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的奧祕:五輪髒象學說

五輪學說也可以稱之為眼部的髒象學說。眼是體表器官,與臟腑有著密切的聯繫。《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竅之所以能視物辨色,發揮其“精明的功能,必須依賴五臟六腑精氣的濡養。根據文獻考證,首先論述五輪學說的是宋王懷隱等編著的《太平聖惠方》(992年)。它系統地介紹了五輪學說,並主張“攝養以預防眼病。”千百年來其一直成為中醫眼科學術的精髓。

眼部的奧秘:五輪髒象學說


宋嚴用和在《濟生方》(1253年)中雖曾引用《內經》來闡述五輪與臟腑的關係,但是論述簡單,未見有何發展。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1337年)對五輪的病因及症狀論述較詳,並且列有治療方法,比唐宋時代已見具體。明李梴《醫學入門》(1575年)除將五輪分屬五臟外,更進一步說明五輪出現的症狀分為虛、實二類,每類均有方藥,治法更趨於完備。明王肯堂的《證治準繩》(1602年)對五輪學說有更卓越的見解。他說:“白睛屬肺金,金為五行中最堅硬者,因此眼的白睛亦較眼部其他四輪堅韌。”

眼部的奧秘:五輪髒象學說

血輪為眼的內外眥,據古人的見解均屬於心火:但王肯堂則將兩眥分屬為君火、相火,或實火與虛火。肉輪為胞瞼,屬脾土,土藏萬物而主靜,因而兩眼閉合則思睡之時即為“藏納歸靜”的一種表現。他還說明了瞳神的功能,並且對瞳孔能大能小的原因用陰陽學說來進行解釋,並將眼病增至179種,概括完備,為中醫眼科文獻之典範。明傅仁宇《審視瑤函》(1644年)的內容則更系統、更豐富、更完整。書中不僅包括五輪八廓、陰陽五行、辨證論治、用藥寒熱生熟等理論,而且在病證描述、治療方法、手術前後處置方面亦很詳盡,可謂理論與實踐並重。

眼部的奧秘:五輪髒象學說

《審視瑤函》的五輪歌括中寫道:“肝有風輪是術形,肉輪屬土是脾經,水輪腎水瞳神也,肺屬金方號氣輪,兩毗血輪心屬火,五輪原屬五行分,能知生克分虛實,燮理陰陽血氣平。”其闡明瞭五輪與五臟及五行的關係,為五輪在臨床運用上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輪即肉輪(胞瞼)、血輪(兩眥)、氣輪(白睛)、風輪(黑睛)和水輪(瞳神)。輪,比喻眼球形圓而轉動靈活如車輪之意,故將它的五個部分稱之為五輪。

眼部的奧秘:五輪髒象學說

《靈樞·大惑論》雲:“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古人根據這段經文將眼部分屬五臟,配合五行、五色等,從而衍化為五輪學說。五輪分屬五臟,五臟有病必表現於五輪。也就是說,五輪部位出現病變,而相應的五臟也必然有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