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文物只用于墓葬,而并非古人日常生活使用?

云上的记忆


所以早期有把生前使用的东西全部都带到阴间去,有活人殉葬,甚至用动物殉葬,车马坑等各种残酷的殉葬方式,到了汉代以后逐步取代了一些,比如用人佣,烧制的人佣就是替代了过去的活人殉葬,而生活的一些日常用品也被带到了阴间,那么同时像自己的财富,宫灯,青铜器,玉器等等,生前使用的一般都会带进去,但是为了殉葬的方便,也会专门定制一些冥器作为陪葬使用,例如金缕玉衣,玉卧,镇墓兽,包括唐代的三彩器等等,都是作为陪葬物品使用而制造和发明的,这些作为陪葬品,日常的生活中并不是实用器,现实中也没有出现过,那么经过了千年以后,我们现在把它也作为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创作的一个作品,但是他只是代表当时墓葬文化的一个特点,并不是实用品,这点要区分开来。


玉见沈华


要说古代文物里只用于墓葬的,那还真不少。了解这些东西,不仅是为了今天的藏家们在收藏时不闹笑话,更重要的是,通过物品的使用来分析古人的思想,进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确切说是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丧葬这件事上开始讲究,不只是随便挖个坑填点土,还要放置一些精心准备的随葬品。最早的随葬品,无非是一些陶器、石器和小件的装饰品,一般以蚌壳、兽牙等制成,这些东西都和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差不多,有些可能就是把平时用的器皿随葬了,上边还有烟炱等明显的使用痕迹。

明器的出现

随着社会复杂化的推进,开始出现了专门的随葬品。可以称之为明器,亦可写为冥器。按照古人的解释,明器就是“备物而不用”,日常生活不用,但是在特定场合得有。

举个例子,在史前汉淮流域的石家河文化墓葬当中,有些等级较高的墓里随葬品丰富,除了常见的陶器,还有一些体量偏小的陶鼎、陶罐等,跟其他物品明显不同,这就属于专门的随葬明器了。

△石家河文化墓例

从刍灵到木俑、陶俑

所谓刍灵,就是用茅草扎成的人或者动物的形象。《礼记》记载:“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显然,刍灵也属于明器的一类。

为何要有刍灵呢?其实这源自于血腥的殉葬。后来人们觉得,杀人殉葬太残忍,杀动物也未免浪费,干脆用茅草做,“意思意思”就好。

在墓葬当中,草扎的刍灵显然不好保存下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同类物品主要是木俑、陶俑。比如在先秦的楚墓中,就出土了用木头雕刻的人俑,时代最早的为春秋晚期。

△信阳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到了秦汉时期,陶俑崛起。典型代表莫过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规模宏大,造型逼真,体量也完全模仿真人、真马,在我国古代陶俑当中独树一帜。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到了汉代,无论帝王还是普通人,所用的陶俑都有所“缩水”,比如汉景帝陵的陪葬坑里放置的陶俑,虽然数量也不少,但个头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比起秦俑来节俭许多。

除了塑造成人的形象,与刍灵一样,陶俑当中也有各式的动物(严格说来,其实只有人俑可以称为俑,但约定俗成,也把陶塑动物称为陶俑)。汉代的陶塑动物种类丰富,牛羊猪马犬鸡鸭样样俱全,生活化的气息十分浓厚。这些东西,也都是现实生活里不会用的。

再往后,俑依然存在,只是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方式有所变化。比如到了唐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三彩了。唐三彩的人、马、骆驼等,艺术水平很高超,但同样是明器,现实生活中不用,更不会摆在家里当装饰物。

建筑类的模型明器

模型明器这个词是考古学家创造的,特指模仿现实中的楼阁、房屋、仓库、圈厕等建筑的一类明器。

模型明器的产生机理和陶俑差不多,都是来自于古人想要在死后世界依然享受人世繁华的思想。既然动物可以缩小,那么建筑也一样,于是,我们在地面上早已看不到的古代建筑,就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留影”至今,客观上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在建筑明器当中,既有高大巍峨的陶楼,也有再普通不过的猪圈甚至厕所,这才是真正的把家搬到了地下。

△汉代陶楼


以上所说是最为常见的明器,除此之外,还有些特殊的宗教类物品也是现实中不用的,比如镇墓瓶、镇墓罐,是原始道教的产物。比如晚唐至宋元时期,在墓葬中放置的铁牛、铁猪,也属于明器神煞,具有特殊的功能。


考古军中马前卒


古玩並非古人什么东西都属现代人手持玩物、也不是什么都可以个人收藏把玩或在室内摆放的。如古人的葬器、给死人烧制阴宅小瓷房子、小陶土车马傢具棺木,招魂瓶罐、墓葬的喂恶狗食土陶罐,故人五孔七窍的葬玉买了当挂件等等、出土物品应该交文物部门研究、凡属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私人禁止买卖交易。如果市场商贩有售这类物品,玩家也应止步不要涉足!不要没事招事招不吉利!真正收藏家不会收藏购买这类物件或摆放展示这类物品、一是不吉利,二是如果把玩或当挂件内行会耻笑你!收藏入门先学知识!千万不可见什么都好奇、见什么买什么!不可闹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