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的歷史名人(一):潘金蓮的前世今生

提起潘金蓮這三個字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三字簡直就是蕩婦的代名詞,一旦被人扣上潘金蓮的帽子,那此生可就只能永遠活在別人的流言蜚語中了。劉震雲有部小說叫《我不是潘金蓮》,就講了一個農村婦女因為被前夫罵潘金蓮而告了十幾年狀的故事,可見這個名頭的厲害。郭德綱的相聲裡,于謙的妻子經常是一個叫小潘和金蓮的女人,每當講到此也總會引發觀眾的笑聲,可見潘金蓮的人設在人們心目中的穩固程度。


被黑的歷史名人(一):潘金蓮的前世今生

潘金蓮


那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潘金蓮這個人呢,歷史上的潘金蓮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潘金蓮出生在貝州清河縣潘家莊,此地為避免潑汙,後改名為黃金莊,也足以見得潘金蓮的名聲有多惡劣。不過,歷史上的潘金蓮確實一位大家閨秀,她的父親曾官拜知州。潘知州家裡有個年輕的傭人叫武植,武植身高七尺,相貌堂堂,深得潘知州賞識。潘知州資助他學習,助他考上進士,擔任陽穀縣縣令。不僅如此,潘知州還把女兒潘金蓮嫁給了他,史載兩人婚後和睦恩愛,育有四個孩子,而潘金蓮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之賢妻良母聞於鄉里。


被黑的歷史名人(一):潘金蓮的前世今生

潘金蓮


那麼,潘金蓮的名聲是如何變壞的呢?

原來,潘金蓮是不幸背了黑鍋。武植出身貧寒,早年貧苦,好友黃堂曾經資助過他。後來,黃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去投奔當了縣令的武植,希望謀個一官半職。怎知,他在武植家住了三個月,天天好酒好菜招待,就是不提提攜他的事情。心中不滿的黃堂為發洩心中怨恨,就在回鄉的路上四處編造宣揚武植和潘金蓮的謠言,並張貼傳單捏造兩人的“醜事”。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沆瀣一氣,對兩人的“醜事”添油加醋。但是等黃堂回到家以後,卻發現房子已經蓋好了,是武植派人來建的。

雖然黃堂非常後悔,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武、潘二人的事蹟已經傳遍四方,還被《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寫到了小說裡。雖然單聽黃堂這個名字,這事也不像真的,但兩人的形象確實已經被醜化到極致了。


被黑的歷史名人(一):潘金蓮的前世今生

武大郎


在《水滸傳》裡,武大郎的形象是這樣的:這武大郎,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頭腦可笑。清河縣人見他生得短矮,起他一個諢名,叫做三寸丁谷樹皮

潘金蓮的形象是這樣的:

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記恨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自從武大娶得那婦人之後,清河縣裡有幾個奸詐的浮浪子弟們,卻來他家裡薅惱。原來這婦人,見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瑣,不會風流。這婆娘倒諸般好,為頭的愛偷漢子。有詩為證:

金蓮容貌更堪題,笑蹙春山八字眉。

若遇風流清子弟,等閒雲雨便偷期。

兩人的出身完全被改掉,身高七尺、相貌堂堂的武縣令變成了三寸丁谷樹皮,而潘金蓮也從大家閨秀變成了使喚丫頭,而且婚後一直浪蕩不羈。在施耐庵這段描寫中,其實稍微有點前後矛盾,如果潘金蓮天生水性楊花就應該不會拒絕大戶人家的要求,而如果是個有操守的女人又不太可能婚後立即與其他男人不清不楚。


被黑的歷史名人(一):潘金蓮的前世今生

武大郎


無論如何,後來的故事裡大家也都非常熟悉,潘金蓮與西門慶勾搭成奸,毒害丈夫武大郎,後被武松殺害。

到了現代,《水滸傳》成了熱門大IP,經常被改編為各種影視作品,最經典的應該是98版央視的《水滸傳》了。那這部經典作品裡又是如何刻畫潘金蓮的呢?

在98版《水滸傳》裡,潘金蓮出場的形象是一個勤勤懇懇的婦人形象,每天除了忙於為丈夫製作炊餅外,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直到武大郎在街上把武松帶了回來,潘金蓮的“少女心”又被喚醒了。她將自己早已挽起的頭髮放了下來,這個舉動可不一般,結婚時盤起的頭髮現在放了下來,用意不言而喻。再後來,潘金蓮開始向武松示好,但被武松拒絕,並受到武松的羞辱。被羞辱後的潘金蓮在王婆的撮合下與西門慶勾搭成奸,但此時的她還做著毒死武大郎然後嫁給西門慶的夢。誰料西門慶壓根就沒想娶她,最後只能命喪黃泉。這版《水滸傳》裡,潘金蓮被塑造成一個先是安分守己而後因感情受挫而出軌的女人,她為愛瘋狂卻又遇人不淑,最後只能落得個被殺的下場。這裡面的潘金蓮得到一定程度的洗白,不再是天性風流的女子,而後來新版《水滸傳》中對潘金蓮的刻畫也與此類似。


被黑的歷史名人(一):潘金蓮的前世今生

潘金蓮


據說,後來施耐庵的後人還專門向武、潘建造像並寫道歉詩,兩家也接受了施耐庵後人的道歉,但是潘金蓮的形象已經沒有任何變化的可能。

一個賢良淑德的女子卻變成了歷史第一蕩婦,誹謗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

最後附上一段武植墓上的文字,以證其清白: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