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对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多彩三秦


秦始皇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他所建立的一整套体制都对华夏民族有着巨大意义。

首先就是疆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当时就已经有效管辖了核心区域,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影响,以致大部分君主都以大一统为己任。特别要说的就是宋朝,虽然长城没有掌控在手中,不过从宋太祖到宋太宗,都一心想要收复北边国土,只是实力不足才没有成功。

其次就是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文字、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百姓的交流,和文化的发展传承,对于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同文”甚至被认为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还有秦始皇时期开始的那些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地方的郡县制,相对于分封诸侯来说,这些制度才是统一国家的根本,让皇帝能够在疆域内施行有效管理,这个意义影响至今,也被历朝历代沿用。

其实还有车同轨、驰道、都江堰、长城、运河,无不是华夏文化的标志,可以说从秦始皇开始,华夏才正式成为一个文化、一个民族。


隐愚者


秦始皇被称之为“千古一帝”,主要就是对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励志、改革、发展,到了秦始皇一代,完全具备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能力,恰逢战国后期,东方六国已经日益衰弱,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秦国。

秦国针对六国的战争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大一统。

秦始皇主导了东出函谷关,吞并六国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出他无论是针对韩、魏、燕,还是对齐、赵、楚等国,与过去几百年来的诸侯之战有着很大的区别: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颠覆。

秦始皇对六国的“灭国”之战释放出一个不同于以往夏、商、周等朝对战争的信号,秦国发动大规模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新的秩序,建立新的王朝。

这就是秦始皇给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带来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民族、政权信号:

统一

无论是三皇五帝时期,还是夏商周时代,统一的概率很早就有,但在国家体制上又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只是宗法的统一,而无政权的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貌似强大的王朝里林立着诸多分封诸侯国,这种政治体制对奴隶制度通过宗族加强统治有很好的效果。

到了奴隶制后期,这样的诸侯分封制度就凸显出其弊端,各占其地,各驭其民;各用其文,各闻其音。一句话,各玩各的,中央政权强势,地方诸侯就听话,要是中央政权势弱,诸侯就会坐大。

到了战国后期,华夏地区本是一族,却已经被分为齐人,赵人,楚人,秦人等等,诸侯政权对民族的凝聚力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因为属国不同,分为了不同地域国民。

秦始皇的灭六国,建立强大的统一王朝,真正的把统一国家这个概念输入给了华夏民族。

制度

前面说了,夏商周都是以诸侯分封为主体的国家体制,秦始皇灭了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建立起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制度一直延续推行的郡县制,这种政治制度的建立,确保了中华民族国家的制度性和整体性。

秦始皇先是确定了统一的这个国家概念,后是通过制度改革,把这个统一国家概念强行固定下来,自从华夏民族的国家延续就只有朝,没有国。

朝是叠换之朝,国却是全民之国。

这种制度强大的地方在于给后世所有的统治者一个范例,朝代可以更换,皇帝谁都可以当,但是国家只有一个,国之全民皆为华夏民族、炎黄子孙。

思想和文化

秦始皇给我们华夏民族确立了一个指导思想——儒家文化。

说到文化,大家一定会诟病秦始皇“焚书坑儒”,大肆打击和湮灭先秦文化,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璀璨文化受到空间的打击,华夏文明受到野蛮的摧毁。

事实上,如果不是秦始皇对思想和文化的强力管理,我们华夏民族不一定会有延续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深入每一位中国人的灵魂。

秦始皇从统一文化,统一思想开始,把其他一些不受时代接受的思想全面打击,保留下了生命力强大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被后世所接纳和发扬,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思想的延续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儒家文化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影响有多么强大,大家都很清楚,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几千年不断绝,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秦始皇对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关键作用,我相信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


沉墨I方之城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发源于公元前2700年前居于中原地区的皇帝部落。中华民族指的是我国疆域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民族。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大一统的君王,秦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他在位期间所实施的很多措施都对以华夏为主体的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措施主要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从政治上来说,秦始皇废除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了统一的基础。

从经济上来说,“车同轨”促进了整个华夏地区的经济往来。

从文化上来说,"诓饬异俗"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思想统一。从军事上来说长城的修建,减少了匈奴的侵略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

一、秦始皇时期,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政治措施

(一)统一六国

统一六国是秦始皇一生中不得不提的功绩,在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了七国中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战胜了赵国。

自此,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抵挡得了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陆续灭掉了东方六国,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为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疆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石。

