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加入曹操阵营可以和五子良将相媲美吗?

深入到臻化


总体而言,我认为魏延实际上是三国时期个人能力很强的一个武将。

刘备的“五虎上将”,放眼整个三国历史,都是顶尖(关、张)到一流(赵、马、黄)档次的人物,魏延在蜀汉进不了“五虎”,实际上是情理之中,综合而言,魏延比起“五虎上将”大概有半档到一档的差距(主要原因是魏延并没有哪一点特别逆天),何况魏延在资历方面也处于劣势,进不了“五虎”并不奇怪。

不过平心而论,曹魏五子良将虽然能力也很强,但是和“五虎上将”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要注意的一点的是,曹魏的五子良将,很大程度上与其资历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人尽皆知,但刘备却对魏延颇为重用,其实就识人、用人这一点的话,刘备其实是在诸葛亮之上的。

仔细看一下《三国演义》和其他史料中中对于魏延的描写。

魏延在第四十一回首次出场:"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这是关于魏延的相貌。

陈寿在《三国志》中描述魏延说:"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是关于魏延的性格。

结合史料中关于魏延常使大刀的记载,这魏延不就是一个小号的关羽吗!

虽然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但是结合曹操的性格和当时曹魏的形势来说,我认为魏延如果加入曹魏阵营,曹操对于魏延很可能是将委以重任的。

五子良将中,于禁、乐进都是一开始就追随曹操,从基层小军官做起,一步步成为四方将军。张辽、徐晃、张郃三人则是降将,而且在曹军中的地位,于禁、乐进大部分时间是在其他三人之上的,可见曹军第一很重视资历,第二对于降将并不排斥,第三也很看重从内部提拔人才。所以这些因素对于魏延都构不成障碍。

就个人能力来说,魏延大致和五子良将处于一个档次。五子良将的特点是,张辽、徐晃稳重而严谨,张郃巧变,乐进勇猛胆烈,于禁有威严而长于治军,而魏延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战将,他在个人武艺、军事谋略、领兵治军方面都有一定的表现,成功扼守汉中,大破费瑶和郭淮,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击退张郃都是颇有说服力的表现。从武力上,魏延应该在于禁、乐进之上,和其他三人估计也在伯仲之间。五子良将中任何一人面对魏延都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同时在任何一个方面也不具备绝对压过魏延的实力。

刘备对于魏延的用法是非常恰当的。魏延能征善战,个人武艺不俗且善于养兵治军,而且有一定的作战谋略(尤其善于诈败),其实是有能力独当一面的大将。作为汉中太守,扼守要地,既能发挥魏延的特长,也能满足魏延高傲的心态和作统帅的欲望。相反,如果让魏延去做赵云或者姜维的角色,恐怕就不那么合适。

实际上在曹魏阵营中,我反而看好魏延能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特别后期在曹魏东线、南线与东吴对峙,向西与蜀汉交锋的情况下,魏延做个“四征将军”之一,其实是挺合适的。

不考虑其他因素,魏延的个人能力,确实是可以与五子良将一争高下的。

历史上的魏延,多少有些未能尽其才的遗憾。


rmgago


先说结论:不能,而且有一定距离。

五子良将是指曹魏前期的五员异姓大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起因是因为陈寿在撰写《三国志·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现代人将其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

魏延也是蜀汉大将,刘备在征下汉中时任命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守蜀地门户。当时满座皆惊,而魏延豪言壮语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也连连夸奖他。后来在诸葛北伐时魏延颇受重用,多次率军击溃魏军。但是私以为魏延的功绩与五子良将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魏延最大的失分项,是从来没有独自带兵作战。他的战绩,都是跟随刘备、诸葛亮时作为一员部将取得的。镇守汉中时并未发生战事,子午谷奇谋也从来未实施过。因此,这一点与屡次独当一面的五子良将相比,他就相形见绌了。

