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陶淵明,讀懂五柳已中年——讀《五柳先生傳》

有說少年不懂魯迅,讀懂魯迅已中年,有說少年不懂杜甫,讀懂杜甫已中年。我是少年不懂陶淵明,讀懂五柳已中年。

少年不懂陶淵明,讀懂五柳已中年——讀《五柳先生傳》
/
/
/

陶淵明,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人,不僅是開山鼻祖,更是無法超越的高峰,古往今來無人能出其右,且不說佳句名篇如數家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後世名人對他的讚譽也如雷貫耳,文豪歐陽修言:”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奇才蘇東坡言”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最為有名的、也屢屢被拿來作為他的代表作解析的《桃花源記》,更是創設了一個世人永遠嚮往而不可企及的世外桃源,撫慰了多少失落的心靈。

《五柳先生傳》,則像是一把明朝的名椅,20年前,我懵懂無知,坐了一下就離開了,而今細看,才發現看似簡潔不事雕琢的椅子,每一根線條都是那樣的圓滑簡練、結合起來又是如此嚴謹完美,造型質樸而又舒適,不可謂不匠心獨具,卻又是那樣的低調奢華。這篇文字讀來,就是這樣讓我不時的既驚且羨,驚歎句句玄妙,字字珠璣,每一句話都如大白話,結合起來卻又如此大有深味,羨其高遠之志,慕其閒適之情。

少年不懂陶淵明,讀懂五柳已中年——讀《五柳先生傳》
/
/
/

首句開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初讀尋常幾句覺得就是自謙一下,一眼掃過,可再回讀卻發現那是很高明的不寫之寫法,宛如撥開迷霧,即現出名山秀川。自述的傳記,卻什麼也不交代,不要說籍貫父母、家中詳情、名號營生,連姓都略去。想來,陶淵明一定是大徹大悟之高人,知道姓名本一符號,天地自無名始,人生本是過客,人去一切幻滅,何必執著掛念虛名?人的一切都是那麼抽象,唯有那五棵柳樹,吸日月之精華,稟天地之形貌,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春來綠枝依依、秋去殘裝褪去。陶公以五柳自喻,自然灑脫,見柳遙思陶公,那自然風采自可意會,不須再假姓名而言傳。縱觀芸芸眾生,有幾人能得放下,有幾人能識破?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好像陶公讀書很粗略,但看到後一句就明白了,其讀書不是去刻意解讀文章中的字詞之意,而是去領會作者所表達的真意。每有會意,竟然高興的忘記吃飯,羨煞我也。現今有多少人不是吃貨?圖片、視頻的傳播,讓美食的誘惑鋪天蓋地的深入人心,外賣、快遞的興盛,更是讓各地名吃走進千家萬戶,聽說美食還可以治癒好多人的憂鬱症。因讀書而忘食恐怕更稀缺吧?我曾經好讀書、愛山水、可我現在都不敢這樣標榜了。記得小時候經常做夢有一屋子的書可以看。初工作時,沒有了學校的圖書館可以借書,閒暇的日子裡,一日不讀書就覺時間蒼白難熬,做飯時,還要捧著本書度過那等待的間隙,可現在我一拿手機,看視頻、看八卦,一晃多少天都不沾書也不記起,文章稍微長點就耐不下性子去細看。曾經我旅遊只為山水,可是在一些旅遊攻略的浸染下,我到了一個地方就想去尋覓攻略上圖文並茂推薦的特色小吃,甚至也默認了”沒吃過網紅小吃就算白去“的觀念,有時不惜加入擁擠人群,搶上一份傳說中的美食才心安。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新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此處既可見陶公灑脫放達一面:有人招待從不拒,有酒可喝則必醉,醉了就走不招呼。也可見當時民情之淳樸一面,親戚朋友既沒有嫌棄嘲笑陶公的清貧,也沒有鄙視他窮困繼續買醉,更沒有計較他不拘禮節的自在而去,而是時不時的雪中送炭。可見陶公與世人並沒有一直所說的格格不入,他只是不慣於官場曲迎作戲而已。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家裡窮困如此,有屋不能遮風擋雨,有衣卻是破布爛衫,有灶經常斷炊,可他安然也,沒有像魏晉名士那樣,怨天尤人的酒後撒瘋、憤世嫉俗的特立獨行,也沒有像屈原那樣的鬱郁不得志,絕望的自棄。他寫文章,也只為了表達的自己的志向,清貧自守,不是為了博得同情,也不是為了出名,儘管他最後名滿天下。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一句話宛若四兩撥千斤。自古”患得患失“為世人之通病,且不說我輩庸碌之人耽於世俗,史上多少英雄豪傑也未能擺脫。詩仙李白,那樣的豪放不羈,為求功名也曾放下身段,寫了篇求職文給當時的韓荊州,極力抬高其人品”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自謙為隴西布衣,甚至一面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面暮年還不捨當官,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結果差點被定罪為謀反而送命;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為後世備所推崇,白居易贊其”學術精博,文力雄健,立詞措意,有班(班固)、馬(司馬遷)之風,求之一時,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在自己寫的碑文被皇帝下令棄用後,滿心憤懣,繼而上書諷刺皇帝信佛,言辭激烈剛猛,終獲罪被貶。”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唯有一顆佛言之平常心,才能真的做到波瀾不驚,心如止水吧?也正如此,陶淵明才是無法逾越的高峰,後人只能模仿,從未能超越。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曹操父子努力在政治上殫精竭慮,卻落得永遠無法洗白的罵名,但其二人在文學上的隨興而作,卻輕輕鬆鬆地在文壇上佔有了不小的一席之地。陶淵明,寫文自娛,寫詩自志,卻一不小心的成就了他無可替代的文學靈魂之領袖,正如林語堂說,“陶淵明是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是簡樸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聰明與諳於世故的人自慚形穢“。

我想,我也應該沉靜下心來了,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寫一些自己想表達的感想,紛擾塵世中,守得一片心中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