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的奥秘:五轮脏象学说

五轮学说也可以称之为眼部的脏象学说。眼是体表器官,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窍之所以能视物辨色,发挥其“精明的功能,必须依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根据文献考证,首先论述五轮学说的是宋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992年)。它系统地介绍了五轮学说,并主张“摄养以预防眼病。”千百年来其一直成为中医眼科学术的精髓。

眼部的奥秘:五轮脏象学说


宋严用和在《济生方》(1253年)中虽曾引用《内经》来阐述五轮与脏腑的关系,但是论述简单,未见有何发展。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1337年)对五轮的病因及症状论述较详,并且列有治疗方法,比唐宋时代已见具体。明李梴《医学入门》(1575年)除将五轮分属五脏外,更进一步说明五轮出现的症状分为虚、实二类,每类均有方药,治法更趋于完备。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1602年)对五轮学说有更卓越的见解。他说:“白睛属肺金,金为五行中最坚硬者,因此眼的白睛亦较眼部其他四轮坚韧。”

眼部的奥秘:五轮脏象学说

血轮为眼的内外眦,据古人的见解均属于心火:但王肯堂则将两眦分属为君火、相火,或实火与虚火。肉轮为胞睑,属脾土,土藏万物而主静,因而两眼闭合则思睡之时即为“藏纳归静”的一种表现。他还说明了瞳神的功能,并且对瞳孔能大能小的原因用阴阳学说来进行解释,并将眼病增至179种,概括完备,为中医眼科文献之典范。明傅仁宇《审视瑶函》(1644年)的内容则更系统、更丰富、更完整。书中不仅包括五轮八廓、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用药寒热生熟等理论,而且在病证描述、治疗方法、手术前后处置方面亦很详尽,可谓理论与实践并重。

眼部的奥秘:五轮脏象学说

《审视瑶函》的五轮歌括中写道:“肝有风轮是术形,肉轮属土是脾经,水轮肾水瞳神也,肺属金方号气轮,两毗血轮心属火,五轮原属五行分,能知生克分虚实,燮理阴阳血气平。”其阐明了五轮与五脏及五行的关系,为五轮在临床运用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轮即肉轮(胞睑)、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和水轮(瞳神)。轮,比喻眼球形圆而转动灵活如车轮之意,故将它的五个部分称之为五轮。

眼部的奥秘:五轮脏象学说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古人根据这段经文将眼部分属五脏,配合五行、五色等,从而衍化为五轮学说。五轮分属五脏,五脏有病必表现于五轮。也就是说,五轮部位出现病变,而相应的五脏也必然有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