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的德國沒有聯盟意大利,而是聯盟蘇聯或者美國會怎樣?

做好一個真正的人


二戰時期美國號稱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整個二戰期間美國飛機大概生產了29萬7千架,坦克(包括自行火炮)10萬輛,航空母艦共造了147艘航母,其中有113艘是輕型護航航母。但是當時美國和德國聯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美國國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通過租借法案,為同盟國提供戰爭物資。後來羅斯褔的立場也日趨明顯。

租借法案對盟軍在二次大戰取得勝利有很大影響。特別是美國於1941年12月參戰前,英國、蘇聯等盟國在戰略物資生產皆處於下風。而在美國正式參戰後,租借法仍然繼續為盟國提供物資,一直至1944年。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國家包括英聯邦國家(佔約60%,調整後約佔58%),其中的英國(佔約45%,調整後約佔40%)、蘇聯(佔約22%,調整後包括英聯邦國家轉交的約佔總比例的32%)、自由法國、中華民國等,共38個國家,總值超過480億美元。

所以美國當時的立場與意識形態是不可能同德國聯盟的。

說起二戰時期蘇聯,就不得不提一下蘇聯先發制人的“大雷雨計劃”。

在蘇德戰爭開始之前1941年6月,部署在蘇德邊境的蘇聯軍事力量的規模和質量都遠遠超過德國:軍隊數量,蘇軍是德軍的1.6倍;軍事裝備的對比:坦克,蘇聯是德國4倍,其中有一半坦克的質量與德國最先進的坦克相當;大炮,蘇聯6萬門,德國4.3萬門;戰機,蘇聯1.9萬架,其中起碼有將近4千架戰鬥機的性能與當時德國空軍最先進的戰機M-109不相上下,而德國用於進攻蘇聯的戰機只有1830架,其中先進戰機M-109只有500架,其他的戰機則大都落伍,包括徵用芬蘭的300架和羅馬尼亞的400架老式戰機。

斯大林的野心絲毫不次於希特勒,他之所以調集重兵於蘇德邊境,決不是因為他預見到希特勒隨時可能東進,否則的話,他絕不會在德國不宣而戰時顯得手足無措,而是因為他另有趁火打劫的盤算。他覺得希特勒在西線與法英開戰將為蘇聯提供機會。誰都知道,兩線作戰乃兵家之大忌,何況法國、英國絕非東歐弱國,而是實力不俗的大國。按照斯大林的原來估計,希特勒不可能在西線速勝,更大的可能陷於西線泥潭而無力自拔。所以,斯大林一面與希特勒簽訂合謀瓜分波蘭的友好條約,一面積極備戰、囤重兵於蘇德邊境,為的是,一旦希特勒陷入西線泥潭,蘇聯就可以藉機大舉出兵,將希特勒的東歐變成斯大林的東歐,然後再尋找機會佔領西歐。

所以蘇聯當時的立場與意識形態也是不會和德國聯盟的。

那麼在當時的歐洲與德國意識形態最近的只有意大利。


雜談小部落


你好,我是舟說,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二戰中德國聯合蘇聯或者美國,戰爭肯定不一樣。

因為在德國發動閃電戰之前,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是世界第一,蘇聯世界第二,德國排名第三,這應該是強強聯合,這會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範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但邪惡終將被正義消滅,因為絕大多數人類渴望和平,希望擁有平靜而幸福的生活。


但是這個如果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個人分析如下:

  1. 希特勒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讓德國既割地又賠款,同時限制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並瓜分了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的不滿,煽動和激起了民眾的復仇情緒。而美國和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是協約國的成員,而德國是同盟國成員,所以,美國和蘇聯是希特勒演講時攻擊的對象,所以二戰中幾乎不可能組成同盟,否則就顛覆了民眾的認知,不利於形成統一的的意志,會嚴重削弱民族的凝聚力和軍隊的戰鬥力。


  2. 十月革命的勝利,讓歐洲各國的工人看到了希望,左翼領袖帶領工人不斷舉行起義,嚴重打擊了當時的政權,影響了社會穩定,一些德國軍人認為是工人的革命運動導致了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所以,希特勒一開始就利用反共產主義來點燃民族之間的仇恨。

  3. 因為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使得其他國家的戰爭很難波及到美國本土,美國人只想坐收漁利,靠賣軍火物資大發橫財,何樂而不為呢。

  4. 與蘇聯或者美國聯盟,德國也不會願意。因為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而美國是資本主義的大哥,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兩個國家也不願意當別人的小弟。德國人這個時候也是想稱霸。所以,這三個國家不可能真正的心甘情願的聯合在一起。


舟說


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變之一絲,成敗未知!如果如果爾其定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