张辽在建安十一年,率军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

建安十四年,曹操命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讨伐陈兰。当时陈兰等众避于其上,道路险狭,山下进军难通。张辽意欲登山进兵,诸将皆说:“此山道路险恶,我军兵少,很难可以深入用兵。”张辽却说:“此所谓一一,勇者得前耳。”于是进至山下安营,起兵上山攻击,终于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尽虏其众。

建安二十年,孙权领十万大军来犯。张辽先身率八百骑兵冲进敌阵,大破吴军。随后与李典、乐进击败吴军,孙权几乎被擒。江表虎将陈武就死于此战。该战过后,东吴小孩子听见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啼哭,更是成就了“孙十万”的美名。八年之后在张辽重病的情况下,十万兄尚告知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想,215年的濡须口是孙仲谋一生的阴影。

乐进在史书中记载较少。单独带兵有记载的是在建安十四年,进击关羽、苏非等人,皆击退其众,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都前往乐进处投降。

建安十八年,乐进与关羽交战于青泥一带,相持不下。后来,文聘率领援军赶到。乐进、文聘二人联手与关羽在寻口交锋。

建安二十年濡须口之战,按史书记载张李乐三人无统属关系,应该属于群策群力。只是张辽在此战表现过重,因此后世多算在他的头上。

陈寿在《三国志》五良将传中总评提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可见,乐进的功绩或有史书未尽述的地方。

于禁更是被曹操最倚重的外姓将军(“于禁最号毅重”)

建安五年,刘备在徐州叛变,曹操东征刘备,派于禁镇守延津渡口。袁绍进攻于禁,没能攻下。随后于禁主动出击,攻打袁军的侧翼营寨,从延津向西南沿黄河攻取汲县, 并与乐进等率步骑五千渡河攻取获嘉县,总共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数千,俘获数千,招降袁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随后曹操又使于禁单独领兵进驻原武,攻击袁绍在杜氏津的营寨,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

建安十一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讨。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据点。于是,曹操又派夏侯渊领兵与于禁一同作战,最终斩杀昌豨。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樊城。于禁督领庞德等七军,共3万大军,去救援曹仁。此时,大雨连绵,汉水暴涨,七军都被大水淹没。于禁和众将登高坡望水,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关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随即投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虽然此战于禁失败,但在危机之时曹操首先派遣于禁带兵救襄樊,也可以看出于禁的能力与曹操对他的信任。水淹七军并非是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于禁刚愎自用导致失败,目前通过史料看于禁是因为自然原因导致七军被淹,而他唯一被诟病的是“弗克其终”。否则第一良将的身份绝对是他而不是张辽。

张郃在建安十年跟随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谭,他单独率军包围了雍奴,击溃了袁军。随同曹操征讨柳城的时候,张郃和张辽担任先锋。随后领兵征讨东莱郡,讨伐管承。

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于定军山被斩。郭淮劝张郃说:“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于是众人推举张郃出任主帅,指挥士兵,布置营寨,军心安定。不久,曹操遣使令张郃假节。刘备欲渡汉水来攻,见魏军在汉水以北列阵相迎,刘备于是放弃渡河,隔水相持。曹操亲自进攻汉中,不能取胜,于是撤出汉中的部队,令张郃屯兵于陈仓,等到曹丕登基之后,又进封他为鄚侯,命令张郃与曹真率领兵马征伐盘踞在安定一代的卢水胡人和东部羌人。战斗结束后,曹丕又在许昌宫召见了张郃、曹真,派张郃南下与夏侯尚一起进攻东吴政权的江夏郡。张郃独自率领几路大军渡过长江,夺取了百里洲上的吴军堡垒。

曹叡即位后,派张郃来到南方,驻扎荆州,和司马懿一起进攻孙权的部将刘阿等人,大军来到祁口,与吴军激战,打败了刘阿所部。

太和二年,诸葛亮北伐,威震凉州。曹睿派遣张郃加官特进,让他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诸葛亮的部将马谡。马谡依傍险要的南山扎寨,没有下山占据城池。张郃断绝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发起进攻,大败马谡。南安、天水、安定各郡反叛魏国响应诸葛亮,张郃领兵平定了这几处地方。

