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怎麼去理解?

封護勝463


要想理解一首詩,首先我們要清楚該詩的創作背景。

“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一句出自杜甫的五言律詩《樓上》,全詩如下:

天地空搔首,頻抽白玉簪。

皇輿三極北,身事五湖南。

戀闕勞肝肺,論材愧杞楠。

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

這首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年間,當時杜甫正在長沙漂泊。那時,雖然安史之亂已平,然唐帝國卻再無昔日太平盛世。

唐朝的東西川、荊南等地,諸將擁兵自重,內亂不斷;河北也被安史之亂餘黨控制,河湟仍被吐蕃佔領著,京師備受威脅。

杜甫雖身在朝野之外,無官無職,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面對這樣的情勢,他情不自禁,有感而發創作出這首詩。

大曆四年正月中旬,杜甫自嶽州南行,經青草湖,潭州去衡州投奔老友韋之晉,而那時韋之晉已經到了潭州成了潭州刺吏,於是杜甫不得不返回潭州。

同年四月,韋之晉因病去世,長沙發生戰亂,杜甫連夜逃難,夏秋時節他又在湘潭度過。那時的杜甫已經是年紀老邁、體弱多病,處境困難。

他登樓遠望,想到國家內憂外患,於是創作了這首悲愴的五言律詩《樓上》。

“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一句:戰亂不斷的年代裡,杜甫如亂世浮萍,自救不暇,不能輔佐君王拯救蒼生,只能在湘潭之地終老一生。

只能帶著憤恨離世的杜甫,感嘆頗深,心中越發蒼涼,結尾這一句直抒胸臆,表達了杜甫沉痛悲涼的離愁。

天地山河,滿目瘡痍,憂國憂民的杜甫卻束手無策,無可奈何。杜甫漂泊天涯,生計都要依靠朋友,自顧尚且不暇,又能為國為民做什麼?

因此他時常愁苦不已,往往頻抽玉簪空搔首。心中的寄託在北方,指自己卻漂流南方,距離遙遠。然而自己卻愧疚缺乏經世大才,因此,他傷肝勞肺,結果只能老死湘潭之地。

全詩感情深婉悲切,是杜甫憂國憂民胸懷的真實反映。不知大家怎麼看?


南楓希


英雄末路,一籌莫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可憐戰亂,離鄉背井,自顧不暇,還談何報國濟民,不過是痴人說夢,(我的)結局不過就是死在這湖南而已,也無他想了。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杜甫一生漂泊,居無定所,食難果腹,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空有一腔報國之心,但終無用武之地。

安史之亂,短暫入仕,隨後隱身成都,潦倒不堪,艱難度日。

雖然戰亂平復,但依靠的成都尹嚴武病死,只好另尋他處,於是舟車勞頓,自湘江,一路飄到湖南。

到長沙時,寫下這首《樓上》,時年54歲。

樓上
天地空搔首,頻抽白玉簪。
皇輿三極北,身事五湖南。
戀闕勞肝肺,論材愧杞楠。
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

可憐杜甫

看山河破碎,天地悠悠,想要為國效力,卻無可奈何,只能撫首長嘆。與皇帝相隔萬里,只恨自己不是棟樑之才,連自己都照顧不了,還談什麼其他的呢?不過是老死在這異鄉湖南。

杜甫一語成讖,他真的就死在了湖南。5年之後,在一條小船上過完了59年的人生。

因為貧窮,死後也只能就地入土,難回家鄉。


瘋哥哥l


杜甫自蜀中出發,漂泊到湖南。數月後,杜甫抵達此行目的地衡陽,短暫停留後便折返,思歸之情異常濃烈。行至潭州,遇上兵荒馬亂,杜甫自覺大限將至,悲從心來,做詩:

《樓上》

天地空搔首,頻抽白玉簪。

皇輿三極北,身事五湖南。

戀闕勞肝肺,論材愧杞楠。

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

“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這句詩反映了杜甫當時那種孤苦無依、四處飄流的傷感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