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課、興趣班、藝術教育,孩子如何選擇?有的家長支持,有的漠不關心,你怎麼看?

解憂心理醫生


補課者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小學生假期無人看管,家長忙於掙錢顧不上,怕發生意外,於是把孩子放在熟悉的老師那裡,一來輔導完成作業,而來幫助看管孩子,畢竟教師以教人子弟為己任。曾經就有孩子暑假溺亡、摔傷等不幸事件發生,這些傷痛比起區區補課費來微不足道。

二是孩子確實某些學科欠缺,需要進補,補課機構師資力量魚目混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第三種情景那就是給孩子培養一些興趣陶冶情操,強身健體。如果你的孩子夠優秀,大可不必參與,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任務,如果你的孩子不夠優秀,補補有效果,那你完全可以採取自願,如果你的孩子確實夠差,補與不補沒區別,那就不要勉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長愛好選擇。

因此對補課之事大可不必如此糾結,真可謂周瑜打黃蓋兩廂情願,如果你不想參與,完全自願,沒有人強逼。俗話說,好苗子不用樵,歪苗子樵上稍。如果你的孩子夠優秀,大可不必參與,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任務,如果你的孩子不夠優秀,補補有效果,那你完全可以採取自願,如果你的孩子確實夠差,補與不補沒區別,那就不要勉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長愛好選擇。說來說去,都是為了孩子好。在這個功利性強的社會里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事情已經很少很少了。這樣趕盡殺絕的做法唯一得利的只能是雜牌補課大軍,而受耽誤的只能是我們的孩子,錯過了成長中的黃金時期,那以後的糾改措施無論如何也矯正不過來,為什麼現在好多在託管機構學習的孩子越來越不受教師待見,因為習慣太差了。個人所見,不喜勿噴!本人從不參與補課行為,畢竟帶薪休假何樂而不為呢!



歲月晴好m


補課、興趣班、藝術教育,孩子該如何選擇?這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籠統而論,無的放矢。關於補課,如果家長的確無暇輔導孩子的功課,那是十分必要的。知識的鏈接性很強,特別是數學這一課,如果掉鏈了,會因學習成績跟不上而失去學習興趣,從而導制學生的學業更加艱困。更為嚴重的是讓孩子從此喪失自信,以至於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補課一定要有針對性,孩子掉了什麼就補什麼,不能簡簡單單地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就萬事大吉。那樣即不利於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還會因為“加負”,導致孩子厭學而適得其反。也造成家庭經濟不必要的損失。我建議補課選擇好的家教,專補丟掉的內容,把孩子的學習鏈接上即可。關於興趣班、藝術教育,應遵循孩子的意願。孩子有興趣,有意願就得支持。如果孩子沒有那個興趣,也沒有那個意願,家長以攀比的心理,強迫孩子參加這興趣班,那藝術教育,讓繁重的學習負擔泯滅孩子的童真童趣,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總之,教育孩子必須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尊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想當然,就會違背教育規律,結局必定是得不償失,事與願違。


陳詩均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問題。

針對所提問題從三個方面進行回答:

補課

國家一直在提倡為學生“減壓減負”,但從目前的學生學習情況來看,實際上並沒有更好的實施到位。特別是現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太大。一方面來自學習科目的壓力,另一方面來自家庭的壓力。

家庭的壓力主要體現在家長幫孩子報的補習班。對於補習班,是否真的需要需要給孩子報或者孩子是否真的需要還得慎重考慮而行之。

首先作為家長關心孩子學習的同時,我們還得更要關注的心理,心態變化可直接影響學習。本來在校壓力就大,回家還得被父母一直“說教”或追問學習。父母真正關心孩子,我覺得還得從心開始,這樣孩子會自覺的把像告訴你的主動找父母溝通。

其次孩子是否需要報補習班,父母應該遵循孩子的意願和孩子學習成績的整體情況而定。千萬不要強壓孩子,說某某報了“數學培優班”等等。以這種“逼迫”孩子去學習的補習班,毫不客氣的說,報了也是給孩子和父母自己增加無形的壓力。

最後,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方面都得均衡關注。不要始終揪著學習而忽略生活方面的關注。掌握知識的快慢以及消化能力,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父母需要做的是幫助、引導孩子保持積極向上心態,從而使其快樂學習。

興趣班

義務教育的理念裡面明確要求孩子需要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發展。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愛好和興趣,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瞭解並知曉孩子的愛好。然後可根據自己家庭的整體情況,適當的幫助孩子發展、提升其愛好。

興趣班是一種渠道,專業興趣班,有專業老師幫忙引導學習。作為家長,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帶動孩子的愛好。

孩子的興趣愛好需要培養,對今後出身社會也是一種更好的競爭力。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我個人覺得跟報補習班一樣。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意願來決定是否要培養。簡單的藝術教育,比如:繪畫、毛筆字。我覺得可以引導孩子學習。

繪畫可以提升孩子的觀察力、對事物的欣賞力等,是有助於學習的;而練習毛筆字,鍛鍊孩子的專注力、自律性等良好習慣的養成。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要集中在學習和生活兩個大的方面,儘量保持均衡關心。不要忽略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培養好孩子的現在就是父母將來最大的“財富”,而“漠不關心的態度”忽略的是孩子的未來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