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道德經》:得道不等於清貧

讀懂《道德經》:得道不等於清貧

大家好,我是橙先生。這篇文章,繼續記錄了我對《道德經》的學習感悟,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以下文字並非金科玉律,供同伴交流,供日後我自己再次迭代。

(一)

原典: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痕跡;長於言談的,沒有任何瑕疵;善於計算的,不必藉助於籌碼;善於關閉門戶的,不用木閂別人也打不開;善於打結的,不用繩索別人也解不開。

因此,聖人總是善於使人盡其才,因而沒有無用之人;總是善於物盡其用,因而也就沒有無用之物。這叫做藏而不露的智慧。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則是善人的借鑑。不重視自己的老師,不珍惜自己的借鑑,即使是聰明人,也會變糊塗。這叫做精微玄妙的道理。

我的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說來說去,我看智慧就是修自己,管他天下變化,管他別人怎樣,不管是我老師還是我的鏡子,我都是要找到自己,活出自己。

而什麼才能稱作智慧呢?就是正確的辨識誰是你的老師,誰是你的鏡子,並且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你的老師和鏡子。這就是智慧呀。

補充下,還要正確辨識一個人什麼時候是你老師,什麼時候是你鏡子,這才是人盡其才。

(二)

原典: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譯文:深知雄強之道,卻能安處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就能常德不離身,迴歸嬰兒般純潔的狀態。深知清明之德,卻能安處幽昧之地,做天下的榜樣;做天下的榜樣,就能長葆美德而無過失,迴歸宇宙之原初狀態。

深知榮耀之理,卻能安處卑屈之地,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常德完足,返璞歸真。真樸的狀態分散就成為具體的物,聖人依循這一原則,就能領袖群倫。因此,大手筆的製作,是不需要刻意雕琢和損害原材料的。

我的理解:理解這段話我認為首先得明白老子是一個辯證法大師,他的道理不在於非此即彼,而在於守柔弱之位以保全自我和治理世事。

這樣“知其雄,守其雌”就好理解了,守雌與知雄相輔相成,先對雄的一面透徹瞭解,然後居於雌的地位。

這也是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的原因。不是說柔弱一定比剛強好,而是面對剛強,用柔弱去享有剛強比用剛強享有剛強要好。

老子這裡的“知”與“守”其實就是“知”與“行”,通常理解的知行合一看樣子沒那麼簡單。

知其然,守所以然。知行互補,合而為道。

(三)

原典: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想要治理好天下,卻又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成功。天下是神聖之物,不可去強行改變它。企圖強行改變它,必定會失敗;企圖強行控制它,必定會失去。天下萬物,有的前行,有的後隨;有的性緩,有的性急;有的強壯,有的羸弱;有的安處,有的危殆。因此,聖人要去除走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

我的理解:這段話讓我幡然醒悟:原來無為而治不是放任不為,是強調不能過度作為,走了極端。

標準是什麼?是道,是自然規律。

與其說這是治理國家不能過度干預,不如說做人對別人的預期也不能過分強烈,畢竟後者與大家的生活更息息相關。

前段時間,有句話比較火,“你連你媽都改變不了,你只能改變自己”,這說明萬事萬物都有他的命數,他怎麼樣不是你能強行改變的,芮小丹說,“只有我覺到悟到才可能做到”影響世人只能做啟發開悟者,而不能做執行干預者。

(四)

原典: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用“道”來輔佐國君的人,不仗恃武力在天下逞強。窮兵黷武往往會有報應。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戰亂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故此善用兵者,只求達到目的而已,並不依靠兵勢逞強。

達到目的也別自負,達到目的也別誇耀,達到目的也別驕傲,達到目的是迫不得已,達到目的也別逞強。事物過於強大就要走向衰朽,這就叫做違背大道,違背大道就會過早地消亡。

我的理解:這段話其實我不贊同老子的觀點。生活在清朝的老百姓足夠安樂吧,可終究抵不過洋人的堅船利炮,窮兵黷武確實有報應,可惜被窮兵黷武者消滅的人壓根看不到。對於世界,一定要保持足夠的認識,自己落後而不自知,還依仗著老大的姿態自居,最後不用別人來消滅,自己也就衰亡了。

事物可以不用過於強大,但是可以重塑產業鏈,讓自己身處產業鏈的上游,讓一系列被自己打敗的選手處於中下游,這樣,和萬物同生而又控制萬物,這也是道吧。

(五)

原典: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譯文:武力是不吉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心懷大道的人不接納它。君子平時居處以左側為貴,而用兵時卻以右側為貴。武力是不吉祥的東西,不是君子的工作,若果迫不得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取勝了也不要得意,如果得意,就是喜歡殺人了。喜歡殺人的人,不可能在天下取得成功。

所以,吉慶的事情,以居左側為尊;兇喪的事情,以居右側為尊。因此,副將常居於左側,主將常居於右側。這是說,作戰要以喪禮來處置。殺人眾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去面對,打了勝仗也要用喪禮來處置。

我的理解:老子用古代的禮儀左尊右卑來表達對戰爭的態度,儘管老子反對態度,但也並非古板之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老子認可了戰爭這種形式,“不得已而用之”。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喜歡殺人的人,不可能在天下取得成功。這就好比你業務能力再強,也不一定就能做好管理,因為人除了業務崇拜,還有感情歸宿,感情,不是暴戾之人所能掌控的。

在老子眼中,君子雖有寶劍,也能見血封喉,但從不輕易示人,萬不得已平定危難,也能做到寶劍入鞘,淡然處之。

這就避免了弒殺和貪慾,所謂“嗜慾深者天機淺”,老子從沒教人無所作為,而是教人保持好心性,活在當下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沒有過分的慾望,你覺得心裡踏實的時候,你大概就能感受到,那麼,請保持這種心境。

踏實不等於沒有目標。踏實的是當下,當下沒有慾望,覺得心安就是一種踏實。

人焦慮的是慾望,慾望屬於未來,踏實屬於當下,老子告訴你活在當下,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去實現目標。

什麼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花兒夏天開放秋天凋謝這是規律,人向死而生這是規律,這是不可逆的常識。此外,人情往來的交往之術也是規律,投其所好尊重別人別人開心也是規律,以退為進令其他競爭對手相搏坐收漁翁之利這也是規律,不知道我說的這些夠不夠具體了呢。

大道在人間表現為一系列的人文環境,尊重道,就是尊重社會的習俗,尊重人性,尊重你所面對的每個朋友、對手的特性,引導他們朝著你想要達到的目的推進,而你的目的又需要保持和永恆的道的一致性,因為你是鬥不過天的,你只有目的正確,才有可能心想事成。

而什麼又是大道?大道無形,然而如三月春暉,澤被萬物且雨露均霑。作為目的的推進人,你的目的與大道的一致性就表現為你能否讓目的參與者都有利可圖,有福可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