太和三年诸葛亮再次出祁山,对陈仓发动猛烈进攻。曹叡派驿马召张郃到京师,还亲自到河南县城,设置酒宴为张郃送行。曹叡派遣三万士兵以及武卫、虎贲两营的勇士护卫张郃。张郃昼夜行军到达南郑,诸葛亮按照张郃的预料撤退了。曹叡诏令张郃回师京城,任命他为征西车骑将军。

徐晃在建安二年曹操分兵给他,派其攻打卷、原武两地,破之,被拜为裨将军。

建安九年,徐晃又攻毛城,设伏兵大败袁军,破三屯。

建安十七年,曹操派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隃麋、汧诸氐,在安定会师。曹操还邺后,又派徐晃与夏侯渊平鄜、夏阳余贼,斩杀梁兴,降三千余户。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派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是进至阳陵坡驻扎。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要等到兵马集结后,一起出击。”当时关羽前部屯偃城,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两面连营,渐向围城蜀军逼近,徐晃军营距关羽所围仅三丈。曹操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进至偃城,悉归徐晃指挥。最终徐晃击败关羽,解樊城之围。黄初七年,曹丕去世。吴国乘机派左将军诸葛瑾北伐,徐晃与司马懿到襄阳击败诸葛瑾。

说完了五子,再谈谈魏延。

建安十六年刘备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升任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准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魏延从来没有自领一军打某一场仗。

这里要说明,独当一面的条件至少得是这场战役中你是你方的最高统帅。而像一场大战役中的小战役分兵则不能算。

好比五子中,张辽督合肥威震逍遥津;乐进战关羽、督合肥;于禁伐袁绍、平昌豨;张郃督关右、战街亭;徐晃破关中、救襄樊。在这些战争中他们都是前线总指挥。

魏延则不然,虽也有分兵的记录,但是那只能算一场战役中的局部战斗。

他们都被授予一定部队去单独执行某一任务,但这不能说他们独当一面。因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是曹操和袁绍,这些部将只是分兵而已。而像五子良将的那些功绩,都是自己带兵打出来的,在这场战役中几乎是依靠自己的决断和指挥,打那块怎么打也是自己下命令,并非是听候他人调遣。


锅小震


魏延的能力,如果在曹操手下,成就和地位很可能会超越五子良将。

演义咱们就不说了,只说正史。

张辽最大的战绩有二,一是斩杀乌桓单于踏顿,一是八百人击溃孙权。但这都只是在战斗层面的功劳,在战略层面张辽几乎没有建树;

徐晃一直都是张辽的副手,虽然在荆州也有出色发挥,但那是关羽后顾忧郁所致,并非全是徐晃功劳。

乐进最大的功劳一在斩杀淳于琼,一在荆州击败关羽,但在这些战争中,他实际上连算个副将都很勉强。

相比之下,于禁倒是颇有名将之风,但长于治军,短于作战。即便不算荆州的污点,一声战绩也乏善可陈。

张郃算得上五子良将中战绩最佳者,而且马革裹尸也是名将归宿,但张郃的战绩都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取得的,甚至有过三万人被张飞一万人击败的惨状。

相比五子良将,魏延的战略、战术、战斗层面,都有上佳表现。

在战略层面,魏延提出过子午谷奇谋,虽然后世争议不断,但不能不说是其战略眼光的体现。

在战术层面,魏延打造的汉中防御体系,让继任者王平打出了堪比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的战绩。

在战斗层面,魏延一个凉州之战以劣势兵力击败费耀郭淮率领的优势骑兵,更是少有的优秀战绩。

也正因如此,素有识人之明的刘备破格提升其为汉中太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