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心》,且看教育家之心


我读的《文心》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纯黄色背景,配上书名和作者名,显得简明而温暖。


全书由两序、一附录,加三十二章节内容构成,内容涉及学国文的全部知识,囊括字词句的学习与修炼,诗词的赏析,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及为文之道,甚而示范了真正的国文老师教学的风范。


初看书名《文心》,就想到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书文内容同样是讲国文知识,当然《文心》更好懂,毕竟离我们年代近点儿,《文心》内容与我所教的科目也紧密相关。


重读《文心》,侧重关注故事中的两位教育家、文学家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国文。毕竟,我也想不断改进教学范式,让学生们感受到鲜活的教学形式,受到更良好的文学熏陶。


世界总是一天一天地进步起来,学生们也一天一天地进步起来,大人、老师们也该用用心,一天一天在引领孩子们成长的路上进步起来,这才不负年华,不负时代。



《文心》读完,夏丐尊与叶圣陶两位作者通过故事文字流露出的拳拳意旨,深觉用“三心二意”概说还不错。


我眼中的“三心”,即读文之心、作文之心和教学之心;

我眼中的“二意”,一意在于引导学生们 学国文,二意在于示范语文教师如何教国文之意。


此时此刻,我倾慕于书中教育者的教学之心,叹服于书中教育者对孩子们学国文的引导之法。


故,今来侧重说说教育家的“教学之心”。


私以为,教育家的“教学之心”,除了表现教育者过硬的专业知识,有对孩子们的理解与接纳之心,更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读《文心》,且看教育家之心


《文心》将大多孩子们觉得枯燥的知识,寓于生动鲜活的故事中,让读者在故事中悄然吸收国文知识。


既然它是用故事体裁写成,那故事中充当教育身份的主要角色是谁呢?


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曾做过多年国文教师的枚叔,他是故事里以学生角色出现的乐华的父亲,对故事里的乐华与大文来说,亦师亦父,是行走的语文教科书,是引导孩子思考与学习的好父亲;


另一个是故事里的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枚叔多年的朋友,也是我心中敬慕的语文老师形象,理想的教师范式之一。


文中的他们作为教育者,可以说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践行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理念。讲究在合适的时机,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与学习。


这两个教育者如何通过日常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教学之心”呢?


《文心》第一章“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了”,枚叔做出了理解与接纳孩子们的示范。


枚叔见大文和乐华预习鲁迅的《秋夜》皱着眉头,主动询问“你们看不懂《秋夜》吧?”接着对他们的不懂表示深切的理解,并告诉他们原本中学里教的选文并非为他们而写,年纪小、经验少的他们看不懂很正常。


枚叔并没将话语止于批判现状,而是引导他们如何去学“既难懂,又没趣味”的国文科。


“慢慢来。你们是小孩,是现代人,所读的却是写着大人或古人经验的文章。照理,大人的经验要大人才会真切地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地明白。你们非从文章中收得经验,学到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程度不可。”


一番话说得大文和乐华哈哈大笑,“叫我们忽然变成大人、变成古人吗?”


孩子们因为大人的理解和接纳,在大人悉心的引导下而将学习的困惑也当成一种乐趣来探索。

这,诚然地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相长,相辅相成”,自是不错。


当枚叔因国内战事不断而失业,家中愁云笼罩,心里郁结不已,便趁着周末带大文和乐华登山散心。没想到,两个难得离开市集的孩子一路谈观景感受,并主动将写游记的心思告知枚叔。


枚叔自然而然地抓住机会引导他们领悟写游记的方法——记叙和描写,并结合着登山浏览的活动,引着他们思考记叙和描写的区别。


果然,乐华结合登山活动,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说出了二者区别:

记叙犹如画路线图,而印象的描写则如画一幅风景画。


若说游记的一般写法,枚叔说:

一是记叙,即将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平平板板地记下来。这样写下来,容易写成流水账;

二是印象的描写,即在行文中必须将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怎样可恨用真实的印象写出来,让人自然地感到美丽、悲痛、有趣和可恨。并且注意,印象的描写一般也是部分的描写,不能从出门写到回家。


类似事例,故事中俯拾皆是。


故事中的枚叔作为一名懂得国文教学的父亲,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生活处处是学问,时时事事可以用心来引导孩子思考与学习。


真的,教育无小事!


读《文心》,且看教育家之心

如果说,枚叔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导师,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时机、场合,引导孩子思考、学习,那么故事中的王仰之先生则是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典范。


他为孩子们上第一堂作文课,是引导孩子们结合现实生活来思考:在怎样的情形之下,我们才提起笔来作文呢?作文是无所为的玩意吗?


一个个精心设计的追问中,慢慢得出结论:


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


从这一教学示范中,作为老师就会瞬间明白:课堂中精心地设计提问,是引导孩子思考的一种重要手段。


他为孩子讲解作文中什么是“知、情、意”,不仅从心理学上给出一个知识性的定义,更是结合当时反映抗日战争的时事状况及学生们的认知、感受来循循诱导孩子们明白——文字是心的表现,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

知、情、意,彼此关联,情意如不经知识的驾驭则成了盲目的东西。


我记得自己的中学语文课堂以及担任中学语文老师的时期,也少有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利用当下时事来引导孩子思考与学习的行为习惯。


大抵,还是欠缺故事中王仰之先生那样一种家国情怀与胸襟,以及渊博的学识吧。


故此,为师者,也当胸怀天下,心有苍生。外观世界之风景物事,内养个体之品性学问。


读《文心》,且看教育家之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一批积极好学的学子,瞪着晶亮的眼睛,聚在你的周围讨论国文相关的学习要点,作为教师的你,如何不被吸引,如何不去思考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向更高的阶段,更好的成长状态?


我歆羡文中描叙的王先生在教学时流露的亲和劲儿,叹服他自然而然地用精心设问、演讲、讨论、讲述故事等方式,循循善诱,达到引发学生思考与学习的目的。


我也羡慕故事的乐华有一个善于抓住生活时机引导孩子们学国文的好爸爸,也庆幸自己在为人师与为人母的过程中读到《文心》,看到他如何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引导孩子的。


知识枯燥,可《文心》将之融汇于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在流连故事的过程中悄然吸收国文的全部知识,真是匠心独具。这可比风靡全世界的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早了近六十年。


读《文心》,读更多的好书,为师、为家长、为学生,都能有所获!

愿你在这个四月,借《文心》拥抱生活,拥抱教育,拥抱各自的成长。


说明:图来自网络,文章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周舟阅读与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