彎路,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比如,有的父母,因為上下級關係的問題,讓自己發展不順利,所以他就特別重視孩子在這方面的事情,經常囑咐孩子要搞好上下級關係,免得吃虧。有的父母自己就是學霸,他就會經常把自己學習的經驗告訴給孩子,讓孩子也按他自己的這個方式去學習,取得好的成績。

2,現身說法讓孩子更容易相信。

講遠處的道理講別人的經驗教訓,孩子可能聽不進去,而自己父母的走過的路,父母自己的經驗教訓孩子是相信的,所以用自己的感受去教育孩子,比用別人的事例教育孩子,孩子更能接受。

3,用自己的經歷教育孩子,有一定的侷限性。

因為父母和子女所處的年代起碼在20年到30年以上的間隔,那麼在這麼長的歲月裡,時代已經向前走了,一切都在發展,父母有些經驗,還是適用的,但是有些經驗已經不那麼適用了,如果父母還用自己的老經驗,一定要求孩子接受,有可能會給孩子引錯了路。

所以家長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來幫助孩子,又不能固執己見的一定要讓孩子按自己的處事方法去做,尤其在孩子長大一些的時候,放飛最好。

我是退休的寧老師,一生做教育,現在與兩個外孫朝夕相處,教育經驗豐富,教育對象跨度大。歡迎您關注


寧老師說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夠憶及自己的童年,那麼將能更容易的理解孩子。有句話說:父母有什麼不能理解孩子的呢?每個父母都是從童年過來的。的確,常理推算孩子是最容易理解的,但是很多父母卻忘卻了自己的童年感受。

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必然是受自己的童年影響的,不管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家長從自己童年接受的教育中提煉教育方式,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

1.遵從自己童年接受的教育。

2.彌補自身童年的教育行為。

遵從自身童年接受的教育

這一點離不開我們常說的“原生家庭”循環,家長會在潛意識遵從自己童年接受的教育來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有很多時候我們家長會不知不覺變成了自己的媽媽的模樣就是這個意思。

在《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一直想要擺脫重男輕女的母親留下的陰影,拼盡全力想要逃離,但後來卻被自己的父親指責:“你現在和你媽一個樣。”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離的,如影隨形。

彌補自身童年的教育行為

如果家長的童年不太完整,或者童年時期的某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好,再次出現相同或類似的情節時,家長就會下意識迴避,或者出現強烈的意願扭轉。

比如說如果家長的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當家長教育孩子時就會出現錯位彌補自身的遺憾或創傷,極容易對孩子產生溺愛情緒,當然也可能對待孩子冷漠,就像父母當年對待自己一樣。

如何終結循環的噩夢,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

1.家長需要轉變自身的認識,孩子的童年並不是你的童年,你可以理解孩子,但不能把孩子想象成自己。

2.正視孩子的需求。許多強迫孩子吃飯的家長,童年一般都有飢餓的經歷,他們總會覺得孩子餓,其實是家長把孩子想象成了童年的自己讓孩子“替自己吃”。

3.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學會共情。

結束語

成長的過程並不容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過傷害,雖然留下的傷痕未曾察覺,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又會不時被喚醒。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光要憶及自己的童年,更要警惕童年陷阱,讓孩子不要再經歷自己曾經的傷害。

我是青松,高級育嬰師,長期研究兒童中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致力於傳播家庭教育理念,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每日更新育兒常識和家庭教育知識,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