(二)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对加强中央权力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过去各国林立,地方间有很大的封闭性,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民族的融合。秦始皇在建立郡县制后,中央对地方的得以控制加强,这促进了之后的文化统一,经济统一以及民族大融合。

郡县制的实施有着浓重的军事色彩,秦朝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推行了郡县制,当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行政机构称为“道”,这一行政机构的行政级别相当于郡。《秦本纪》,当中有记载,秦国对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部落发动了进攻,在占领这些部落之后在当地设立了县制。

秦武公时期在成功征讨西夷毫王之后又于当地设立了杜县与郑县。由此可见,秦朝郡县制的实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新占领的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秦朝一统天下的进行,郡县制的实施地也不断扩大,不断有民族纳入到中华的版图当中。

二、秦始皇时期,促进中华民族形成的经济措施

(一)车同轨,道同距

秦始皇时期大修驰道,方便了交通,统一了车辙长短。在战国时期,各国的车轮间距都不相同,这是为了防御其他国家侵略的一个办法,这样其他国家的马车很难在本国的道路上行走。

但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这一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交流,于是秦始皇将车轮之间的距离进行了统一规定,这样车子便可以在全国各地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在促进经济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了民族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土地制度

秦朝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由于战乱频发导致当时地广人稀,为了更好的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秦国将大面积的土地授予农民。《商君书》有记载,当时每个成年农民有国家受田“小亩五百”也就是130亩土地。

农民在得到土地之后,不准私自买卖,农民根据自己所获得的土地数量向国家缴纳对等的赋税。耕作努力者可以免除劳役,缴纳一定量的粮食还可以获得爵位。 历来华夏族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这一土地制度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华夏族的发展壮大。

三、秦始皇时期,促进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措施

(一)焚书坑儒

提起秦始皇时期的文化措施,就不得不提焚书坑儒了,在很多著作中都认为焚书坑儒是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但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这场运动针对的并不是儒生而是术士,当然这场运动的确是对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摧残,但也实现了文化上的统一。

秦始皇在文化上的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推动了华夏为主的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和发展。

(二)诓饬异俗

战国时期七国并立,各国之间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秦始皇在统一初期,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说原本的郑卫地区在男女之防方面就极其宽松,只要两情相悦即可往来甚至同居。再比如说燕赵之地豪放尚武。这些极具多样性的风俗习惯,一定程度上对秦朝的统治造成了困难。

于是秦始皇希望重新建造社会文化秩序来巩固政权,实现“天下同风”的目的,这一措施将华夏文化传播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也削弱了民族多样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朝的灭亡。

四、秦始皇时期,促进中华民族形成的军事措施

(一)修建长城

公元前215年,秦朝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一举击败匈奴,成功夺取河套地区之后他们并没有凯旋而归,也没有向前进攻。而是在此地驻扎修建了万里长城。 秦朝长城是在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规模极大,从临洮一直延伸到辽东地区。

万里长城的修建对于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众所周知,华夏民族一直以农业为生,相比于以游牧为生的匈奴来说,农耕民族的作战成本极大,收益却极小。比如说在汉武帝时期曾经对匈奴发起了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加速了汉朝的衰落,为汉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游牧民族只要通过掠夺农耕民族就可以迅速积累财富。

在成功修建了万里长征以后,游牧民族在掠夺中原地区时无法随心所欲地流动作战,只能够在固定的战场上。这样一来双方的作战成本就发生了改变。游牧民族远离了放牧的草场,又面临长城这一防御工程,作战消耗极大而驻守的农耕民族只要在附近的获得粮食就可以进行作战。

由此可见,万里长城的修建,为各民族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二)开灵渠,平百越

灵渠位于现今广西北部兴安县附近,它的开凿大大加快了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步伐,对民族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秦在统一中原以后立即发动了统一岭南地区的战争。秦始皇28年曾派50万大军南下进攻岭南地区,秦军的进攻引发了当地土著百越族的顽强抵抗。因为岭南地区远离秦中央,军需和粮食供应十分困难。长途跋涉的秦军在这场战争中并不占优势。

为了能够保证军需供应秦始皇下令开凿粮道。粮道开凿完毕之后,秦国军队迅速攻下了岭南各地。百越族也被纳入了秦朝的统治。 灵渠的开凿对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广西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百越族与汉族的融合。

总结:

总而言之,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已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之后,所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措施更是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